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从各方面来评价慈禧太后

2017-04-08 16:32:34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慈禧,可能大家一听到这个名字,都认为她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但是你们知道在西方的外国人在对慈禧的评价到底是怎样的吗?而慈禧是否真的是像别人所说的大清的灭亡和慈禧是有着联系的?而慈禧是大清国最可恶的统治者呢,一起来看看从各方面来评价慈禧太后到底如何吧。

从各方面来评价慈禧太后

    怎么评价慈禧执政那些年那些事

  直到现在,人们提到晚清史,慈禧(1835—1908)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名字。一列举晚期的历史人物,慈禧必然会第一个映入到我们的脑海。

  慈禧是清文宗(即咸丰)的贵妃,清穆宗(同治)的生母,清德宗(光绪)的亲姑母、掌控者。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死后 不久,慈禧(那拉氏)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从此,晚清政局开始操纵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垂帘听政、训政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慈禧太后通过操纵同治、光 绪两位皇帝,来掌管朝政,时间长达48年之久。

  慈禧太后是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实权女性人物之一(另两位是唐朝女皇武则天、汉朝吕太后; 也许还有第四位,那就是大清本朝的孝庄皇太后)。但是,后人对她的评价却远远低于前两位皇后。对于这位人称“老佛爷”、“皇阿玛”、“西太后”的晚清“杰 出”女士,历来有很多的传说与演绎。抛开那些纷纷攘攘、真真假假的版本,我们对事不对人地解剖一下她的权谋之术,也许就会发现在这个外表赢弱、秀丽端庄的 太后身上,有着天生的阴谋家的血液和政客的基因。

  可以说,在这场足以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权力斗争中,慈禧发挥了自己超凡的机智与果敢 的阴谋手法,以孤儿寡母之弱,里应外合,干净利落地处理了外表强大的政敌。而胜利的关键则是先发制人。当政敌双方都在蓄势未发、暗流涌动时,谁能预事在 先,占得先机,谁才能笑到最后。就如肃顺在事败后呵斥同党说的那样,“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

  权力斗争本是封建主义政治的应有之 义,自古皆然,中外皆然。从正式登上权力宝座的那天起,慈禧就无时无刻不在为大权独揽费尽心机。作为一个靠宫廷政变起家,从未受到过正规严格的意识形态训 练的女性统治者来说,她既没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使命感,对中华民族的存亡责任感;也没有对满族皇室祖业兴衰的紧迫感,更不用说对国计民生、百姓疾苦的终极 关怀。她的最高宗旨是保全自己,成全自己。在经历了咸丰朝的权力斗争和血淋淋的辛酉政变后,慈禧的权力危机感一直没有放松,这点从她与恭亲王奕訢一波三 折、起起伏伏的斗争中可见一斑。也正是通过与奕訢的斗争,慈禧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政治新手,成长为了技术娴熟的政坛宿主。

  辛酉政变可以说是慈禧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而在这场事关生死的斗争中,初出茅庐的慈禧,竟然一举扳倒了在官场纵横多年的肃顺、载垣、端华等军机大臣,其心机手法可谓高明。

  1861年7月17日,咸丰帝病死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遗命肃顺等为顾命大臣,辅佐刚刚六岁的载淳(后来的同治)。慈禧不甘心大权旁落,便一方面利用其 身为载淳之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的地位,控制了本该属于小皇帝的印章——象征皇帝至高无上权力、咸丰皇帝的私章“同道堂”。因为按照咸丰遗命,凡发 至内阁和京内外各衙门的咨文,必须用此印才能有效,这样慈禧就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另一方面,她又暗中指使朝中御史和诸大臣联名上奏,要求皇太后亲操政 权以振纲纪,即垂帘听政,为自己从后台转到前台做好铺垫。而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分析利弊,决定联合同样受到排挤的恭亲王奕訢,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致夺 权。慈禧借用妹妹身为醇郡王福晋,可以随时出入宫禁的条件,与奕訢通风报信,并想法设法单独召见了奕訢,密谋策划了政变事宜(野史还说慈禧与奕訢另有男女 暧昧关系)。她利用恭亲王滞留北京、善后处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周密布置了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捉拿并处死了肃顺等人,并成功 地实现了垂帘听政的格局。

