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湘楚文化

湘楚文化是怎样的

2016-08-22 10:20:56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楚文化最开始是始于春秋早期的一种区域文化,是湖南的发源地之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湘楚文化是怎样的吧!

 湘楚文化是怎样的
 湘楚文化是怎样的

  湘楚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出土文物

  长沙已发掘楚墓3000多座,汉墓10000多座。出土了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铜剑、毛笔、天平、帛画、皮革鼓以及竹简、漆器、长3米以上的兵器、越式青铜乐器,以及200多件原始玻璃。

  彩瓷

  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及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内,陈列着烧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的中国彩瓷,这些都出自唐代的长沙窑。

  学府

  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在北宋就被公认为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到清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再改建为湖南大学,千年弦歌不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对我国宋朝、明朝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书法

  汉晋以来长沙书家辈出,欧阳询的欧体字名扬中外,唐时高丽王就曾遣使求之。在欧阳询的家乡望城县书堂山,他当年所用的洗笔池尚存遗迹。唐代的"草圣"怀素则是地道的长沙人,他曾把写秃了的笔用土埋好,称之为"笔冢"。

  绘画

  长沙的绘画技艺源远流长,在楚汉帛画中就有杰出的表现。北宋的长沙画家易元吉声名极广,相传当时皇宫中有两窝燕子,易元吉在屏上画了一只老鹰,燕子看到了吓得迁走了,可见他的画是何等传神。

  古乐

  清代干嘉年间的乐工邱之睦继承古乐传统,创制了浏阳文庙古乐,弥补了失传已久的古"八音"中的"瓠音"。据说袁世凯"登基"时欲用古乐,派人去搜集各地古乐,得到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

  湘楚文化的流变与影响

  1、稻文化发源地——彭头山。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大坪乡孟坪村,距今8000多年,属长江中游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这一遗址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既有众多房屋遗迹,也有大量石器生产工具和陶土器皿,还发现碳化稻谷和脱壳大米15000多粒。居室建筑分大型场面建筑和小型半地穴式建筑两种。石器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其中磨制石器的主要器形为斧与锛。澧阳平原位于澧水下游,滨临洞庭湖,属红壤冲积平原。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湘西北先民定居于此,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集居聚落,并呈现出由狩猎、采集向谷物栽培的过渡,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稻文化发源地。

  2、“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距今5500年左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古城由护城河、夯土城墙组成,南北长316米,东西宽304米,略呈圆形,面积约80000平方米。古城建筑在海拔46米的徐家岗上。护城河宽35至50米,现存城垣四角残高距护城河水面3.6至5米。四面城垣中部均开有城门。东门门道用卵石铺垫,宽15米。城垣用青、黄胶泥夯筑而成,夯土层中夹有大河卵石。城内中门偏南筑有3得祭祀用的夯土台基,还挖掘出500余座墓葬。古城建成后使用时间近1500年。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原始的国家城邑,也是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早期城市之一,号称“中国第一城”。在城头山城址的东墙下还发现有6500年前的稻田和配套灌溉设施。

  3、青铜文明的象征——四羊方尊。在原始社会晚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代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湖南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就是我国商朝青铜器中的代表作,距今已有3000多年。四羊方尊工艺精湛,雕塑细腻,线条流畅,花纹瑰丽。四羊方尊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伸出的羊头与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双角龙头点缀在羊头之间,布局异常新颖独特。它是我国出土文物中的稀世珍宝。

  4、珍贵的文字史料——里耶秦简与走马楼吴简。秦时的里耶古城位于湘西龙山县西南部。从一号古井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铁器、陶器等,还出土了36000多枚秦简牍。其简牍及文字数量均远远超过此前全国所出秦简的总和。简版为木质墨书,书体呈篆书到过渡隶书的形态。时间始自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止于秦二世2年(前208年)。简牍当属秦时地方官署的文书档案,为秦末战乱时弃置于水井中的。简牍内容包括公文政令、司法文件、吏员名籍、财物收支与转运等,涉及秦内史、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官府衙门,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地理、历法等极为珍贵的文字材料。

