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妙玉

2016-10-27 11:21:32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她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妙玉吗?

妙玉——红楼中心性高洁的佛家弟子

妙玉——红楼中心性高洁的佛家弟子

  红楼梦中妙玉人物简介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据高鹗之“伪”续)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高鹗续书),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妙玉:寂寞的爱情偷窥者

  一

  《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栊翠庵,栊翠庵里住着一位妙龄尼姑。

  这尼姑年方十八,十分美丽,来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颇有些出身。寻常尼姑的生活艰辛清苦,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才不枉“苦修”二字,但是这位尼姑身边却有两个嬷嬷一个丫头,统共三个人服侍她一个,过得小姐一般养尊处优。起了个极旖旎的法号:妙玉。

  还有很关键的一条:她没剃度,是带发修行。剃度,即是要除去三千烦恼丝剃成光头,代表自己尘缘已了六根清净,妙玉却还留了一头漆黑长发。“云空未必空”,曹雪芹的这一安排很微妙,暗示妙玉虽然身在佛门,却心系凡尘。

  果然,在第七十六回,妙玉在中秋夜给湘云和黛玉续诗时就说了一句:“------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注意,她说的是“咱们”!真是不打自招了:她对自己的身份,心里真正认同的是“闺阁”女儿,而非出家人。

  在那一回,妙玉先是躲在暗处听诗,然后走出来评诗,最后干脆自己亲自上阵续诗。过程非常有趣,不妨场景还原一下:

  中秋夜是万家团圆的时分,大观园里自然免不了要欢庆赏月吃喝玩乐,栊翠庵毕竟还是在园子里,丝竹之音欢笑之声声声可闻,那是属于俗世凡尘的温暖。而这些,身为尼姑的妙玉肯定是不能参与的,但这不代表她不向往。心痒之下趁着夜黑风高,她一个人偷偷地从栊翠庵里溜了出来,一个人在园子里溜达,有着孩童般冒险破禁的小小刺激,也许,在她内心,还盼望着遇见什么人吧?比如说,宝玉?

  也是凑巧,在凹晶馆处,正好是湘云和黛玉,两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在联诗,便在山石后面驻足聆听,待听到两人联到高潮处,有妙句迸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她终于按捺不住现身了。她这一出现不要紧,倒吓了那两人一跳,诧异地问她怎么到这儿来了?按规矩她是不应该在这里的。她也不似平日那么矜持,实话实说道:“我听见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随后,又意犹未尽邀请她们去她住处吃茶。此时,已是半夜了。

  到了栊翠庵,伺候她的老嬷嬷们都睡了,小丫鬟在打盹,她可不管这些,把小丫鬟揪起来,“现去烹茶”,这时候有人叩门,是黛玉湘云的下人们找来了,引她们主子回去睡觉。妙玉仍不放人,“忙命小丫鬟引他们到那边去坐着歇息吃茶。”先把她们打发到一边,别搅了自己的雅兴,真是任性。然后“自取了笔砚纸墨出来,将方才的诗命他二人念着,遂从头写出来。”一个命令的“命”字道出了妙玉的不管不顾、迫不及待。林黛玉看出了她的异样,忍不住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然后便力邀她续诗,略作推辞以后,终于技痒难耐,拿起笔“一挥而就”,创作激情高涨。   

  她的诗续的真是好,风格也与黛湘两人迥异,刻意扭转了前半首的凄楚颓败,情绪趋向上扬,视野也更广阔:“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声势英气,没有脂粉味,是真正的高手。湘黛二人皆佩服不已:“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对这溢美之词十分受用,她笑说:“明日再润色”,现在都回去睡觉。这才算完。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此时的贾府运势,已由鲜花着锦转入渐次低回,人人都明白,却无力拯救,若眼睁睁面对挽不住的流水。虽是中秋佳节,却处处透着悲音,没有几个人高兴得起来。而在那夜,真正快乐的人恐怕要数妙玉了,因为她的才华终于有机会展现,个性更是在刹那间得以释放。

  今夜,她不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尼姑,而是一个天真热情才华横溢的少女。

  她在诗的末尾四句,先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那是诉说平日心里积攒的孤寂;然后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是不想再压抑本真的热切,同“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醉不归如出一辙。

  原来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过是她的面具,栊翠庵里的她:其实很寂寞。

  (二)

  妙玉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些来历,很神秘;二是她很有点个性。

  书里对妙玉的来历交待的并不十分清楚,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园子完工栊翠庵新建成时需要一名住持,通过林之孝家的之口,向王夫人粗线条勾勒了一下她。