  辛酉政变后,奕訢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继授为宗人府宗令,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并管宗人府银库;并且 很快又宣诏为“著以亲王世袭罔替”,而且其上至母亲、下至子女都优礼备至,屡受封赏。这等权势,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包括当年的多尔衮。自古孤 儿寡母的统治,往往因权臣坐大而受到排挤和欺压,两汉至清莫不如此。因此,在奕訢看来,慈禧无非是一个在为自己身家性命耍手腕与小聪明的小女子。他对她的 尊重,只是出于维护皇权正统的功能性需要。他的希望是“希冀垂帘其名,而实权归己”,由他而不是由慈禧来统治清王朝。

  在斗争的初期, 因慈禧初次垂帘,小心谨慎,不便明揽大权;但事事留心,以得政治学术之经验。而奕訢则相反,咄咄逼人,锋芒不隐,一开始就大封诸家子弟,并改组军机处以控 制中枢权力,以致于凡事均由亲王做主,每日上朝,必由之亲王开口请旨。部员大臣每办一事,往往先期向议政王就商,唯奕訢之命是从。而此时的清王朝,正面临 内忧外患,“发捻”横行,也确实需要一个像奕訢这样强有力的中流砥柱,来处理各方面的危机,平息叛乱,安抚各国。因此,慈禧总的来说还是抱着隐忍不发的态 度。但慈禧也看到,长此以往,奕訢的势力日渐坐大,势必重演肃顺等擅政的局面。于是,慈禧在幕后伺机而动,把握时机,运用“拆凳子”、“掺沙子”等阴谋手 段,一步步巧妙地削弱着奕訢的势力。

  在一场纷繁复杂而且是最高级别的权力核心博弈竞争中,要能够持久保持不败纪录,仅仅依靠阴谋手段 是不能得逞的。在完成对奕訢的收服,大权独揽的地位逐渐巩固后,慈禧的政治艺术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的自我保全策略,从阴谋转为阳谋,从背后偷袭改为 正面防守,从破坏平衡变为建设均势,从先发制人、克敌于未动的低水平操作转变成后发制人、择机而一举功成的高水准谋略。

  在“拆凳子” 方面,慈禧对属于奕訢阵营的何桂清、胜保的诛杀,可谓当机立断、毫不手软;尤其是在后者的处理上。因为胜保乃奕訢心腹,也是奕訢集团所掌握的唯一一支武装 力量,因此奕訢极力维护。但慈禧更显得技高一着。据说慈禧下诏时,故意先传旨无事,待文武大臣纷纷散去后,奕訢也刚刚离去,胜保赐死的诏旨立刻从天而降。 当奕訢闻讯时,胜保已然命丧黄泉。而“掺沙子”则是慈禧借蔡寿祺上疏弹劾奕訢的事件,大加利用和发挥,对奕訢先贬后升,备施折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玩一亲王于股掌之上,谴责之,以示威,开复之,以示恩”。并且秋后算账,对在此事件中公开支持奕訢的大臣撤职降级,对站在自己一边的大臣则着意扶植。

  通过暗地里的拆凳子、掺沙子,慈禧不仅削弱了奕訢;而且通过这场隐蔽的斗争,还得到了历练,学到了一套阴险毒辣的权术手段。在未来的政争中,慈禧与奕訢二者之间孰胜孰败,也就不难预料了。