  走马楼遗址位于长沙市五一广场东南侧,共出土三国吴简170000余枚。简牍分木版竹简两类,字体隶中带楷,墨书。简版所记年号始自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止于吴嘉禾6年(公元237年)。可能为司马炎伐吴时,长沙郡、临湘县、临湘侯国等官衙掩埋在古井之中的文书。简版内容涉及10余年间吴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赋税、户籍、仓禀、屯田等。孙吴被晋灭后,官方文书毁弃殆尽。走马楼吴简的出土,为研究汉魏时期孙吴的职官制度、司法制度和田亩赋税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5、神奇的绘画珍品——楚汉帛画。20世纪40年代初,长沙南郊子弹库楚墓就出土了一件楚时的帛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用毛笔与彩墨书画的先秦文献。上书灾异的趋避、祭祀的禁忌、岁时的吉凶等内容共948字,四周还绘有彩色神物、树木。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同一楚墓中还发现了一件《人物御龙帛画》。图画为细绢织品,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正中为一髭须男子,高冠长袍,腰间佩剑,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呈舟形。龙尾上立一仙鹤,圆目长喙,顶有翰毛,昂首仰天。人物头上是舆盖。舆盖上的飘带与人物衣着上的飘带随风飘拂,显示正在飞速前进。画的左下角有条鲤鱼,表示龙行于江海。帛画几乎重现了屈原在《离骚》中所描绘的龙马瑶车、遨游太空的情景。1974年,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了一件T形帛画,画面内容更显宏阔复杂。帛画长205厘米、顶端展宽92厘米,下端展宽47.7厘米。帛画内容分为天国、人间、冥界三部分:天国中,人首蛇尾的天神居中指挥,旁有九日、蟾蜍、玉兔、嫦娥、怪兽、扶桑等,示意主人灵魂已飞升天庭;在人间,正中是一拄杖老妪,前有二男捧案跪迎,后有三女侍从相送;下方是一白色平台,平台上置鼎壶祭品,两边对坐6人,另有1人侍候于侧,示意主人将告别家园,家人设宴送别;平台之下即为冥界,正中一裸体巨人立于长蛇之上,双臂平举,手托平台,意在托举大地,守卫死者灵魂。以上帛书、帛画,既显示出当时湖南纺织工艺的高超,也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

  6、墓葬文化的奇迹——马王堆汉墓。1972年至1974年,在长沙东郊五里牌挖掘出3座西汉墓葬,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和一具完整的女尸。其中保存完好的T型帛画、素纱禅衣、彗星图等35件文物均属中国和世界之最。女尸系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女尸体型完整,肌肉富有弹性,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内脏器官也基本完好。女主人因胆绞痛造成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一具尸体能保存2100多年而不朽,这不能不是说中国丧葬文化和医药史上的一大奇迹。

  三、神奇传说

  澧阳平原农耕遗址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湖南是史前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也印证了原始人类对湖南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也留下了许多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活动足迹和传奇故事。

  1、炎帝南迁。炎帝姓姜,号烈山氏,相传为少典妻有蟜氏所生,以火为德,故称炎帝,又因始教民兴农业,故称神农氏。炎帝和黄帝是中国传说中的最早的两位部落首领,他们本是兄弟,在黄河流域各持半壁江山,曾因部落冲突激战于阪泉(今河北怀来),黄帝获胜后兄弟和好,结成当时最大的部落联盟。从此炎、黄并称,共同被中华民族尊崇为本民族的人文始祖。史籍中关于炎帝事迹的记载很多,如《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周易·系辞下》也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神农时代的社会,便已进入创制农具发展生产和开辟市场互通有无的农商时代。据历史记载,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神农部落先由姜水流域迁至黄河以南,然后再迁汉江间,其中一部分还迁徙到了湖南。因“神农作树五谷于淇田之阳”(《管子·轻重》),南迁至湖南宜章的部落,便将其定居之地称之为“骑田岭”。“嘉禾”也与神农有关。“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曰嘉禾县。”(王应章《嘉禾县学记》)而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故有耒水之河、耒阳之邑。由于炎帝为医民疾而“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后驾崩长沙,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炎陵县塘田乡。

