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楚文化的代表,很多人都会想到是楚辞,那么你知道除了楚辞还有什么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楚文化的代表
楚文化的代表作:虎座鸟架鼓
在荆州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比较特殊的乐器——虎座鸟架鼓。
虎座鸟架鼓通高149.5cm,连体宽145.7cm,为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荆州楚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的文物。其主体由双虎、双凤、扁鼓三大部分组成,均为楠木雕刻,木胎上髹生漆,绘有凤、虎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绘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一副恭顺的模样。楚是一个崇尚凤的诸侯国家,凤鸟的装饰性造型更是比比皆是。虎是今川东鄂西一带巴人的图腾。楚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兼并了巴,使之成为楚国的一部分,所以有学者认为,凤足踏猛虎,寓意楚人战胜巴人。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虎座鸟架鼓这一造型的内在实质是楚人的信仰与观念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此种乐器一般出土于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国贵族墓葬之中,只有楚国王室等高级贵族在祭祀、宴享等重大活动时才能使用。1963年在荆州市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首次出土了虎座鸟架鼓。尔后,此类架鼓又相继出现在古楚国的楚墓之中,据考已出土有30件,其中江陵县就出土了20多件。
结合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的研究,考古专家们发现,作为一种乐器,虎座鸟架鼓以鸟为支架,虎为座,其中还蕴涵着深刻的乐理知识。根据《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的记载,认为凤凰与音乐关系密切,因此以凤作鼓架。
2004年9月22日,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之际,中国与罗马尼亚联合发行《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并在荆州市沙隆达广场举行盛大首发仪式,中方邮票的图案为荆州博物馆出土文物漆器“虎座鸟架鼓”,荆州至此走止国家名片。
楚文化的代表物——楚青铜器铸造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楚青铜器是楚文化的代表物。大型青铜器如鼎、钟,被视为社稷、王权的象征;一般鼎、敦、簋、壶、鉴、盘、尊、之类,是贵族、卿大夫的生活用具;而戈、矛、戟、剑、矢镞等又是必备的武器。此外,尚有用于祭祀、鼓乐、书简、车舆与百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一些器具。当时的青铜器,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并予以严格管理。楚国青铜器铸造,不权在数量上为列国之冠,而且在质量上也居于上乘。
春秋时,吴越的冶铸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在兵器的锻造方面,为列国所不及。战国时,楚东侵占有江淮地区,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并互相渗透而逐渐融合。
民国时期,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的矛,中心有血槽,两翼有倒刺形回纹,被认为是楚铸的越式矛。又有鼎,长足外撇,重心稳,其造型充分反映了吴越风格。其他如敦、壶、鉴等,蟠螭矫然,云纹细繁,间有金错银镶,制作极其精美,同春秋时期的楚器相比较,无论是造型、装饰与实用性,都有明显的改进。
楚青铜器冶铸工艺精湛、美观、耐腐蚀,八土两千余年而不毁,主要原因是楚人讲究冶铸技术,广招能工巧匠,任用“铸客”字样。所谓“铸客”,一般是指从列国、外地来的(或延聘、或自荐)冶师、铸师与技工。“铸客”促进了青铜器冶铸技术的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更新冶铸水平,这是青铜器在当时达到鼎盛的原因之一。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楚辞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