  当慈禧独掌朝纲大权时,此际的清王朝已经风烛残年,远没有康乾盛世时的风光,没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概。皇权专制主义局面已 是昨日黄花,再没有乾隆“以朕心为天下心”的威势。在政治斗争中日渐成熟的慈禧,已经深深地领会到,维持没落皇权政治结构关系的真谛,那就是顺势利导,以 力制力,力量制衡。正是这种力量均势理论,使得慈禧在先有肃顺八大臣、后有奕訢“鬼子六”,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曾李功高震主,上有光绪康梁之变、下有 “天国”“捻军”之患的形势下,却能够保持近半个世纪的权力而江山不倒。

  一方面,慈禧则着力制造与当权派对立的在野派的声势,用以在 舆论和权力分配上加以制约。同光年间,朝中存在一个著名的以“清流党”自居的政治集团,为首的前后有李鸿藻、张之万、沈桂芬等重臣。这实际上是慈禧刻意培 养的一批敢于弹劾议事、监督洋务当权派的官员。慈禧有意识地把他们安置在军机大臣、皇帝老师、监察御史等文职性枢要岗位上。他们不具有洋务派的实力,但是 在学识、政治资历与操守上颇有威望。他们往往能够以地主阶级意识形态原则和政治原则制约洋务派,削弱他们的政治影响。慈禧就是利用这些人束缚住洋务派的手 脚,使他们不敢篡越皇权。而实力强大的洋务派所感受到的精神压力与处处挚肘,却是无可名状的。如李鸿章就对这种局面大发牢骚:“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 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另一方面,慈禧对曾李左等洋务派权臣规模已成,尾大不掉,以至于内轻外重之势加以默认,采取 怀柔政策,不与争锋。如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先斩后奏、就地诛杀慈禧内廷宠监安德海,曾国藩、李鸿章为之拊掌称快,慈禧隐忍无言;1900年分离主义 性质的东南互保,慈禧也置若罔闻、不与计较。而且,东南军事“朕唯曾国藩是赖”;对于涉外重大事务,也全权交由洋务派出面处理。而慈禧在给予洋务派充分信 任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在他们内部分化阵营,以达到互相絷肘的目的,如借镇压“捻军”抬高李鸿章,却阴削曾国藩之势,从而达到分化当权派、避免个人无限制坐 大的目的。

  而慈禧的最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利用汉族地主阶级当权派与在野派间的朋党之争,来维系皇权结构的平衡;而且还积极促使两派 之间的地位转化,从而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两个互相对抗的统治集团中,保持权力结构新的动力。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张之洞。而后来的袁世凯,则是慈禧在戊戌政 变后提拔出来的又一个洋务当权派的继承人。同时,为了制约袁世凯,她又特意培养出了一个岑春煊,后者与袁世凯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这无疑是慈禧的政 治遗产在起作用。

  但是,慈禧太后掌权的时候,正是中国丧权辱国的年代,于是,每当人们提起晚清时期,都把慈禧太后的专权和卖国划为等 号。纵观慈禧的政治生涯,从辛酉政变到垂帘听政,从皇族争势到大权独揽,她于实践中融会贯通了帝王的南面之术,在惊涛骇浪中大旗不倒,不受挑战地运用皇权 直至去世。尽管现在的人们经常强调对历史的宽容,甚至有人对慈禧太后也提出了一些与传统不同的看法,但那毕竟是一家之言。她所处的时代,她掌握清朝政府实 权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在一步步的沉沦是有目共睹的。 

    根据历史事实来客观评价慈禧太后

  一、拼命的花钱,有钱就是任性,大清屁民的钱不花白不花

  康熙皇帝曾说过,他宫廷一年的用度,还抵不上明朝皇宫一日之费也。他老人家所说的只是他自己啊!他如从棺材里爬出来,看看他那五世孙媳叶赫那拉氏的排场,他就不能夸口了,据李莲英的接班人,满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大监小德张的回忆:慈禧皇太后当年一天的生活费,大致是纹银四万两!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试把它折成实物就知道了,那就是宫廷半月之费,就可买吉野级巡洋舰一艘。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至少可以装备一支高踞全球六七位的海军舰队。

  再反过来说,为维持这位老太婆的奢靡生活,一年之中我们每半个月要卖掉一条巡洋舰;一年要卖掉一支海军,才可马虎应付!

