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民居工艺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

2009-07-09 22:26:04 作者:azg168 风水网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今天,时代前进了,北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市容已焕然一新,原来的胡同大多已拓宽为平整的柏油路;路两旁矗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古老的四合院越来越少,越来越残破和不实用了。还住在四合院里的居民差不多都在盼着早日搬到大楼里去住。但是当人们站在林立的大楼前时,又想起了那富有北京情调的老四合院。北京市的市政规划中特意保留了一些小胡同和四合院,以反映老北京的特色和北京人的生活情趣。这些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中幸存的四合院,已被钉上了镌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牌子。

  每当我到北京城南去时,总喜欢骑车绕行一条叫作老墙根的小胡同,因为这条胡同西口路北的一座四合院会引起我对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那儿曾是我的家,我在那儿长到15岁。

  我的祖辈本来住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的一个小山沟里,很穷。我的祖爷爷刻苦求学,成了一位名医,被召进皇宫担任医官。他带着一家子人从福建迁来北京,就住进了这座颇有点气势的四合院。

  它和大多数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一样,大门开在东南角,这是取“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大门楼飞檐翘角很华丽。说是门楼,只不过它比南房要高一些,被习惯地称为楼了。登上台阶后,在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圆石鼓,上面浮雕着守门的小兽。据传说那小兽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

  院子的大门从早到晚都由里面的一个大木栓关起来。我们放学回家,得使劲地敲门上的大铁环,等着里面的人给开门。后来有了电铃,就方便多了。跨过大约30厘米高的门槛,便进入门洞。门洞两侧有墙,其上有顶,北面无任何隔挡与外院相通。当关上门时里外隔绝,打开门时里外透光,形同洞穴。它占有一间南房的面积。门洞的西墙开有一个门,通向南边第一间屋子。这间屋子称为门房,过去住着一位专管开关门的工人。

  门洞正对着的是东厢房的南山墙,从这儿往西便到了南房前。除了门房外,南房的门都朝北开。南房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子,屋内又暗又潮湿,所以不住人,是放杂物的地方。

  东西厢房之间有一人多高的矮墙相连,中间开有一个小门,门内有一木制雕花的屏壁,它们将南房隔在院子之外,这就是在建筑上称为“一宅两院”的格式。南房前狭长的过道式小院是外院,进入小门就是里院了。里院是一个近于正方形的院子,靠近矮墙的东西厢房前各有一棵高大的槐树,夏天时它们可以遮住阳光,使小院处于荫凉之中。

  北房最高,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屋内北墙上挂有字画和对联,靠墙置一张硬木做的长条案,上面摆放着花瓶、香烛等,正中央是一块木制的祖宗牌位。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置两把太师椅。逢年过节时,桌上摆有酒菜点心,以祭祀祖先。长辈坐在太师椅上,小辈门依次上前给老人磕头请安祝福。后来这些旧的礼俗都免除了,但是家中的大事还是在堂屋里举办。我还记得,我的奶奶和祖奶奶去世时,灵堂就都设在堂屋。

  堂屋的东西各有一道门,通向北房的另两间屋子,那里是住房。因房前有走廊,窗高屋亮,冬暖夏凉。是全院最好的房子,所以是家中长辈的居室。我小时祖爷爷和爷爷都已去世,北屋的两间房子分别住着奶奶和年纪已经很老的祖奶奶。

  小辈住在东西厢房。我的父母带着我们兄弟二人住在西厢房,姑姑一家住在东厢房。厢房也是3间,中间进门是客厅,两边是卧室,住起来很方便。屋内铺着花瓷砖,玻璃窗很大,采光好,空气好,夏天凉爽舒适。一到冬天便感到很冷,屋子里生个大火炉也不大解决问题。一到早上起来,打开窗帘就会看到玻璃窗从下往上结了冰凌花,它们像山、像云、像许多奇妙的东西。这种冰画每天都不一样,它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和猜想。
 

  在我们住的西厢房北边和北房的西侧有一间堆放杂物的大屋子,因为屋里很暗,我们都叫它“大黑屋子”。 大黑屋子的北面有两间小房,一间是厨房,里面有个很大的灶,有自来水,做饭很方便。厨房屋顶有天窗,既可以进光,又可以散煤烟和油气。厕所已经过改造,有洗澡盆和卫生设备。 

   那时的公共排水设备还不齐全,都靠各个四合院自己解决。所以在四合院中间的方砖之下挖有一个大坑,隔上一端时间便要到农村去请农民赶着粪车来,,将坑内的污物挖去肥田。然后再做坑盖,填上,砌上方砖,小院便又恢复了原样。

  过去一个四合院只住一家人,后来由于住房的修建赶不上城市居民增加的速度,住房越来越紧张,一座四合院便住进了两家、三家……甚至多到十几家,成为目前北京人所说的“大杂院”了。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城里有些四合院里盖起了防震棚,东一间、西一间,以后便成了“永久性”的小房了。这些四合院也就失去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随着时代的前进,古老的北京四合院逐渐被更方便的单元住宅楼所代替。1960年我们家也搬出了住了4代人的四合院,住进了楼房,从此我再也没有回到四合院去住过。转眼40多年过去了,然而我却仍然经常忆起那恬静舒适的四合院。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