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民居工艺

水族的文化艺术

2016-01-11 13:59:45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水族的人们是古代的百越,而在艺术上都是有着很多各种各样的不同,对此水族民间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水族的文化艺术

水族的文化艺术

  水族民歌有哪些艺术

  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云南富源县的黄泥河、古敢一带,彝良县的大河、龙安等地也有分布。用汉语汉文。原有“水书”,仅巫师占卜时使用。

  水族民歌按其形式可分为单歌、双歌、蔸歌、调歌、诘歌等;按其内容则可分为古歌、颂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酒歌、情歌等类别。双歌是水歌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说唱形式。双歌以组为单位,分歌前的说白和主体的吟唱两部分。双歌,尤其是寓言性的双歌,十分幽默、风趣,寓意不直接表露,必须根据当时演唱气氛结合歌的内容去揣摩。双歌多在热烈庄重的酒席间,主宾对阵时演唱。在榕江县水尾乡一带的水族人民中还有一种风趣的竹筒歌,演唱时,男女不能直接会面,而是各在一栋房子,借助于两个蒙上蛇皮在其间穿着长线的竹筒来对歌。这种“电话式”的对歌,感情表达更为深沉委婉。

  水族民歌的特点是曲调变化不大,旋律较为简约,但歌词常因时因事因人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水族的民间艺术传承密码

  水书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包括丧葬卷、婚嫁卷、起造卷等多种,内容涵盖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时令节气、鸟兽鱼虫、身体五官、数目方位等,字体形态十分古老,酷似殷商甲骨文,又似古籀小篆,有的是图画象形,有些是楷书的颠倒、斜置或反写,外行人看来就是一部费解的“天书”。水书所反映的天象、历法资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九星、二十八宿、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日月五星、阴阳五行、六十甲子、七元历制等内容,就是水族先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2006年6月,水书连同水族的端节、马尾绣一起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的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既有类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种汉字,也有众多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段落表义的图画文字。其字数少(仅数百字)、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有师承关系的水书先生,即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的“祭师”(全部为男性)。据水书所载相关条目,结合口传内容作出解释才能具有意义。因此几千年来水书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它是水族古文字抄本和口传心授文化传承的结合。识读,已破译出一半以上的符号含义,在现存的水书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与夏陶符号相同的文字。有关专家推测,利用水书中的记载破译部分夏陶符号,表明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一脉,并将有助于揭开困扰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夏都”千古之谜。说明水书与甲骨文、金文具有“姻缘关系”,水族至少在夏商时期与汉民族的发展是并列的,水族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之后由于民族大迁徙活动,睢人南迁,使水族语言文化由同源而分化,最后出现吸收融合的现象。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贞观至开元的百余年间,中央政权就在水族地区设置5州17县;开元年间(713-740年)设的抚水州,是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的行政建制,是水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引起中央王朝密切关注的体现。宋承唐制,依旧保留了唐代设置的抚水州建制,因此有为数相当多的水族先民生息在抚水州,即今广西的环江一带。

  唐宋之际,由于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区加强统治,水族与汉族交往日益频繁,在汉族先进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水族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潘朝霖认为,水族地区私铸铜钱的历史下限,应当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之前。水书钱币出现的汉字“大中”,就是公元1008-1016这一历史时段的记录。

  水族文化元素源自水书

  千百年来,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水族文化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水族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民居建筑、图腾崇拜、丧葬造屋、生活起居、歌舞服饰等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但这些文化的元素都离不开水书。

  端节、卯节等重大节庆要靠水历测算,红白喜事、祭祀祖先、驱邪避鬼要依靠水书择定吉凶。水族崇拜石神,对鱼、马更有特殊情结,水族民间家家养鱼,节庆餐桌必须有鱼,上等的菜就是“鱼包韭菜”,贵宾来时必不可少;马的饲养也是水族文化的特征之一,这是在过去交通不便的环境下,马可作交通工具,但更重要的是端节赛马和人死后以马殉葬的需要,中等以上的人家,老人过世都要杀马相送,让他在极乐世界里能和阳间人一样幸福。除了牛马等大牲畜,水族人还将小猪和稀饭作为待客的最高礼节,贵宾来了,主人都要宰杀小猪、煮上稀饭、糯米饭待客,这是最上等的接待规格了。水族的石碑、马尾绣等各类精美图案、民居建筑和衣着服饰等,都能充分反映水族的文化根系和图腾崇拜,这些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水书和水族民间的神话传说中找到历史印迹,都是通过水书和水语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得以沿袭至今。

  水书是探源水族的重要线索

  从水书可以看出,它的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既有类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种汉字,也有众多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段落表义的图画文字,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水书先生据水书所载相关条目,结合口传内容做出解释才能具有意义。因此,几千年来水书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它是水族古文字抄本和口传心授文化传承的结合。

  据载,水族文化发祥于睢水流域,南迁至贵州黔南三都都柳江流域一带后,唐代在此设置抚水州,安抚自称“睢”为主体对象的人类群体,并从此以“水”代“睢”,这是确认水族的开始,也是水族演化为单一民族并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历史见证。

