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民居工艺

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

2016-01-09 14:12:01 作者:azg168 风水网

  维吾尔族少数民族是中国能歌善舞之一,而维吾尔族的人们个个都是能唱能跳,在民间上的艺术也是有着不少,对此的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

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

  维吾尔族民间古老游戏

  “托包克”是羊后腿关节上的一块骨头,呈三角形。“沃依纳西”是玩的意思,游戏的规则和阔希玛达克阿达西差不多。

  在新疆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中都有玩骨头的游戏,而玩的羊骨头部位不一样,叫法也不相同。

  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其中有个游戏叫“阔希玛达克阿达西”。这是维吾尔族群众玩的一种古老的游戏,“阔希玛达克”意为双胞胎或孪生的,“阿达西”是亲密朋友的意思。这种游戏一般是在同辈的两人中进行,玩起来很有意思,要玩几天、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

  亲密的游戏

  有一次,我和两位维吾尔族朋友买买提和达吾提去阿克苏出差。飞机上他们吃起随身带的巴旦木(新疆的一种干果,属桃科,主要吃果仁。),突然买买提吃到一个双仁的巴旦木,于是他高兴地对达吾提说:“来,我们玩阔希玛达克阿达西!”

  达吾提说:“玩就玩,谁怕谁。”于是两人各持一个果仁,商定第二天早上见分晓,并邀请我作证人,输者要请大家吃饭。

  我不明白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于是就好奇地问他俩。买买提告诉我,“阔希玛达克阿达西”是维吾尔族群众玩的一种古老的游戏,“阔希玛达克”意为双胞胎或孪生的,“阿达西”是亲密朋友的意思。

  玩法是找一个杏核或是巴旦木中的双仁,各持一个,表示像孪生姐妹或兄弟那样亲密。

  双仁巴旦木

  游戏源于生活

  后来我们得知,达吾提是当地人,在宾馆里有不少熟人。早上他起来后,就安排了不少“眼线”监视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看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啊!

  为了取胜,双方都会动脑筋,都得想出奇妙的办法来,才能取胜。

  这种游戏可以培养人们灵敏、机智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和增添生活中的乐趣。在维吾尔族群众中,还有类似的游戏,叫“托包克沃依纳西”。

  双方约定在第二天清早或是什么时间,当两人一见面时,必须说出“阔希玛达克阿达西”这句话,并拿出持有的一颗果仁,第一位先说出这句话的人为胜者。

  输赢有讲究

  这种游戏在维吾尔族男女间都可以玩,不受年龄限制。玩这种游戏多在双方关系不错的朋友中进行。

  “阔希玛达克阿达西”游戏的输赢有讲究。在玩游戏之前,双方要讲好输赢的条件,如赢者要得到一件纪念品或礼物,或是输者要请朋友吃饭等等。

  在时间上,一方可以提出在一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后的某天见面时玩这种游戏,其目的是考验对方,同时为了麻痹对方。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趁对方不备时,突然说出那句话,既可轻易取胜。

  因为我们出差的时间短,所以他俩约定第二天清早为游戏最后时间。

  到了宾馆我和买买提住一间房子,而达吾提住另一间房子。飞机上说的游戏,他俩好像忘得一干二净,谁也不提。

  但是到了晚上睡觉时,买买提说:“这个游戏不好赢,得想些办法,不然早上他突然进来问我要那颗果仁,如果不在我身上,那我就输了。”

  他叮嘱我早上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等他装好果仁,藏到门背后再开门。“等他进来我突然从门背后出来问他:阔希玛达克阿达西,这样我就稳赢了。”说完他得意地笑了。

