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为何没被秦国趁机吞并

2017-06-02 16:12:42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在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战况惨烈的,也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就是长平战争了,而在这场战争中,大家都知道是秦军胜利了,而为何在赵国战败之后,秦国的白起却阻扰到不要趁机吞并赵国的呢?而这其中的意义又是在哪些方面,一起来看看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为何没被秦国趁机吞并到底如何吧。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为何没被秦国趁机吞并==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阻止秦国吞并赵国
  长平之战后,秦国士气大振,举国欢腾,可唯独大将军白起忧心忡忡。
  一年后,秦昭王自以为已经给与秦国百姓足够的休息,士兵们的武器也已经修整完毕,准备再度攻打赵国。在征求大臣意见的时候,群臣纷纷支持,一些将领主动请缨,要求带兵消灭赵国。可是,当秦昭王问到秦国德高望重声威赫赫的将军白起的时候,白起却公开反对这个提议。
  秦昭王皱眉了,说:“去年,我们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而爱卿你却不顾百姓的艰苦,要求征兵征粮攻打赵国。可是如今,我已经给了百姓将近一年的休息,国库也充实了很多,将士们的待遇也比以前好了太多,可是将军您为什么反而说不行呢?”
  白起回禀:“希望大王从秦国赵国不同时期的情况来比照。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大胜而赵国大败,秦国欢欣而赵国恐惧。
  因此,秦国战死的将士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安葬和抚恤,生存的将士都能够得到美酒和财物。反之,赵国人却连死者都无法安葬,伤者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全国上下悲伤一片,每个人都面带忧伤。”
  白起顿了一顿,继续说:“可是,赵国的力量并没有因为长平之战而变弱,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现在赵国的君王励精图治,赵国的大臣也都放弃了以往的不合,团结一心,全国上下努力耕种,储备粮食。
  并且,赵国拿出国库的财宝,向四方派出使者。赵国和燕国、魏国通婚,和齐国楚国成为盟邦,全国上下都处心积虑,洗刷耻辱,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抵挡秦国下一次的进攻上。
  于是,现在的赵国,在内,国力充实;在外,盟邦齐心。一旦秦国攻打赵国,短时间很难攻打下来,如果赵国的各个盟国又联合发兵,那么秦国的局面会非常危险。”
  秦昭王很生气,说:“将军为什么处处贬低秦国,抬高赵国。既然将军如此小视我秦军,那么就不必将军出征了。我另请高明。”
  于是,秦昭王派遣五大夫王陵担任将军,率军出征。王陵作战勇猛,在秦国也是第一流的猛将。可是,很快就传来王陵战败,阵亡四千多人的消息。整个秦国都感到万分震惊。这时,秦昭王又想起了白起。
  于是,秦昭王请人去通知白起,希望白起能够主动出征,代替王陵。
  秦昭王本来觉得,自己已经表示不再责怪白起,已经是给了白起足够的面子,白起应该就坡下驴,主动出征才是。可是白起竟然借口生病,拒绝担任将军。于是,秦昭王只得派遣宰相应侯范雎去看望白起,并代表自己斥责白起。
  范雎面色严厉,大声呵斥白起:“楚国地方五千多里,军队超过百万,以前将军只凭借几万人,就能够攻进楚国,攻占郢都,焚烧楚王的宫殿,并且直接抵达竟陵,天下震动,无人不佩服将军的英勇。
  楚王吓得迁都,不敢抵抗。当时韩国、魏国两国联合,共同出兵进攻,可是将军率领的军队,从人数上讲,还不到韩国魏国联军的一半,可是双方交战,有一次大破敌军,斩首二十四万。
  因此,一直到今天,韩国和魏国都对我们大秦称臣。将军您的汗马功劳,我秦昭王知道,大秦的子民知道,天下诸侯都知道!可是,现在的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军队十分之七八都已经战死,非常虚弱。
  本来朕希望将军出征,一举平定赵国,成就辉煌的功业,将军您一向用兵如神,为何现在以强击弱,却一再推辞呢!”