  或问:这个老太婆哪能用掉这许多钱呢?曰:她老人家场面大嘛!不信且从那九千间大宫殿再算一下。四万两一天也不算多嘛!再者,办事的官员还要贪污中饱呢!——溥仪不是说过,他五岁的时候,一个月要吃掉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吗(见溥仪着《我的前半生》)。他的鸡鸭可比我们吃的昂贵得多呢!

  据康有为的调查,清宫中一切的用费都是三七开。那就是报销十成之中,三成是实际用费;七成是层层经手人的分润,这是例规。至于那三成是否是真的用费,还要待考。例如西太后在颐和园赏王公大臣看戏。怕露天有阴雨,要搭个“凉棚”。这凉棚搭掉三十万两,三七开,则凉棚实际用费是九万两。一个凉棚要九万两银子?那就天晓得了。

  二、甲午战争失败,中国第一次输给日本

  唐朝没输过日本,元朝输给了台风,明朝在昏君万历的统治下也没输过日本。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60岁生日,届时朝廷将举办盛大的庆典。晚年的慈禧,行事作派处处模仿乾隆,1887年她宣布不再垂帘听政,而由光绪帝亲政。第二年二月初一日朝廷颁布上谕:“溯自同治以来,前后二十余年,我圣母为天下忧劳,无微不至,而万岁余暇,不克稍资颐养,抚衷循省,实觉寝馈难安。念西苑密迩宫庭,圣祖仁皇帝曾经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养性怡神。……其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舆临幸,恭逢大庆之年,朕恭率群臣同伸祝悃,稍尽区区尊养微忱……”

  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 受命主持颐和园的整修。想到慈禧太后搬入颐和园,就会远离紫禁城,光绪皇帝就可以独断朝纲了,奕 对颐和园工程格外尽心,因为工程用银不足,他不断从由他掌管的海军衙门的经费里挪款。

  当时的清政府在多年战乱之后已经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修葺颐和园之举引起一些臣僚的议论。御史吴兆泰大胆奏请节省颐和园工程。他说:“方今畿辅奇灾,嗷鸿遍野,鹑衣鹄面,流离相属,卖妻鬻子,苟以取活,菜色满郊,僵仆载途,目不忍睹,耳不忍闻。……海禁洞开,强邻逼视。我朝海岸辽阔,长数千里,亟宜添设强大之海军,请求精深之技艺,育才教战,坚甲砺兵,充实防力,申张国权。……兼之各处漫河决口,犹未填塞……”正是“朝廷撤乐减膳之时,非土木兴作之日也”。

  吴兆泰的奏折立即引起慈禧的震怒,很快光绪帝颁布谕旨,指斥吴兆泰“于朕孝养之忱,全未体会,实属钓名沽誉,阻止孝思,冒昧以极,交部严加议处”。吴兆泰被投进刑部死囚大牢。多亏张之洞联络十省总督上书力保,吴兆泰才免于死罪,革职遣归。

  为了掩人耳目,慈禧一再强调颐和园“均系旧有工程”,略加修葺;另一方面,打着操练海军的旗号,成立昆明湖水师学堂。1889年,慈禧还让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的学员共3000多人,在昆明湖举行联合军演。小火轮在湖面驶来驶去,水兵们向阅兵台上检阅的慈禧摇旗呐喊,欢呼致敬。

  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驻颐和园。但颐和园修复工程一直未停,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修造园林工程。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规定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这几年间,世界海军造舰水平和舰载火炮技术都有了飞速发展。几年来,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两艘,日本天皇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用来买船。日本舰队的航速与火力迅速赶超北洋舰队。

  正当万寿庆典紧锣密鼓筹备之时,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甲午战争。8月1日,中日互下宣战书。

