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之一,而为什么在安德海准备死的时候慈禧为何不救他的呢?而安德海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连慈禧都不想保住他,或者另一种说法,保不住他,那么安德海怎么死的 慈禧为什么不救安德海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安德海怎么死的 慈禧为什么不救安德海
安德海是谁?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慈禧为什么不救安德海
安德海的死
1869年,清同治八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深受慈禧太后宠幸的宦官安德海出宫采购龙袍,在路上沿途招摇生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后斩首示众,消息传开,朝野为之震动。李鸿章听说后,对幕僚称赞丁宝桢说:“稚璜(丁宝桢字稚璜)成名矣”,曾国藩也激动的连呼:“稚璜豪杰士也”。究竟安德海为何被朝中大臣如此厌恶,还得从他进宫受宠谈起。
安德海受宠
安德海,直隶南皮人,12岁入宫。别看他年纪小,却机智灵敏,巧嘴乖舌,再加上长得清秀可爱,很快就被选到咸丰皇帝身边做御前太监。当时,咸丰皇帝召幸还是懿嫔的慈禧太后时,多是由安德海传谕。慈禧太后也是机灵过人,经常讨好安德海。
咸丰六年,慈禧太后为皇帝诞下了大阿哥,由懿嫔晋封懿妃,次年再加封贵妃,安德海见其得宠,越发巴结奉承,加上他善于刺探宫中隐私,颇能为懿贵妃打听消息,懿贵妃也分外赏识既柔媚又能干的小安子,特地将其要到身边作首领太监,至此,安德海成了慈禧的心腹。
咸丰死后,肃顺掌权,在热河的慈禧太后为了发动政变,急需有人联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此时,安德海与慈安太后宫中的宫女双喜发生争吵,双喜受辱,寻死觅活,闹得不可开交。慈禧勃然大怒,命慎刑司重责安德海,狠狠抽了20个大嘴巴子,牙齿都被打掉了几颗,随后将其遣返京师。实际上,这是慈禧太后导演的苦肉计,安德海秘密将慈禧太后交付的密旨带给了恭亲王奕?。
不久,咸丰皇帝梓宫回京,慈禧与奕?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以快打慢,配合默契,除掉了肃顺。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安德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安德海越发受到宠幸,以至于安德海嚣张跋扈,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宫中和朝廷上树敌无数。当时,就有一些闲言闲语,说安德海受到宠幸是因为没有阉割干净,甚至有宫女和太监说看到过慈禧和安德海并头睡觉,这些秽闻令慈禧太后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丁宝桢与安德海的过节
安德海红得发紫,连同治皇帝也要忌他三分。他自己也骄纵狂妄,对朝廷大臣根本没有放在眼里。有一次,山东巡抚丁宝桢叩见慈禧太后,不慎顶戴滑落,君前失仪是大不敬,好在慈禧并无怪罪。哪知站在旁边的安德海却狐假虎威,对丁宝桢大声呵斥,并走上前一脚将顶戴踢开,实在是令丁宝桢颜面扫地。
安德海与同治皇帝的过节
安德海自认自己是慈禧心腹,对小皇帝有教导之责,常常将同治皇帝的一些事情向慈禧太后打小报告,每每使皇帝在请安时受到一顿斥责。有一次,安德海竟在太后和皇帝对话的时候插话接舌,早就对安德海一肚子火的同治皇帝暴怒,不顾当着母亲的面,当场下令让安德海掌嘴一百,慈禧虽然不高兴,但为了保全儿子的威严,安德海只好打满一百嘴巴子了事。事后,同治曾对人表示,亲政掌权后要杀掉小安子。
丁宝桢果断除权阉
同治八年,皇帝筹办大婚,安德海自告奋勇,要出宫下江南为皇帝采办婚礼所需物品。按祖制,太监不得出京办事,慈禧拗不过安德海,就让安德海找皇帝请示,同治一看机会来了,就拿出一副“我不管那闲事”的态度。安德海于是耀武扬威的出发了,沿途雇了5名保镖,带着叔父、妻子、妹妹连同做买卖的30多人,坐了两艘太平船,顺着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所到之处,趋炎附势的地方官竭尽所能逢迎巴结,安德海也趁机大敲竹杠,中饱私囊,捞了不少钱财。
船过山东,安德海更是借口要过生日,在船上竖起了三角三足乌旗,又是摆酒宴,又是请唱戏,一船人争相叩头拜寿,两岸看热闹的老百姓密密麻麻的站成了人墙。安德海哪里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丁宝桢的手中。在丁宝桢的精心布置下,山东聊城知府程绳武与总兵王心安赶赴泰安县,在知县何毓福的配合下一举拿下了安德海。
八月初五,丁宝桢亲自提审安德海,安德海傲然兀立,威胁丁宝桢,丁宝桢冷笑一声,命人将安德海按倒在地,安德海知道大事不妙,转而求饶。丁宝桢厉声指责安德海:“携带妇女,擅用龙凤旗,三足乌旗,一路招摇,惊扰地方,假冒钦差,即便是凌迟处死亦不为过。”随后,丁宝桢上奏朝廷,请求将安德海正法。
此时,由于慈禧身体不适,第一个看到奏折是同治皇帝,皇帝就在等着这一天呢,他没有告诉母后,立即下旨丁宝桢:“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据说,同治皇帝的圣旨未到之前,慈禧就已经得到消息,她马上派人颁布懿旨到山东要求放人。丁宝桢接到懿旨后,借口接旨要修亭子,其实是拖延时间,等待圣旨。圣旨一到,丁宝桢马上将安德海提出监狱,验明正身后绑缚刑场,刽子手大刀一挥,安德海休矣。
丁宝桢还命令将安德海暴尸示众。泰安及附近各府各州百姓蜂拥而至,围观者成千上万,这也正好澄清了安德海是假太监的传闻。慈禧见木已成舟,尽管心中十分不快,却也无可奈何。她看丁宝桢处事果敢,有勇有谋,反而更加重用,不久就将丁宝桢提拔为四川总督。丁宝桢也不负圣望,官声颇佳。安德海咎由自取,后悔也来不及了。
关于安德海的死亡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尤是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更是为朝野震惊,至今仍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尽管《清史稿》中对它的叙述只有区区140字,但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最精彩的当数“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事情经过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隶青县,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之后,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恭亲王奕欣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慈禧太后许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一直异常严格,坚决防止太监干预朝政。开国之初,顺治帝就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上谕,对太监管理做出了规定: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两年后,顺治帝又命工部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
这道上谕后来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监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同时《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安德海虽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又过于威风张扬,因此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身份证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着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着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着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