  过程紧张刺激

  第二天早上,没有人来敲门,静悄悄的。看来达吾提没有中他的圈套,不知达吾提耍的什么花招,快到了吃早饭的时间仍然没有动静。

  买买提有些沉不住气了,于是叫我到外面去侦察一下,看达吾提是否在房间。我到达吾提的房间看了一下,不见人影。

  买买提有些紧张,猜不透达吾提的伎俩。到了吃饭的时间,得到餐厅去吃饭,买买提叫我先探路。

  于是我直接来到了餐厅,但还是不见达吾提的人影。我回来后将“侦察”的结果向买买提作了汇报,买买提决定先到餐厅吃饭。

  一出房间,买买提就左顾右盼,警惕性很高。他一边走一边看,生怕达吾提突然冒出来喊声:“阔希玛达克阿达西”,这样买买提就输定了。

  我们住在三楼,而餐厅在一楼,从三楼到一楼,都平安无事。

  到了一楼,买买提开始紧张起来,脚步也放慢了,左看看右看看,没有发现“目标”他才敢往前走。

  终于走到了餐厅的门口,但买买提还是不敢贸然走进去。他先是用眼光向餐厅里扫了一两分钟,当确定达吾提不在时,才放心地迈步。

  就在这时,突然达吾提从餐厅的门背后冲出来,大喊一声:“阔希玛达克阿达西!”毫无心理准备的买买提一下子连句话也说不出来。达吾提过来和他握着手说:“怎么样?晚上请客吧!”

  买买提笑了笑说:“唉,结果当然是这样。”   

  维吾尔族乡土意识艺术文化

  根据现代人类遗传理论,部落意识从某种角度可以有效地避免人类近亲繁殖,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部落意识的这种功用,已经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并且使之更完备更科学。相比之下,乡土意识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益处,真可谓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现在互不相识的维吾尔族人,出于礼貌或是套近乎等原因,见面时总要打听一下对方是哪里人,如果对方与自己是老乡,其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进而开始彼此打听出身哪个家族,聊着聊着,就发展到某种亲戚关系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维吾尔民族早已没有了部落意识,有的只是浓厚的乡土意识。相对于部落意识,乡土意识的确进步了许多,但仍然具有许多弊病。记得前几年,主流媒体还曾经批判过维吾尔民族狭隘的乡土意识,只可惜由于受到当时语境的限制,那次批判只限于揭露和罗列乡土意识的表面现象,挖掘和探讨造成这种社会现象深层次原由的文章却寥寥无几,而研究淡化和消除乡土地方意识对提高民族素质,顺利实现民族转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意义的文章,几乎就没有。

  部落意识是草原民族一个典型的思想意识,维吾尔民族的祖先作为活跃于中亚地区和蒙古草原的众多草原部落,肯定具有过浓厚的部落意识,但自从西迁之后,这种部落意识很快就被所谓的乡土意识所替代。从大的方面来说,西迁之后,维吾尔先民分为四个部分,东面的所谓西州回鹘人,这部分回鹘人就是留在蒙古草原的回鹘部落,经过漫长的发展,他们或在当地融入蒙古部落,或南下融入汉族人中,或向东融入鲜卑、女真、高丽甚至日本人中,或往西融入契丹等部落中,最后只剩下了现在的甘肃裕固族了;第二部分是依德胡提高昌维吾尔人,他们先是迁到了伊犁河畔,后又陆续回到吐哈盆地,建立了高昌王国;第三支就是迁到塔里木流域和七河流域的维吾尔人,随着喀喇汗王国的东西分裂,这部分维吾尔人又分成六城维吾尔人和七河维吾尔人。现代维吾尔人基本上就是依德胡提维吾尔人和六城维吾尔人,主要散居在塔里木和吐哈盆地之间的大小绿洲,每个绿洲有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主要从事农耕生产,并以家畜圈养、手工业和传统商业作为副业。因此可以说,维吾尔民族的乡土意识是非常典型的农耕社会产物,是经过长期的农耕生活逐渐形成的一种恋土情结,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想意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乡见老乡,四眼泪汪汪。”说穿了,乡土意识就是部落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与部落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是产生狭隘民族观念的土壤,是官本位思想、裙带之风、走后门拉关系等现代腐败,以及落后的家族企业观念赖以生长的温床,是阻碍公平竞争的拦路虎,是实现民族转型的绊脚石。推荐阅读:裕固族工艺品有哪些

  维吾尔族戏剧艺术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奥克斯福尔德学院《突厥学》杂志的顾问耿世民先生在其著述《古代维吾尔语佛教剧〈弥勒会见记〉(哈密本)辨》中称:“通过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弥勒会见记》是原始状态的剧作。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不仅自古便以歌舞艺术著称,当地的戏剧表演艺术也很早便见其端倪,对此,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均予以充分证实。”