  栊翠庵名为尼姑庵,看似独立,实则是一个名门望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贾府的文化摆设。尼姑入住,名为修行,其实是依附。妙玉是个通透人,又是吃过亏的,她知道自己进人家园子里当尼姑的尴尬,便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绝意不去。可是反过来说,想进大观园里的栊翠庵,也不是随便是个尼姑都行的。 和如今考察干部一样,要设立一个新部门,对部门干部的基本情况和履历,领导要做一个摸底考察,然后再决定用不用。王夫人相中了妙玉的出身和长相,跟挑一个质量上乘造型优美做工精巧的摆件差不多。她当场拍板决定录用,并让下个帖子去请,给足了妙玉面子。有了一纸代表诚意和尊重的聘书,妙玉这才点头进了栊翠庵。

  关于妙玉的底细,还有一次是通过邢岫烟之口。说她来到此地是个性原因,“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具体真相始末,岫烟十分隐晦。这倒和林之孝家的所言既有吻合又有出入,据林之孝家的说:妙玉师父临终时告诫她“不宜回乡,将来自有你的造化”。可见后者是托词,前者才是真相。从这一层来看,妙玉漂泊离乡、在外出家,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栊翠庵,原是她的避难之所。

  猜想妙玉对栊翠庵,一定是又爱又恨的,因为它一面庇佑着她的安全,一面也困住了她的身心。

  园子里有那么多同龄的女孩子,还有一个最懂女儿心的翩翩佳公子宝玉,他们可以任意说笑打闹,高兴了既可以风雅地吟诗作画,也可以豪放的喝酒行令,这些统统是她擅长的,却独独没有她的份,大好的青春虚掷在白日犹青的龛焰、夜半未烬的炉香里。不能加入,却忍不住关注。她时时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也留神哪些人可以做自己的朋友乃至知己。因此便好解释为什么宝玉过生日,她如何能得知,还特地送来生日祝福帖;喝体己茶不叫别人,单单挑中了最不俗的黛玉和宝钗。 人在明处她在暗,她是一个寂寞的偷窥者。

  她须得时时提醒自己的身份,在自律与本我之间摇摆,感性与理性常常互博,心门时而打开时而紧锁,待人才会时而亲热异常时而清高冷漠。

  不了解她的人,很是看不惯她,第五十回,一向低调的李纨遣宝玉去管妙玉讨雪后红梅时竟当众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而懂她的人,彼此不需多言。宝玉去要红梅花,她出手大方,挑了一枝上好的与他,“……这株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蚯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宝玉做的应景诗《访妙玉乞红梅》中,有一句正是“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把她比作嫦娥,当然是夸她的清冷美丽;另有微妙一层,嫦娥是独居广寒宫的。

  嫦娥是寂寞的代言人。

  (三)

  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逛,见院里花木繁盛 ,便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贾母是明白人,明白人无意间说了大实话 :凡是能把花木打理得好的,差不多都是闲人,忙人有那心思还没那工夫呢。

  妙玉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了吧:除了诵诵经烧烧香,只好修理修理花木,研究研究茶道,来打发漫长无聊的时间,她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也就是只有她,舌尖上才能品出用雪水和雨水泡的茶有什么不同,不怪林黛玉没见识(不厚道的说,说不定真就没啥不同)。这种功夫,同小龙女被困绝情谷底十六年、练就在蜜蜂翅膀上刻字的绝技同属一类:不是太过寂寞,是绝对修不成的。

  寂寞的狠了,逢到机会宣泄,便会失了分寸。

  “宝玉品茶”, 其实是妙玉显摆。

  先是炫富:她请宝黛钗三人品茶,全用的是古玩奇珍的茶具,哪一样都是国宝级文物。宝玉才开玩笑说给他喝茶的绿玉斗是俗器,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连忙改了口气奉承: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经不住宝玉这一捧,便找了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这和小孩子常常一个人在家没人和他玩,见好不容易来了人,便恨不得把自己的高级玩具都拿出来显摆一遍,是一样的情形。

  再是炫技。“------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妙玉如此不厌其烦的细细描述,“五年前、蟠香寺、梅花上的雪、鬼脸青的花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跟王熙凤对刘姥姥讲“烧茄子的做法”有一拼。用十几只鸡配的茄子到底好不好吃、埋在地下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泡的茶水是不是真好喝,这些并不重要了,要紧的倒是那繁琐复杂的过程,卖弄的就是那点唬人的优越感,用姿态昭示自己的不俗品味。(另外心里还有气,下面再说)。     

