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人们在舞蹈艺术上也是有着属于回族人们的特色,而这些也是来自于很多不同方面上的特色,对此回族的文化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回族的文化艺术
回族舞蹈方面的文化艺术
狮舞表演形式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即“踩街”,边行走边表演部分动作;小场是在空地上扎场表演全部动作和一定套路的动作。可在地面上表演,也可以在桌子上表演,在广场表演时可摆放三层桌子。在“踩街”中,如遇乡亲摆桌邀请,狮子必须先“拜门子”后表演,表演结束后,主人便向演员馈赠糕点、香烟、茶水,以示感谢。
狮子舞流传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更重要原因在于狮舞动作不论难易程度如何,而对演员来说体力消耗很大,素质要求很高,舞狮者深有体会地说:“狮子步步都是舞,舞狮招招显功夫”。因此狮舞一直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锻炼形式和手段。
临北狮子舞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各项运动会及大型文化活动演出。1954年,临北狮子舞被层层推荐选拔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调演,为党和*****演出。2003年临北狮子舞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赛一等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临北狮子舞
狮子舞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临北回民乡的传统体育文娱活动,一般在春节、春会或大的吉庆活动中作广场表演,至今一直流传于江淮大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鼎盛时期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的特点,形神兼备,风格清新,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狮子舞基本情节有出山、盘坡、过桥、探涧、爬坡、登峰、产子、喜戏等八段。狮舞以模仿狮子动作为主,从狮子穿球开始,有狮子理毛、抖毛、挠痒、打滚、戏珠、抢球、竖顶球、扑球、狮子罗汉、罗丝转、狮子倒立、上山式、下山功等数十种动作。
狮舞为双人扮狮,一人引球,狮崽一般为七、八岁男童扮演,参加舞狮的数量由庆典活动规模而定。因临北乡地处花鼓流传地,故伴奏用花鼓灯的锣、鼓等打击乐器,每个舞段都配以固定的锣鼓点。
回族乐器艺术文化
口弦
“口弦”主要流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海原、固原一带的回族妇女中间。她们往往用弹口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妇女之间用口弦相互对弹,既像是对歌,又像是谈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黄昏,围暖或歇凉时,往往拨动口弦自然起舞,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口弦的音调柔美深沉,节奏多变。有的欢乐明快,如“雀舌头”,似枝头鸟雀,欢噪晨晖;有的压抑沉郁,如“檐滴水”,似秋雨连绵,如泣如诉;有的朴实无华如驼铃在运货路上叮咚作响,等等。吹口弦时,可通过坐、站、走各种弹口弦的动作,上身的妩媚摇动、胯部的柔动、脚步的悠闲轻盈等来进行助兴表演。通称“口口”,是一种以吹奏口弦并伴以即兴表情动作的民间娱乐形式。
口弦分两种:竹制长三寸,扯线发音;铁制长一寸半,拨钩发音。口弦两端亦可系上丝穗、珠子等坠饰。 推荐阅读:裕固族工艺品有哪些
回族传承文化艺术
一种是“折断腰式”,每首五句或六句,其中有四个长句,插一或两个短句。歌词朴实、生动,曲调高亢、明快。流传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民歌。源于西北花儿。清乾隆年间甘、陕一带的回族大批迁往新疆,因此“花儿”也随之流入昌吉。山曲儿基本上属于“河煌花儿”流派,多采用“河州大会”、“白牡丹令”、“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词分两种,一种是“头角齐式”,民间称做“齐头齐尾”式,即每首四句,每句字数较整齐 推荐阅读:乌孜别克族工艺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