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和找过的战役,而对于在这场战役里,最后是秦国获胜而进攻占有昌平,而且也共斩首和坑杀了赵军约45万人,但是却有历史学家说这个人数量是被夸大的,而在当时冷兵器时代真的可以把45万人都坑杀吗,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长平之战秦军伤亡多少吧。
长平之战秦军伤亡多少人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史学家往往把长平之战称为战国时代的分水岭,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全国的时间表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倒计时。而史学家在描述长平之战的时候常常记述“赵国因长平之战而一蹶不振”。 要知道,长平之战的确让赵国损失惨重,赵国近40万的青壮年一日同死,这对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赵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长平之战中赵括最后的临死一扑也让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太史公在《史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秦军的伤亡人数,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本人亦赞同这个数值,这所以这样说,详细分析如下:
1、长平之战后,赵国所有的精锐几乎一夜全失,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赵国危机关头终于也开始使用离间计了,秦王调回了大军,赵国因长平之战所引发的亡国危机就此解除,本人觉的秦昭王之所以要调回军队,除了范雎离间白起以外,个中原因除了秦赵对峙三年引发秦国国内粮食紧张以外,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秦国兵力损失十分严重,虽然眼下可以灭赵,但是随之而来是抑制不了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军事威胁。这从后面邯郸之战爆发后白起和秦昭王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伤亡者过半,记的长平之战秦国发兵约65万,伤亡过半则表示至少有30万人以上伤亡。
2、长平之战后爆发的邯郸保卫战更是让秦国伤筯动骨,几乎将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所得的利益全部吐出来,邯郸之战中秦国明显轻视赵国,刚开始只派王陵率领20万大军前去攻打,结果打不下,损失惨重,随后秦国增兵十万,仍然不下,昭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再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攻下邯郸,从中可以看出秦国邯郸之战一共出兵40万,这里又是伤亡过半,而后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5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估且认为在郑安平5万大军到达邯郸城下时,秦军40万伤亡过半,但至少仍然有20万大军,再加上郑安平的5万,秦军此时应该有25万左右的兵力,这时便有一个问题,既然同是灭赵之战为什么秦国一开始不压上大军猛攻,非要来个添油战术?原因很简单:秦国国内已无兵能调。由于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此时出兵45万已经是秦国的上限了,否则秦军绝对不会用添油战术的。邯郸之战中虽然王龁后来在多国联军的包围下率残部突围,但是秦军仍然损失惨重,先期的损失加上后期被多国联军消灭的,损失至少高达30万人。 从中也看可以看出,虽然赵于长平之战损失近50万的精锐,但是秦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二处的损失加起来也差不多60万,如果不比其它,只比较兵力的话 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平手,无奈呼,秦赵之势业已改变。正如吕先生在书中所说的:秦国可以万败,但只要一胜即可,而赵可以万胜,却输不起一败。赵国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长平之战造成死亡人数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夏的 长平之战,是因为秦国派兵攻打韩国而引发,韩国战败,请求将上党地区划给秦国以罢兵火,但上党郡守冯亭却执意把上党郡献给赵国,由此引发秦赵大战。起初,秦国投入兵力只有约20万人,秦将王龁率领,而赵国再接收上党后,派出老将廉颇桂帅,也只投入兵力20万人左右,后来,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0万,其中,秦军达到55万,据称赵军达到45万;而在当时,秦国总人口只有500万左右,赵国总人口约400万;从投入兵力来看,赵国的主力部队只有20万人左右,其中25万余人为上党地区临时征召的老百姓——这从考古发掘得到了印证。而秦军呢,秦王亲赴河内,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致使秦军人数达到55万人以上。
但双方在交战中,伤亡人数并不大,《史记》记载:赵卒降40万人,起尽坑之(实际上是先杀后埋),45万的赵军,交战中被击杀的只有5万余人,就能给秦军带来50万人的伤亡?或者是30万人的伤亡?即使是15万人的伤亡,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按照赵军被击杀的5万人相比,也是3比1,赵军的战斗难道比秦军还强吗?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是在有意贬秦褒赵。从白起要求继续进军邯郸灭赵来看,秦军损失最多不会超过5、6万人(那也是1比1的伤亡比例),要知道:赵国虽败,但还有精锐李牧大军10万人左右,邯郸城里也还有10万人左右的赵国精锐,要想歼灭这20多万人的赵国精锐,没有超过30万人的秦军是难以做到的。如果长平之战秦军损失50万人、30万人的话,白起是难以以剩余部队继续进攻赵国的(两年后的秦赵邯郸之战即是证明)。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
当时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包托后勤及守军秦国大约55万,赵国大约45万,但秦国是攻打,赵国是防守,实际上秦国攻打的兵力可能不足40万,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奢的纸上谈兵就是出自这场战役,而这场战役最让人震惊的地方是,白起居然坑杀了40万降军,这么多人他是怎么杀的?
白起俘虏了赵国近40万大军后,觉得这些人不会归顺秦国,而赵军数量又很多,在部队里留着这么一支庞大的部队很不安全,如果放回去他们又会对秦国造成威胁,因此决定坑杀这些人,首先关于坑杀的人数肯定有所夸大。
首先冷兵器时代40万人被活埋,不会坐以待毙,就是分散坑杀,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怎么埋下那么多人,而当时赵国的所有兵力就在55万左右,除去其它个地方的守军,和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应该没有剩下40之多。古代打仗都喜欢浮夸兵力,因此白起可能没有坑杀这么多人,但十多万绝对有。
秦国是养不起这么多的赵国军队的,又不可能放回去。所以只能用坑杀的方式,目的是恐吓其它的诸国,关于坑杀的方式应该是很分散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在一个坑里面杀掉的,否则降军不会不反抗,白起可能是分开瞒着降卒多次进行的坑杀的。
在今天的山西高平西北随便踢都能踢出几块人骨头,这里就是长平古战场,方圆十几里都是赵国士兵的尸骨,因此白起坑杀的人数肯定为数不少,而关于坑杀的问题。
古长平在今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山西东南部,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1995年,高平市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有许多重大发现,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系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
位于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据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处,据《高平县志》坑赵考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
”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巡幸泽、潞两郡,路过高平时,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
光狼城,现名康营。位于市城西南7公里处,据传长平大战前,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曾把这里作为抗击秦军的重镇。后来,秦军打下光狼城以后,为显示其强兵的声威,遂改名为强营。唐代后始为今名--康营
安贞堡,又名安贞寨,位于市西8.5公里的寨上村,属原村乡下马游村管辖,以愿望得名,创修年代不详,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安贞堡全部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形制长方形,规模宏大、雄壮,寨内观音堂,北为城门楼,山门由楼下敞开,内有楼房两排,约130多间,南有小城楼一座为主要建筑,城门座北朝南,在了望台上又建一平房于中间,建筑别致。城门上书有:“翠拥金瓶”字样,登台环视,城外景色尽收眼底,长平大战时秦将白起一度设指挥所于此。
据清乾隆《高平县志》记载:“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由此可知这次战争发生在市城北中部,东西两大山脉之间,丹河附近的问谷地带,即北起赵庄乡,南至城关南部,东起团池乡、米山镇,西迄釜山乡、野川乡、马村镇一带,方圆40多公里,均为秦、赵军队驻地。这里地势开阔,水源充裕,村子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进则可攻,退可守。此役,迄今虽已二千二百多年,但至今仍有许多村名、地名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