  这出宗教剧,无论是否如某些研究者所言是在当时佛教文明极盛时期的龟兹宫廷、高昌宫廷以及新近发现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砖砌高座舞台上、于阗(今和田)的乡村广场上演,还是如某些研究者所推断的,那仅是为宗教目的而翻译。这一例证至少可以证实,不仅为我国历史上著名旅行家、使者、诗人所歌咏的西域歌舞艺术在内地享有盛誉,西域戏剧艺术也同样炉火纯青、魅未无穷。因为,任何戏剧作品都不仅只为阅读,而是为了在舞台上与公众见面。在公元8-9世纪,这部剧被翻译成维吾尔语上演,自有其广泛的社会需要。

  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戏剧艺术也同歌舞艺术一样辉煌,据汉文史书记载,以及本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维吾尔族戏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公元1世纪的印度戏剧家马鸣,以佛教文化内容为主题所创作的27幕戏剧《弥勒会见记》(由梵文原着译为吐火罗文本,然后又转译为古维吾尔文本)1959年在哈密托米尔提古代遗址中出土,这是维吾尔族早在公元8世纪即已开始戏剧演出的明证。

  从龟兹石窟壁画不难看出画面循序渐进的戏剧演出场景,演奏各种乐器的男女乐手,形态造型迥异的戏剧人物和佩戴各种饰物、面具的艺人以及正在观赏演出的男女老少。

  自古以来,热爱艺术的维吾尔族先辈,使歌舞艺术登堂入室。只要有维吾尔族生活的地方,必定有歌舞艺术,只要有歌舞艺术的地方也必然会有戏剧艺术。

  维吾尔族民众并不仅仅迷醉于歌咏、舞蹈、麦西莱甫,戏剧同样也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已有不少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予以佐证。

  历史上,新疆的戏剧艺术对内地汉族戏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曾予以重大影响。

  ①耿世民教授在同一著述中大量引用了历代史学家、旅行家关于西域文化艺术的记述之后,又着重指出,“以上材料证明,古代塔里木盆地的确存在戏剧表演这一艺术形式。”

  ②公元982年,宋太宗特使王延德,应太宗之命出使高昌回鹘王国后,在其著述《高昌行记》中记述高昌回鹘王在其夏都别失巴里(今吉木萨尔以北“破城子”——译者)设盛宴并用歌舞伎乐隆重接待他时的情景:“至七日,见其王及王子侍者,皆乐向拜受赐。旁有持磬者击以下拜,王闻声乃拜,即而王之儿女亲属皆出,罗拜以受赐,遂张乐饮宴,为优戏,至暮。明日泛舟池中,池四面作鼓乐。”

  ③维吾尔族的戏剧艺术,是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开朗智慧的维吾尔族人民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社会生活经历和丰厚的文化艺术土壤,不仅孕育了维吾尔族无比辉煌的音乐瑰十二木卡姆,也养育了维吾尔族的戏剧艺术。

  已故文艺评论家、木卡姆学者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教授曾这样写道:“戏剧艺术形式,首先是通俗意义上的戏剧和原始宗教仪式戏剧,以及杂有谐谑、嘲讽、面傩,在歌舞集会中穿插的戏文等,戏剧均缘此而生。西汉张骞将‘百戏’带入长安。其后,西域各国杂技亦传入长安。”

  ④金代外交官乌古孙仲端于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访问了高昌回鹘王国,在《北使记》中留下了如此记述:“其妇人衣白,面亦衣,此外其目,间有髯者,并业歌舞音乐。其织布裁缝,皆男子为之,亦有倡优百戏。”

  ⑤关于公元8-9世纪产生的古维吾尔文剧作《弥勒会见记》,德国突厥学家阿·芬·格贝因女士在其著作《高昌回鹘王国》中说:“大概可以将其看作维吾尔戏剧的雏型。”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包括高昌在内的西域各地,文化艺术繁荣兴盛。“从王延德的珍贵记录中,可以了解到高昌回鹘王朝承继了历代回鹘王朝的乐舞艺术传统,可以知道该王朝自建立以来,乐舞艺术以及戏剧、戏剧音乐在高昌回鹘人中的发展。”  推荐阅读:乌孜别克族工艺品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