  水族迁徙的历史得以进一步证实。专家学者在荔波馆藏“水书”中发现有“梅花鹿”的记载,“梅花鹿”在北方有而南方却无,印证了水族先民北下南迁的说法。

  千百年来,水书以其神秘的文字结构和特殊的用途,依靠手抄、口传而成活并沿袭流传至今,保留着水族远古文明的信息,至今在水族民间仍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水书,一个仅有数百个单字的文字体系,衍生为一种神秘独特的远古文化并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和文明史,其独特魅力不得不令诸多学者叹服。

  水书是水族固有的特殊文化,能够经历风霜雪雨流传至今,本身就显现它强大的生命力。水书储存的信息量,蕴含了水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透过它,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探索水族社会发展的线索,追溯水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揭开诸多关于水族的未解之谜。

  二00六年,水书已被列入中国首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透露,目前贵州省有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期望明年将水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首枚水文字钱币

  “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副研究员潘朝霖2004年发现一枚刻有水族文字的宋代钱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首枚“水书”钱币。

  潘朝霖介绍说,这枚铜钱所铸文字有汉字“大中”,及人牵水牛、人拉耙的水族象形文字。“大中”,指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大中祥符”;水牛,在水书中是财富的代表。耙,是稻作农耕重要工具,在“水书”中,也是财富的象征。 推荐阅读:藏族的文化艺术 

  来自水族的民间艺术剪纸

  水族剪纸

  都匀水族妇女剪纸是随着服装的装饰需要而产生的,主要用作刺绣花的底样,常见的有围腰花、衣袖花、衣肩花、背扇花、小孩帽花、鞋花等。它们生活气息浓厚,风格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水族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绝大部分取于生活,图案有人物、花鸟、瓜果、鱼虫、走兽以及几何纹样等。这些都是水族人民生活所熟悉的东西,是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反映了水族人民对现实生活热爱和渴求生活美好和幸福的愿望。

  韦帮粉生于1954年,从7岁起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学刺绣,8岁时自己就能独立在背带、围腰上完成绣花的整个工艺过程,为日后的剪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就在这一年,她开始迷上了民间剪纸艺术。当时,村里的许多妇女都会用纸剪成花鸟虫鱼之类的东西,绣成漂亮的围腰、背带……小小的韦帮粉就经常站在她们身边“偷师学艺”。

  山里的生活寂寞而单调,剪纸成了韦帮粉最大的乐趣。大山给了韦帮粉许多创作的灵感,那些牛、羊、马,还有老人口中远古的故事和传说,都成了她创作的源泉。13岁那年 ,韦帮粉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去赶乡场。到乡场后,小伙伴们都玩去了,而韦帮粉却悄悄地拿出藏在书本里早己剪好的剪纸作品,不好意思的摆上街头,张罗起了生意。第一次她卖了7角钱,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剪纸给韦帮粉带来了快乐,也给她带来了爱情。与她结合的小伙子就是因为仰慕她的剪纸技艺而走近她的。

  经过多年来的反复揣摩,用心苦练,加上绣花的扎实功底,韦帮粉的剪纸艺术不断提高。当地的斗牛场景,鸡、狗嬉闹情趣以及门神的风采等等,在她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手上变得栩栩如生。但这并没有使韦帮粉感到满足。在一位热心的同乡人帮助下,她开始外出“推销”自己的剪纸作品。1985年,韦帮粉大胆走出山门,每逢星期天都到都匀城摆摊,在街头根据顾客的要求现剪现卖,一元钱一张,很受欢迎。这给当时的都匀人带来了久违的民间艺术清风。剪纸,不仅使韦帮粉从一名普通的水家妇女成为享誉方圆百里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而且使她的家庭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1995年,韦帮粉索性到都匀城里找了一固定地点专门从事现场剪纸出售。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旅游者,她都笑脸相迎,用不太纯熟、带着水族腔调的汉语招徕顾客,仔细琢磨顾客的要求,力争做到需要什么就剪什么。因此,她的剪纸作品深得顾客喜爱。一时不会剪的,她便抽出时间去找城里的美术老师请教图案要领,她的剪纸作品因此打开了销路,收入日渐丰厚,家庭生活越过越红火。

  韦帮粉最喜欢剪的是龙凤,龙凤纹样在水族剪纸被广泛地采用,是水族人民普遍喜爱的题材内容。龙象征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凤象征和平、自由和美丽。贵州苗岭山区,梯田密布,水源缺乏,解放前水族人民称这些梯田为“望天梯田”,靠天下雨是丰收,天不下雨就挨饿。传说龙是神物,能兴云雨。因此,水家姑娘都喜欢用龙作为刺绣的题材。衣袖花通常是对称的双龙或双凤,配以其他图案陪衬,如“二龙抢宝”、“双凤戏牡丹”。有的在衣袖花的中心部位配置一条可爱的盘龙,左右二旁是凤的纹样,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双凤望盘龙”图案。其他在一些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喜欢用龙凤纹样作装饰,四角配以云纹样。龙凤是水族比较古老的剪纸图案题材,虽受汉族文化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经过水族人民不断地创造、丰富和发展,已形成了水族人民自己有特色的传统图案。   推荐阅读:蒙古族的文化艺术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