  三、英勇的向所有列强宣战

  作为一个已统驭中国历史四十年的女人,慈禧当然不会改变她的一贯作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做出这个敢于和外国人叫板的举动的呢?据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的说法,慈禧太后的突然法飙,是因为一封假情报所引起的。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封假情报呢?这事还得从她最信任的奴才荣禄说起。还是在5月20日,慈禧太后在御前会议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召回李鸿章和袁世凯,意在和洋人讲和,赔点银子,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就在这天的深夜,一个黑影急匆匆的敲开荣禄家的大门,荣禄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心腹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奉父亲之命星夜赶来告密。 罗公子带来一个令荣禄大为震惊的消息:各国公使已经联合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荣禄听后大惊失色,手足无措。他很清楚自己在戊戌政变里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十一国勒令皇太后归政,光绪帝复出,自己就是十个脑袋,也得搬家了!这可真是个难熬的夜晚啊!荣禄彷徨终夜,天刚蒙蒙亮,就紧急入宫禀告慈禧太后。这一下,轮到老太后魂飞魄散了!慈禧太后是知道洋人厉害的,当年他的丈夫咸丰皇帝可不就是给洋人逼死在热河的?现在她终于明白,洋人不肯朝贺王储的原因,原来是要逼她归政,拥光绪帝复出!如 今一切都明白了,慈禧太后最担心的这个可能,想不到如今竟然要成为事实。 当时慈禧太后不禁老泪纵横,悲愤交集,洋人这是在要她的老命!如今的一条路,只能是和洋人拼了!要毁灭就大家一起去死吧!在自尽之前,慈禧太后此时哪里还管得了什么大清江山和万千黎民百姓?

  四、残酷镇压义和团“自干五”

  义和团从“民族的栋梁”到“国家的罪人”,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在慈禧发出的那份上谕里,所有的问题都被推到义和团身上,所有的罪责都要由义和团来承担。现在,义和团团民不但要面临八国联军的攻击,还要面对清军的剿杀——众所周知,清军有“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光荣传统,他们在剿杀义和团的时候格外卖命,手段也格外残忍。

  在内外夹击的困境下,曾经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瞬间土崩瓦解。

  义和团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虽然他们旗帜鲜明地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义和团团员们并不知道,自己所支持的“清”,和所欲灭掉的“洋”,从本质上是一回事,他们都是一家人。慈禧之所以要向11国宣战,也与什么“爱国主义”无关。简单地说,就是“洋人欺负得太狠了”,影响了自己的权力。因此,虽然义和团曾经“奉旨灭洋”,但发出圣旨的慈禧太后,却绝不会“灭洋”的。她无非是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增加一点与列强谈判的政治筹码而已。等到列强明确表示,不会以光绪皇帝取代慈禧之后,慈禧立即就向义和团伸出了屠刀。她在要奕劻、李鸿章等与列强议和的上谕中将责任完全推给义和团并下令剿杀义和团:“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直隶地方,义和团蔓延尤甚,李鸿章未到任以前,廷雍责无旁贷,即著该护督饬地方文武,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傥仍有结党横行,目无官长,甚至抗拒官兵者,即责成带兵官实力剿办,以清乱源而安氓庶。”

  清廷不久前还称义和团为“义民”,此时则成必须剿杀的“肇祸之由”。理由何在,并未解释,慈禧急于求和,政策只能急转弯,顾不得更多了。

  “自干五”被朝廷抛弃,反贼自然大盛,据孙文自述:5年前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亲人都将他视为洪水猛兽;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五、不断的将大量的“我大清自干五”转化为反贼。