  2、祝融观天。《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国语·郑语》记录了郑国史伯评论历史兴衰的一段话,称荆楚系重黎之后,“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火正即天官,其职责是观测星象,确定农时;春天点燃烧荒备耕的火把,冬天保存火种以供来年之用。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岁月里,火种和农时直接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在湖南人的心目中,祝融是一位知晓天文、精通历法的火神,他让天地充满光明,并给人类带来希望。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四时》篇中,就曾记述包牺(伏羲)规天步地,疏浚川海,观测日月递进,推测一岁四时;记述祝融率领四神,奠“三天”“四极”,恢复日月的正常运转。楚帛书形象地阐释了主司南方之神炎帝、祝融的传说。“南方之极,自北户南至炎风之野,帝炎帝、神祝融司之。”正因为炎帝和祝融是南方之神,楚人又是祝融之后,所以湖南人特别崇敬炎帝和祝融。例如株洲年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的奠仪,奉祭炎帝;人们将南岳衡山的主峰称为祝融峰,并在峰顶建有祝融寺。对于来南岳圣地的朝拜者,湖南人都会非常虔诚地告诫他:“烧香不到祝融峰,十回烧香九回空。”

  3、舜帝南巡。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常借狩猎而巡视武力、操练军队,进而于武装巡游之时征伐异族方国。后来演变成天子检察王政的巡守礼制。《尚书·舜典》就曾具体描绘舜帝时的巡守之礼:舜继承了帝位之后,当年2月,东巡至东岳泰山,祭祀泰山后还接受了东方诸侯的朝见。5月南巡,祭祀南岳衡山之后,同样接受了南方诸侯的朝拜。8月西巡,祭祀西岳华山。11月北巡,祭祀北岳嵩山。以后每5年巡视一次,接受四方诸侯的朝见,并考察诸侯国的政治得失。据典籍载,舜帝巡守至湖南时,曾令人在韶峰之下演奏《韶乐》,也曾习唱湖南民歌:“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舜典》载曰,舜30岁时被征用,30年后接替尧的帝位,50年后南巡还登上了南岳衡山。《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4、大禹治水。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荒初开,天灾水患,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相传首先被尧帝派去治理洪水的人是鲧。鲧花了9年的时间筑堤堵水,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水患仍旧肆虐。舜帝接任后,让鲧的儿子禹担任治水大臣。禹汲取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改堵为“疏堵结合”,着力开渠排水,引水入海。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驯服了洪魔,使神州大地成为人民休养生息的乐土。《吕氏春秋·仲夏纪》记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庄子·天下篇》也说:“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亲自操槁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长年“劳身焦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使他得了行走艰难的“偏枯”病。可他为了治理江湖他风餐露宿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南岳岣嵝峰上至今还耸立着记载大禹治水业绩的“禹王碑”。华容的禹山和平江的系舟峰等,都是大禹治水的旧迹。

  5、屈原投江。屈原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国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国势渐趋衰微的时期。屈原曾任左徒,他极力主张修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遭到了佞臣的谗谤,先后两次被怀王和顷襄王疏远贬出郢都,最后被放逐江南,在湘西辰溪、溆浦渡过了极其艰难而痛苦的后半生。在湘期间,他写下了《九章》、《九歌》等诗篇。在《哀郢》中,他叹息自己“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年月就这样在江湖的漂泊中白白地流逝了。当楚怀王被囚死于秦,顷襄王昏庸无能,郢都终被秦军攻破时,流寓至岳阳的屈原,深感亡国之耻辱,在救国无门的绝望之中,“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最终自沉于汩罗江。屈原死后,湖南人民最先建祠祭祀他。南北朝时的《拾遗记》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在诗人殉节的汨罗江畔,每年夏历5月初5,人们都以竞龙舟、包棕子等形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南朝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就记述了湘楚地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节竞渡,乃遗俗也。”

  四、英雄豪杰

  湖南也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地方。这里曾有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进步、为了湖湘的繁盛,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矢志不渝。

