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怀表,你会想到什么?是老祖母的压箱宝,还是描述18、19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生活的电影情节?
一只精巧的怀表,总是能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在把玩之际,幻想自己成为古代的宫廷贵族,抑或是将之如艺术品般细细品味,体会工匠们的精雕细琢、鬼斧神工,见识怀表在钟表史上曾经辉煌的风采。在怀表出现之前,时钟几乎都是装设在教堂或钟楼之上,藉由钟声的报时,让一般大众知道时间;直到发明了发条之后,怀表才得以“时钟的缩小版”之姿,进入人们的口袋中,开启计时工具在历史上华丽璀璨的一页。
以现在来看,怀表在钟表的发展史上,只能算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由早期的钟,过渡到目前的成熟商品─手表。现在,对怀表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不过,怀表由于其体积大,双面可用,不易磨损等特性,使其在金雕、缩影瓷画等方面技艺更能发挥,艺术成就相当可观。关于怀表有件趣事值得一提。
今天我们熟悉的手表模样是1850年以后才出现的,而当初有一段时间大家却认为这种设计很失败,马上就会被淘汰。
1917年,一位德国教授反映了钟表业大多数人的看法,他说:“大家把钟表戴在身体动个不停而且是温度变化最大的部位,这真是最白痴的一种设计,我们希望它马上就可以消失。”不过他的预言并没有成真,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手表超过三亿支,而除了一些怀旧的人,怀表几乎快要被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