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人们在舞蹈上有着一种叫踩台舞我舞步,而这些都是在族里有人死掉之后的舞,对此仡佬族民间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仡佬族的文化艺术
仡佬族的舞蹈民间艺术
仡佬族的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狮舞
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
舞狮以锣鼓和唢呐伴奏,乐师敲出一定的节奏,舞者随乐器的节奏前进、后退,或者翻滚腾越。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仙猴摘桃”、“叠罗汉”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滑稽可笑使观众忍俊不禁。
牛筋舞
广西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仡佬族的美术民间艺术
雕刻:仡佬族善于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上。如门窗、栏杆、梁柱、傩戏面具、衣柜、桌椅以及楹联匾额等。石刻多用于石碑、桥梁、牌坊、石墓等。其中石墓雕刻最为精湛。如建于1908年至1916年的道真王寅亮幕是近现代仡佬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刻有龙凤、狮虎、蝙蝠、麒麟、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等。其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诗文对联笔笔精工。
刺绣: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在各种绣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挑绣。
编织:仡佬族的编织以竹编为主。产品有晒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箩等。其中以水竹或岩竹编织的凉席较为普遍。尤其以丰乐区黄都乡的水竹凉席较著名。藤编发展较晚,以藤椅为主。麦草编织以草帽为主,历史较悠久。如今产量非常少,又多为外来的篾丝草帽取代,因而此项工艺已处在衰微阶段。 推荐阅读:藏族的文化艺术
不得不知的仡佬族务川傩戏和道真傩戏民间艺术
务川仡佬傩戏
殷周时期“姜子牙点将封神”,制定了一种祭把仪式,一直在朝庭沿用。
秦汉以后,濮系民族居住的区域已成皇土,濮人已成臣民,濮人向朝庭敬献丹砂形成制度,敬献丹砂时便将“姜子牙点将封神”的祭祀仪式带回民间传承下来。并根据民间唱本和口头文学逐渐丰富。改编成戏.形成祭祀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傩戏。这是戏剧最早的雏形.流传至今。所以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姜子牙点将封神”时制定的祭祀仪式,先后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民间,被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所以不只是仡佬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如汉族叫地戏、跳端公,土家族叫傩堂戏,布衣族叫护面戏,换脸戏。还有苗族傩戏、彝族傩戏、仡佬族傩戏等等。就仡佬旗而盲,各地的仡佬族傩戏也略有不同。本文只叙述务川仡佬族的傩戏。
务川仡佬族傩戏也叫脸壳戏,又叫冲傩,也叫杠种。生招满日,或添人进口,请人冲傩,向鬼神祈祷,向活人庆贺。家有灾,人有难,请人杠种,求神驱鬼,消灾灭祸。冲傩、杠种还包括各种许愿、还愿。
傩戏属于巫、佛两教,信奉张天师和释迦牟尼。
傩戏头戴脸壳,脸壳只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或凶狠或慈祥,一成不变。演出时,动作简单、古老而粗旷。唱腔的旋律起伏不大,似唱又似念。
傩戏分为两部分:一,开坛,属于祭祀部分。二,开洞,属于戏剧部分。
开坛
开坛分为四个内 容:一、发通帖文书:由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师刀。左手拿排带,烧长钱后,口中念念有词.边念边舞,以示发出文书、请帖,邀请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二、立楼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口里念着巫教的圣经诗文,对各路神明抬举奉承。
三、搭桥: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师刀,左手拿排带,在“过桥案子”前边唱边舞,以示引导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四、酿星布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念着、唱着、舞着。邀请诸位神明就位。
开洞
开洞就是唱础。摊戏实际上并没有“戏”,多数是一个演员,头戴脸壳,身着古装,根据民间传说或唱本改编的故事,伴着锣鼓、牛角念唱一遍,故事念唱完,“戏”就完了。傩戏实际就是唱故事。
傩戏有二十四戏,有十二戏戴脸壳,又称前十二戏。有十二戏不戴脸壳,又称后十二戏。前十二戏有:唐氏太婆与土地.迎宾土地,和尚,先锋,汉朝将军。灵官镇坛,活闪娘娘,出秦头和炳灵,统兵圣母(这出戏是六个演员六具脸壳:备马童子,土地,上原将军,下原将军,统兵圣母,梁山土地)等。
傩戏只有戏文,唱一遍故事而已,就像统兵圣母这出戏,虽有六人上场,仍是各唱一遍,互无联系。
另外后十二戏不戴脸壳,唱法与前十二戏相似。
傩戏短则可唱一天,长则可唱十天半月,由掌坛师在案子前游一阵,转一阵,唱一阵,念一阵。念的时候,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谁也听不清掌坛师念的内容。念的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任意重复。 推荐阅读:蒙古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