  1、乱世出英才。蜀相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现湘乡县)人。赤壁之战后,原任荆州书佐的蒋琬才随刘备入蜀。初任广都县长,继任什邡县令。刘备由益州刺史称汉中王后,调蒋琬为尚书郎。刘备死后,刘禅登基,命诸葛亮开置相府,代摄军政要务。诸葛亮夙重蒋琬才干,委之丞相府东曹掾,继迁参军。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军汉中,特留蒋琬、张裔管理丞相府政务。蒋琬竭心尽智,为前线筹集军饷兵源,保证军需供给。不久即代张裔为长史,升抚军将军。诸葛亮常常由衷赞赏“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还密表奏报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越级提拔蒋琬为尚书令,行都护、益州刺史、大将军之职,封安阳亭侯。当时蜀汉朝野人心动摇,政局不稳,蒋琬继承诸葛亮对外联吴抗魏、安抚蛮夷,对内亲贤任能、安定团结的政策,使蜀汉人民安居乐业,为巩固蜀汉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2、赤壁建奇功。吴将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今永州市)人。早年曾跟随刘坚、孙策、孙权征讨“山寇”与董卓,历任石城、春谷、寻阳等县令,后升为丹阳都尉、偏将军。建安13年(公元208年),东汉丞相曹操削平北方群雄后率领80万大军直逼江南。时任周瑜部将的黄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然后写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到了约定日期,黄盖率领10?艘蒙冲战舰,实以薪草,浇之油膏,裹以帷幕,插上牙旗。等到驶近曹军船阵,点燃柴草,风推船行,直抵曹军;火借风势,延及岸上营落。顷刻之间,烟火遮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加上周瑜率军追杀,曹操大败而逃。赤壁之战首创以5万兵马胜80万大军的战争奇迹,并开辟三国鼎立之局面。此战除周瑜指挥得当、孔明谋略过人之外,黄盖火攻之计亦为取胜立下奇功。黄盖因此而被提拔为武锋中郎将。孙权建朝称帝之后,追念黄盖的功劳,还封其子黄柄为关内侯。

  3、隐忍匡社稷。明中叶李东阳,字宾之,湖南茶陵人。先后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位居宰相15年。正德初年,朝政被武宗宠宦刘瑾专擅。曾有人指责其依附周旋,劝其退职回乡。但李东阳与刘健、谢迁曾经同受孝宗临终顾命,故因循隐忍,委曲匡持,刘、谢被迫辞去相位后唯东阳独留朝中。《明史》评曰:“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及平江陈熊辈几得危祸,皆赖东阳而解。其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④。后因杨一清冒死进谏,才促使明武宗诛杀权宦刘瑾,扭转时局,重振朝纲。但“救一清之死而使之在位者,东阳也。东阳不去,大有功于国。”

  4、无湘不成军。“无湘不成军”始于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后。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曾官至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太子太傅、英武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死后赠“太傅”、谥“文正”。咸丰3年(1853年),因母病亡服孝在家的曾国藩奉旨帮办湖南团练,开始组建一支有别“绿营”、号称“湘勇”的新军。这就是“湘军”的缘起。?“湘军”经过10年浴血奋战,摧毁了与清政府对峙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政权,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统治又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从而造就了“无湘无成军”的赫赫威名,造就了“同治中兴”的政治局面,也成就了“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一代传奇。曾国藩攻打武汉时,一败靖港,二败湖口,三败三河,还遭清廷的猜忌和地方官员的排斥,但他屡败屡战,打脱牙和血吞,终于取得胜利。曾国荃也曾以3万孤军围攻金陵达数年之久,终成正果。按照曾国藩的要求,带勇之人一要才堪治民,二不汲汲名得,三须耐受辛苦,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王安定《湘军记》说:“原湘军创立之始,由二三儒生被服论道,以忠诚为天下倡,生徒弟子,日观月摩,渐而化之。于是,耕氓市井,皆知重廉耻,急王事,以畏难苟活为羞,克敌战死为荣。由此可见,“湘军”是一支极具理学文化的特殊军队。“湘军”中涌现的军政人才,位至军机大学士的2人,位至兵部尚书的1人,位至总督的14人,位至巡抚的14人,还有1位成为2000年封建王朝中第一位常驻国外的公使。