  白起说:“不对,当时和现在的形势并不相同,而大王所说的情况也并非都是全部。当时的楚王,倚仗自己有广阔的国土,对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以至于朝臣互相倾轧,贤臣被贬,百姓也心怀怨恨,城池的防务也非常松懈,可以说楚国上下,离心离德。
  于是,臣才可以率领军队突进楚国,所到之处攻取很多城镇。而我每到一处,都烧断桥梁,表示不攻陷楚国就决不后退。
  当时我军上下全部都以将帅为父母,将领以士兵为兄弟,彼此之间不必说话也非常亲近,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同心同德。
  并且,所有将士都有着必死的信念,战场上奋勇争先,各个不怕死。反观楚国人是在自己本国作战,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人,于是全军上下都没有斗志,看到亲人死去而悲伤,看到我军胜利而恐惧,根本就没有为国牺牲的斗志,这样,我才能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啊。”
  白起又说:“至于大王提到的和韩国魏国之间的战斗,也并非是我真的能够以弱胜强。
  当时的韩国势单力孤,而魏国又顾念本国的安危,有了后顾之忧,不肯下令自己的军队率先进攻,以至于两国失去了联合进攻我军的最佳时机,最后被我各个击破。
  魏国的军队实力强劲,并不弱于我军,可是魏国统帅却总是希望韩国军队能够打头阵,以消耗我军的力量。而我集中力量组织了一只战斗力强大的突袭部队,先击破魏军,然后稍微弱小的韩军自然不战而溃。这都是依赖天时地利啊,哪里真的是我用兵如神呢?”白起为什么不同意在长平之战后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战国时期的一场“长平之战”以规模之大、死伤之惨烈而著于史册。战争结果是秦国的主将白起使用计谋,诱赵军主将赵括贸然率兵出击。白起遂将四十余万赵军围困在秦军阵地附近四十六天,粮草断绝。最终,赵括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剩下的赵国士兵无奈之下选择投降。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白起并没有放过那些降兵。他担心如果不杀掉赵国士兵,会再生出其它事端,于是便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的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让年纪较小的240名士兵回去赵国。这一举动令赵国举国上下陷入了震惊、惶恐和悲痛的情绪中。
  在这场战争里,赵国共派遣出了大约45万士兵,可最后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如此惨烈的伤亡数目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因败于秦国而元气大伤。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如果说,长平之战没有发生的时候,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力量。那么,长平之战发生后,它是真的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对抗了。
  长平之战除了对赵国产生重创,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后,这场战争为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长平之战后赵国靠什么支撑了30余年
  公元前260年,赵军主力在长平被歼后,很快国都便陷入到了秦国大军的包围之中。秦军在弩兵的密集火力掩护下,使用云梯、冲车猛攻。眼看即将国灭,这时老将廉颇再次出马,积极组织城内士兵、百姓防御,并不断派出小股精锐兵力,出城反击,打得秦军日夜不安,精疲力竭。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秦军损失两万多人马,被迫转入休整。后又在秦军新任将帅王齕的带领下,再次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这时部分秦军士兵的战靴,已经沾上了赵国都城上的泥土,形势已是万分危急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应赵国之邀而来的十万楚军、八万魏军突破南线秦军防御,滚滚杀来。城内廉颇趁势组织三千名敢死队,出城反击。秦军久攻坚城不克,早就师老兵疲,很快就溃败而去,最后一直撤到西河地区。长时间内,再也无力对赵国发动全面进攻。
  这时另一诸侯强国燕国认为,赵国青壮年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于是趁火打劫,起兵六十万攻赵。此时刚经历完血战的赵国早已是千疮百孔,国弱兵少,可以依重的只有近臣老将廉颇。廉颇紧急征召赵国最后的血脉,凑齐了13万赵军与燕军死战。燕军虽人多,但多是乌合之众,哪是经历户户挂灵幡、家家都戴孝的早已红了眼的赵军的生猛反击,大败而逃。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求换回被俘的20万燕国士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灭国危机,但都被廉颇化险为夷,国家再次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直到公元前228年,才被重新崛起的死对头秦国所灭。
  下回解读: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境内。陈兵近百万,秦军胜利,为统一中国创造有利条件。赵军四十万人降秦。两千多年来农耕移土及自然营力的破坏使得战场遗骸遗物时而重见天日。

  长平之战赵国的真正败因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之最,它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的中国战国时期,是一场秦赵之间的大决战,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关键之战,双方共出动兵力达百万之众。