  三是耍酷。刘姥姥用了的成窑杯子,她嫌脏不要了。宝玉陪笑叫她做了顺水人情给了刘姥姥算了,她还“想了一想”才说:幸而这杯子不是她自己用过的,否则就是砸碎了也不给刘姥姥。至于把话说得那么极端吗?无非是为了彰显自己喜洁的个性罢了。宝玉也是个没成算的,临走还讨好地说等他们走了,他派几个人抬几桶水来给妙玉洗洗地,这么一来,妙玉就更来劲了,更上一层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墙根下,别进门来。”一副“世人皆浊我独清”,把洁癖表演到极致的样子。

  她被寂寞压抑得实在太久了,有机会作秀,便难免太过。过犹不及。

  (四)

  妙玉对宝玉,有着一种特殊微妙的感情。

  宝玉过生日 ,身在佛门的她还送了一张贺帖,用的竟是粉红色的信笺,够大胆,却在笺上自称“槛外人”。这很矛盾。

  那一纸粉笺是在含蓄地表达欲说还休的心事。而“槛外人遥叩”,是对自己身份清醒的认知,和对与宝玉之间距离的划定。掩不住的淡淡的惆怅,无奈的故作的清高。

  面对这张帖子,宝玉很为难,不知该用何种措辞回复。太疏,既怕伤了她的心;太近,又怕唐突惹恼了她。

  后来还是听了邢岫烟的话,回帖上自称“槛内人”。

  只能是这样了吧?槛里槛外,两种人生,遥遥相望,却无交集。 

  发乎情,止乎礼;起于好感,止于欣赏。他们之间的感情,比朋友多,比恋人少,是最难界定的第三类感情,退一步不舍,进一步不能,只有小心翼翼地保持。

  邢岫烟对宝玉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她先是“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以岫烟对妙玉的了解,她看出宝玉是妙玉的“那盘菜”,完全符合妙玉对梦中情人的想象。因此,岫烟才肯帮宝玉。

  她的日子因为极度冷清,很难不视他为感情生活的唯一寄托 ;而他的人生却很热闹,所以只视她当佛门里的红颜知己。算来,还是妙玉付出的多。多到她处处要“此次无银三百两”地去掩饰。

  自称“ 槛外人”无疑是一种掩饰;还有一处欲盖弥彰:上一秒钟还兴奋地请宝玉喝茶的她,下一秒钟就忽然变脸,“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也是个乖觉人,马上油嘴滑舌地回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还煞有介事的说:“这话明白。”其实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道妙玉是要避嫌,却不知女儿家曲折的心事。 

  吃茶的时候,她有自己的私心,故意把自己平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可见视他亲近(或者借此间接亲近)。可恨宝玉不解风情,大煞风景地说她不公平,给宝钗和黛玉用的是奇珍,给他用的却是俗器。

  此一回回目是“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那日在栊翠庵品茶的人那么多,况第一个品茶的人又是贾母,若要论拟回目,莫若拟成“贾太君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正好用上两个老太太的名字,才显对仗齐整。可是回目里偏只提宝玉,可见大有深意,他才是品茶的主角。

  可是真正的主角品了茶,却还嬉皮笑脸地说“我也不领你的情”,这叫奉茶的人情何以堪?

  黛玉不早不晚,恰在此时随口问了一句这茶水是不是雨水,妙玉瞬间发飙,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是啊,她心里正不自在呢,正好恼羞成怒,借机把火撒了出来,还用“俗人”二字打击了黛玉的自尊。本来是兴兴头头被邀来喝体己茶的,却莫名其妙地被劈头盖脸给了难看,黛玉只好很郁闷地走了,心里一定想:妙姑娘发的这是哪门子火啊?

  这一节在场的共有四个人,有意思的是,却只有三个人说话,一个人自始至终沉默,未发一语,不是别个,就是薛宝钗。宝钗人情练达心性深沉,把妙玉的那点小心思尽收眼底,因此她只冷眼旁观,或者抿嘴微笑。宝玉是真糊涂,黛玉是很无辜,宝钗不说话,是心如明镜却只做看客,绝不掺和。最受伤的是妙玉,而且还是内伤。

  后来贾母他们要走,“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这“回身便将门闭了”的举动实在失礼,是人在气头上的表现,可见她有多伤不起。

  对了,宝玉当时是在大竹海内吃的茶,是“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到底也没有接过她的茶杯吃茶。

  他对她并无那么深的用情。

  这也是关于命运的暗示。她终归还是寂寞。(风水www.azg168.cn)

  妙玉:云空未必空

  《红楼梦》中有宝玉之玉,那是帝王玉玺之玉;有黛玉之玉,那是士人傲骨之玉;有红玉之玉,那是攀援富贵之假玉;还有妙玉之玉,乍一看去,那是佛家不染尘埃救苦救难之玉。本文就讨论一下这妙玉:

  妙玉是十二金钗中唯一有正式身份的出家人。仅此一点就让人惊奇:曹雪芹为何将一“尼姑”放在大观园女孩子群里?这人与曹家有关系吗?与康熙雍正有关系吗?她在真事隐中到底是什么角色?