  5、铁血铸共和。20世纪上半页,中国人民遭遇了八国联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也经历了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展开的殊死搏斗。而在20世纪初,湖湘儿女浴血奋斗,为振奋国民精神,为反抗列强欺辱,为推翻封建专制,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更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陈天华先以血书抗议俄国侵占我东三省,继而着《猛回头》、《警世钟》号召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最后为警醒国民“去绝非行,共讲爱国”而愤然蹈海;黄兴为推翻封建王朝,广州起义中亲率敢死队进攻总督府,武昌首义中再率民军与清军激战20多天,“二次革命”中冒死赶赴南京就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蔡锷先是率领2000弟子抗击10万清兵,后是乔装逃出北京,转道日本径达昆明,率先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彻底粉碎了袁世凯的复辟梦想;宋教仁先组同盟会,后组国民党,游说江南城镇,力主设立责任内阁,以阻止袁世凯窃国专权,为宪政共和制的建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湘楚文化三大特点

  一、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突型的文化思想。自古湖南属楚,湘楚文化实为一体。从现存的楚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湘楚文化先人的激越、浪漫和好奇。 

  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我认为这种文化特征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同江南水乡的文秀和蒙古高原的雄浑一样。湖南的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对北敞开,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达南岭的脚下郴州永州一线,被阻于南岭;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致使盛夏酷暑可达41摄氏度,夜晚的气温仍可高达33摄氏度。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因此,尽管湖南号称为鱼米之乡,自古却属于居住条件恶烈的荒蛮之地,以至于贾谊分配到长沙作王太傅,自视为流放而痛苦早逝。 

  汉代以后,湖南逐步开发,虽然成了鱼米之乡和粮仓,三湘人民祖祖辈辈所感受到的气候的恶烈,冬寒夏暑,春秋两季变化无常,培养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招魂,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漆画等,其不同于黄河流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追求对称和工稳,而是更跳跃、更激情、特别是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二千多年过去了,湖南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依旧,则从屈原到欧阳询、怀素,到王船山、魏源、曾、左、彭、胡,到谭嗣同、王闿运、齐白石,到黄兴、蒋翊武、蔡锷,这种情怀和精神一以贯之。我们在面对湘楚文化的时候,决不能低估了这种环境对湘楚文化的影响。 

  二、古时移民对湘楚文化的影响。湖南自古为南北兵家首征之地,元代初年及明末清初,湘楚大地遭受战火多次蹂躏,土著族十室九空。元代和清代有两次在中央政府鼓励和安排下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主要来自江淅、江西和四川等地,湖南省境内有四十多种方言,如湘乡新化、常德湘西、衡阳、平浏、澧陵等方言,可以说没有一个湖南人能听懂省内的所有方言。移民的进入给湘楚文化提出供了厚实多元的基础。近代有人论说,湖南之所以名人辈出,盖因湖南是移民省的缘故。而不管移民来自哪里,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拼搏的精神,这种气质上接先人楚文化的跳越浪漫,就形成了近代湘楚文化的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的鲜明地域特征。 

  三、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近四百年湘楚文化的道统脉络非常清楚,前后大家相望,从王船山的旁证博引、评述宏论,到魏源的洋为中用,到曾国藩的笃实学风,其“唯实”的思想路线是前后相继的。 

  身为万世师表的伦理思想家孔子,生前并不得意。他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晚期提出了新的、有浓厚唯物辩证特征的伦理和道德体系,借复古的口号行革新变法和挽救人心之实。孔子生前实是改革家。 

  汉代董仲舒尊孔,抽掉孔子的革新和辩证精神,留下了伦理道德。宋代的朱程理学则对孔子学说精华破坏最大,理学家用佛学和道家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玄说来注解和重构孔子的学说,结果儒学理论体系越来越大,离孔子的真理离实际生活越来越远。

  朱程理学以心学为号召,知行两端,基本上把孔子的革新和辩证精神阉割掉了。南宋的灭亡和元明两代儒学日益走向唯心的“心学”,使有远见的文人不能不从实际出发来思考当时的社会诸多问题,其代表就是近代湘楚文化的开山祖王船山。 

  船山先生以激越的文人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实际斗争生活体验,上续诸子,提出了“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唯物的基础上复古了孔子的革新辩证精神。可以说船山学说相当的部分是独立于朱程理学之外的。船山学说强调经世致用,经清中叶魏源、曾国藩等人的大力推崇,遂成当世显学,它对发奋图强的清末洋务运动,对立志救国的“五四”前后大批文化青年都有深广的影响。 

  要而言之,今天谈到近代湘楚文化的传承,无论思想哲学还是文学艺术,其思想路线就是“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