  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争最终以秦胜赵败而告终。很多人说赵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赵国老将廉颇,才最终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在这里本人觉得不尽然,赵国之所以战败并不是改以用赵括代替廉颇,而是败在国力上。
  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是秦国采取丞相范睢的“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高平;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上党已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韩王遂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但上党郡守冯亭却私下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以求联赵抗秦。赵孝成王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秦昭王听闻大怒,派左庶长王率军攻打上党,于是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长平之战可分为前哨战、相持、决战三大部分。前哨战是公元前262年,赵王虎口夺食接收了韩之上党之后,秦昭王令左庶长王龁统军进攻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赵王听说秦军进攻上党之后,遣老将廉颇率军二十万进驻长平,抵御秦军。廉颇抵达上党之后,决定对秦军发动反击,派裨将茄前出搜索迎敌,但被秦军斩杀,在一连串的交战中,赵军接连死伤惨重,廉颇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秦军势大,兵锋正盛,于是立即改变战略,改攻为守,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拖垮秦军,等到秦军势颓之时在大举出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秦军的战斗力之强悍,赵国老将廉颇在面对燕、齐之国的军队时总是旗开得胜,但在面对秦军之时却遇到了少有的失利,不得不采取拖延战术,秦军果然非泛泛之辈。从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秦军多次叫骂,赵军皆不应战。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两年,秦军果然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在两年里廉颇始终找不到破绽击溃秦军,秦军始终毫不松懈。在此期间秦国为了防止其他诸侯国支援赵国,利用赵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误以为秦赵预媾而不敢断然支援赵国。面对廉颇的坚壁高垒,秦军毫无办法,秦军为打开局面,决定采取离间计换掉廉颇。秦相范睢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四处散布流言说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终于借赵王之手,除去了廉颇。新上任的赵括是一个并无实战经验的初出新人,他一上任就一反廉颇的部署,主动出击,于是战国史上最庞大的厮杀上演。
  秦国一听说赵括取代廉颇之后,也进行了变更。首先征调战国第一名将白起为主将,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作战方针,先假意败走,后退诱敌,然后利用营垒自身的坚固抵御赵军,与此同时迅速张开两翼奇兵截取赵军大营,同时又派锐骑从中杀出,将赵军切为两段,首尾分离,在借用秦军大营和地形将赵军包围,切断赵国的粮道。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至此,赵兵被围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中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可以说,赵国并不是完全败在选帅不当上,廉颇之前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当他认识到秦军势大,采取拖延战术时是完全对的,但他错的是后期。因为他的对手是秦军,秦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六国中首屈一指的,所以拖延战术对别国完全有用,但对秦军却不可能生效,在与秦军长达两年的对峙过程中他完全找不到秦军的破绽,秦军始终高度警惕。换句话说,如果两年了还依然不能拖垮秦军就说明拖延战术已经失败了,廉颇必须改变原来的策略,不应该还延用拖延战术,而要采取合纵策略,这时的赵国应该立即派出使者游说魏楚两国,向它们表述赵、魏、楚三国生死同命的观点,让它们出兵支援赵国,在派使者出使燕、齐,告之他们唇亡齿寒的观点,让它们为赵军提供粮食,届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以五国之力共抗秦国,则稳操胜卷。然而正是廉颇原本使用拖延战术本意是想趁秦军日久松懈大意之时在出兵反击,而到后来没有及时改变策略及时收手导致演变成了消耗战,当时的赵国综合国力本身就弱于秦国,而消耗战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赵国被拖垮,其当时就已经为赵国兵败埋下了伏笔。而正是因为到了战争后期,长时间的相持早以使赵国力不从心,赵国国力空虚,国内已无粮可供给,到了最后不得不向燕国和齐国借粮,才最终使得赵王在两年多以后下了换掉廉颇的决心,病急乱投医启用主战派人物赵括,想早点打破僵局,击退秦军,却最终着了秦国的道,而赵括只是替罪羔羊罢了。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