  历来对妙玉的误解可谓大矣!问题就出在妙玉的判画判词及《世难容》曲子。因为这,妙玉披上了两种色彩:一是红色,即“云空未必空”。说她虽出家为尼,却对宝玉有少女般的恋情,红尘之念未断;二是黑色,即“终陷淖泥中”。说她后来身体被坏人玷污,在“风尘肮脏”中沉沦。其实这两种情况,前八十回都未见什么征兆,八十回后作者到底怎么写无从知晓,别人所续八十回后的内容与曹雪芹无关,不予采用。此外,仅凭一句靖藏本脂批“他日瓜州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难下断言。

  但妙玉在“真事隐”中的身份是容易辨认的,她是警幻仙姑变身,真身是观音菩萨,很多“迹象”曹雪芹早作了周详安排:妙玉之“妙”取之观音觉悟前名字“妙善”前一字,亦取之佛祖讲述观音的《妙法莲华经》之“妙”;妙玉出家的“玄墓蟠香寺”就是今天苏州香雪海旁的“铜观音寺”;观音须“请”。贾府省亲买回十二个女孩子及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唯独妙玉是王夫人下请帖“请”进贾府的。

  书中说妙玉“经文也不用学了,暗示妙玉是个觉悟者,成佛者,这不就是观音吗!妙玉的栊翠庵与警幻的放春山都凸显一个“春”字;警幻请宝玉喝茶,是“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妙玉请宝玉喝茶,也是“收的梅花上的雪”烧成的。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这恰是观音特点。

  “僧不僧,俗不俗”暗示妙玉是已经成佛的观音;“女不女,男不男”意即观音在印度是男子,在中国就演变成了女子;黛玉湘云凹晶馆联诗,妙玉在暗处听,再出来解决联诗难题,活灵活现之“观世音救世人”场景……如果还有人持异议,就由他去吧!

  或有人问:妙玉在《红楼梦》中地位为何如此重要?还是回到故事主干上才能搞清楚。对于曹雪芹来说,太虚幻境即海天佛国普陀山。在红尘和尘外两个世界中,普陀山担当的就是浊世唯一出路的角色。所以甄士隐前往的、宝玉两次要“当和尚去”的地方,黛玉要“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地方,以及一僧一道劝世人随他们去的地方,指向的都是普陀山。

  更重要的是,康熙雍正与普陀山都有非常深厚的关系。如果不是康熙下令重修,恐怕现在普陀山还沉寂在东海之畔,哪有现在的繁盛香火。具体一点讲,当今的普济禅寺和法雨寺,都是康熙拨帑金一千两重建的,并在寺内立碑撰文,希望大士能助他实现“岁稔人安,万姓仁康”;康熙甚至将南京明皇宫一座九龙殿拆了搬到法雨寺,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奇事。

  从这些情况看,说康熙半个魂在普陀山,是不奇怪的。这也是曹雪芹认定康熙之魂在普陀山的原因之一。雍正爷竭力效仿父亲在普陀山的作为,且更加不遗余力,成为对普陀最慷慨大方的一个帝王。详细情况,可参阅《红楼梦普陀山》一书。

  《红楼梦》专辟第五回说警幻仙姑和宝玉,很大部分说的是康熙对观音菩萨的深厚情感。

  可是妙玉的判词判画却让人心生疑窦:妙玉被玷污了吗?

  判画: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假语村言中的妙玉无法说了,但“真事隐”中,画上那块美玉是妙玉,是警幻,也是观音。“泥垢”是什么?我们能用世俗的眼光理解“女性与泥垢”、并以此认识观音吗?显然不能!其实从全书看,“泥垢或淖泥”指的就是浊世,就是雍正带来的末世。这里可以给一个参考。薛蟠在书中也是雍正替身。四十七回呆霸王在苇子坑遭苦打,滚得似个泥猪一般。这苇子坑,是曹雪芹心中雍正世道的缩影。这样一来,判词的意思就明显了: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说妙玉想要洁净又何曾得到过洁净,说四大皆空未必真的做到空。意思是观音虽自身洁净,可是来到浊世又怎能做到不被污染;观音虽信奉四大皆空,可是她要救苦救难,心中有苦难的大众,又怎么能做到四大皆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说妙玉这样金枝玉叶般的女性,最终陷进了污浊的泥坑。意思是观音这样金身玉佛的使者,来到人间,就像一块美玉跌落淖泥,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拯救雍正带来的黑世道。

  判词如此立意,正表明曹雪芹对雍正浊世无比憎恨厌恶的情感。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