  1901年2月14日,她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著名国策。9月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仅赔款就四亿五千万两。本息和加地方赔款超过了十亿两。如果一个朝廷把国家折腾到了这样的境地,还能够领导全国人民改良下去,并且可实现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所说的那样,“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那就是万能的上帝站清廷一边去了。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慈禧宣布局外中立。日俄战争期间,“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盖州海城各属被扰者有300村,计遭难者8400家,约共男女5万多名。”辽阳战场“难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万余人”。“烽燧所至,村舍为墟,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日俄战争结束两个月后,中国同盟会成立,原本分散的各路反清人马终于汇聚到一起。

  6年后,武昌城一声炮响,十四个省份在数月之内相继起义,北洋军随后反正,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见势不妙乖乖交权,以求取汉人的宽大。

  让我们把时光推回到三百一十八年前:

  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海西女真叶赫部联合哈达部、蒙古科尔沁部等九大部落,组成联军,攻击努尔哈赤,失败,被杀四千余人,史称“古勒山之战”。

  战后,努尔哈赤将叶赫部首领分尸,一半留存,一半交叶赫部。自此,叶赫部与爱新觉罗部不共戴天。据说叶赫部首领于战败之时,曾放言如下:

  “我叶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将倾覆建州!”

  叶赫部居住于那拉河畔,故又称叶赫那拉。  

    老外对慈禧太后的惊人评价

  其实不然,慈禧太后在外国人眼中俨然是伟大的女性。一位名叫田原祯次郎的日本人在他的着作《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中写到:“提起西太后,无需画蛇添足。她是清国的摄政皇太后、古今无与伦比的女性政治家,这一点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海《德文新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西太后》的长篇文章,称赞慈禧为非同寻常的女中豪杰。

  在光绪九年至十一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在李鸿章频频提出议和时,慈禧坚决反对。起用冯子才,李秉衡与法国开战。取得谅山大捷与台湾胜利。可见慈禧并不是一味求和,而是寻找最佳解决方法。

  大多数学者认为慈禧给清朝续命数十载!像亚瑟·H·史密斯在《动荡的中国》里评价慈禧:“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美国公使田夏礼也曾言:“西太后是世界大君主之一,使垂亡的帝国与列强结伴而行就是借此女杰之力。”

  慈禧的另一开明之举便是准许满汉通婚,禁止妇女缠足,虽然没有得到贯彻实行。慈禧曾下懿旨(虽未正式颁布):所有满汉官民人等,着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此已久,有伤上造物之和。

  由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人对慈禧有很高评价,与我们今天听到慈禧相左。但时势造英雄,大概是晚晴的硝烟湮没了慈禧伟大的一面。 慈禧掌权后,权力欲愈发高涨,做事心狠手辣。

  美国女画家卡尔是这样描述慈禧的:“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40岁,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秀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被慈禧容貌折服的还有诸多外国的公使夫人。向斯说,在西方人眼里,都觉得慈禧太后是一条母龙,是一个非常丑陋、非常恶毒的女人。事实上,1902年,这些外国公使夫人第一次见到68岁的慈禧时,被这个女人的美貌和气势震撼了。她的美丽征服了众人。。

  点评:过去都已过去,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大清的灭亡是不是慈禧所导致,历史遗留给我们最大的价值不是忽悠与愚弄,也不是埋怨或猜忌,而是让我们如今这些晚辈,能够再读的时候,能知晓一些道理。让我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慈禧凌辱身边的宫女:尺度让人难以接受

  我第一次看到受责罚的是一个宫女。她替慈禧拿袜子的时候,拿了两只两样的。慈禧发现了立刻大怒,叫另一个宫女,在她左右颊上每边打十掌。这宫女打得不够重,太后看了生气得很—— 红墙黄瓦的内宫中,最为五彩缤纷的要数嫔妃这个层次,好似十里飘香的荷池,个个丽人如朵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迎风招展。在中国,民间一直把皇帝拥有的女性称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下面一起来看慈禧当年怎样凌辱身边的宫女...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完全是民间的通俗说法,没有什么严格的依据。当你踏进故宫参观时,会发现三宫是由二宫一殿所组成的,即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和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加上当中的交泰殿。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