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而这个也是在其中都会同样有着很多让读者都会觉得有着要解密的情况,对此《红楼梦》是大未解之谜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是大未解之谜
《红楼梦》的四大未解之谜是什么?
1.贾元春判词之谜
《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叙性质的作品,它与作者曹雪芹的家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刚才介绍的文本中的几个年份就可以精确地反映出这种关系。而贾元春判词的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与贾元春的命运结局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曹雪芹的家族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贾元春判词的第二句是“榴花开处照宫闱”。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它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是过渡性的景观描写而已。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句话的背后究竟会有什么特殊的隐喻呢?
贾元春判词的第三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指贾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之间的关系,“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因为她们三人都不如元春地位风光显赫,所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对于这种解释,刘心武先生会如何看呢?
贾元春判词的第四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对于这句判词,红学界依然争议很大。那么红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哪里?这句判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刘心武先生是如何破解这句判词的?而这句判词与贾元春的最终命运又有什么关系呢?
2.贾元春《恨无常》曲之谜
红楼梦[恨无常]曲是这样写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吿,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曲子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里面充满了无奈,就是说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迫不得已的,都是无常的,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因此她是恨无常又到。
我们还是先接前面《揭秘红楼梦贾元春判词之谜》的话题,说一说贾府与弘皙及弘皙逆案,都有些什么关联。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从红楼梦这部书里面也看不出贾家与弘皙及逆案有什么联系呀!也没有关于弘皙的一点描写呀?其实,暗中是有一些表述的。这也正像红学研究的老前辈们所说的那样,就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在红楼梦这部书里面,曹雪芹始终暗伏着一条主线,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解读。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条主线是不能公开争论的,封建的文字狱是不允许的,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曹雪芹始终把这条主线隐藏起来,这也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充分体现出了,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的高超艺术成就,更加突出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大手笔、大制作。
3.《红楼梦》书名之谜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篇说得好: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 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 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女娲补天多了那么一块石头。可是不管哪个版本的女娲的故事,都说女娲补天的时候明明是少了一块石头,怎么多出了一块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一些书没提女娲补天的石头究竟够不够,有各别书提了,说当初女娲补天是缺一块石头的,怎们办呢,女娲就把自己的脚插到最后的那个窟窿里去了。于是女娲少了一条腿,只有一条腿了,最后就演变成了传说中的人头蛇身。这个不难解释,女娲是按照他自己的长相造的人,为什么他的蛇身而人却不是,所以说来女娲最开始还是人身的,为什么成了蛇身,这个解释还是说得过去的。
既然女娲补天没多出石头,而一代文豪的曹雪芹,为什么却写他补天的时候多出了一块石头呢?难道曹雪芹不知道,满口胡咧咧?这肯定不可能,那他这么写,一定是有寓意了,可寓意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得从多出的这快石头来思考。多出的这快石头究竟是什么?难道是女娲的另外一条腿?两条腿,补天了一条,的确是还剩下了一条。由于我没打算正经写,所以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会笑。但是先别笑,很有可能,就是那条腿啊。至于究竟是什么,我先不说,大家发帖子思考一下,各自抒发各自的看法。有朝一日,我若像刘心武一样成了有名的作家,我一定把这个写成书,发表出去!
如果多出的石头是女娲,可是玉是有字的,那么女娲身上有什么和文字有关呢?而后面罗列出的几个作者几个书名,《风月宝鉴》之类,是不是放在那里给人做什么摆设呢?再从警幻仙姑让宝玉听的那几支曲子,孱头更是让人迷惑,难道曹雪芹写出这样一本书,就是为了给众人留下哑谜,让大家去解不成!这显然不符合明清小说的行文思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见.
4.《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之谜
这20首绝句到底预示着什么?因为红楼梦后半部的未完成,它的真正意义只有众人各自去揣度了。
(一)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二)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昽日影入帘多。
(三)潇湘别院晚沉沉,闻道多情复病心;悄向花阴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
(四)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五)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又抛来。
(六)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猧儿唤玉狸;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嘻。
(七)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工夫。
(八)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
(九)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
(十)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漫逡巡;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拿听不真。
(十一)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
(十二)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十三)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
(十四)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十五)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十六)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十七)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十八)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十九)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二十)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关于《红楼梦》的几大未接之谜
一、作者之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了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可以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仅书中有交待,与他同时代人的诗文笔记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曹氏宗谱》里又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二、书名之谜。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一连提出五个书名。这些书名谁先谁后,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曹雪芹最为欣赏的《金陵十二钗》竟默默无闻?而不知名的吴玉峰所题的《红楼梦》却盛行于世?为什么早期抄本大部分题名《石头记》?东鲁孔梅溪为什么又题作《风月宝鉴》等等,都是难解之谜。
三、主题之谜。
有关《红楼梦》的主题,至少有五种说法。一种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历史问题”:一种认为是爱情小说,讲述了宝、黛、钗三角恋情;一种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是一部不可明传的“家史”;一种认为是作者发泄不满的愤世之作,还有一种认为是虚幻小说。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对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成为一个最难解的谜团。
四、历史背景之谜。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于是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书中有关服饰、发型、官职、陈设、称呼的描写,反复推论,并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清朝,并具体到康熙和乾隆年间。还有人持“非明既清”的观点,认为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实作者在书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说出“无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个悬念,成为千古之谜。
五、写作地点之谜。
《红楼梦》写于何处,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区的香山、红旗村、百家曈、杏石口等地,但具体位置很难确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号的舒成勋,维修房舍时,在西耳房的西山墙上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和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相合,并引起史学界、红学界、文物界的关注,经过考证,有人认为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逐条考查了题壁诗的出处,得出都是转抄古书中的结论。尽管被称为“曹雪芹纪念馆”(也称曹雪芹故居),对外开放,但并不为红学界的权威人士所认可。
六、后四十回之谜。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增补的,其结局并不是《红楼梦》本来的面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已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没有最终定稿就去世了,高鹗只不过简单整理了一下,人们在传抄时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还有“一百零八回”之说和“一百一十回”之说。但曹雪芹究竟写了多少回呢?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
秦可卿与贾敬---红楼未解之谜
关于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之间的“爬灰”乱伦,虽然书中删之又删,隐之又隐,但是对于大多数红楼爱好者来说,却是明了无误的了。最后秦可卿因此而“淫丧天香楼”,虽经修改,但线索时隐时现,加之回前批和一些侧批,已经是为朋友们所熟知的了。
今天咱们不说秦可卿与贾珍。
咱们来说秦可卿与贾敬。
贾珍是秦可卿的公爹,贾敬是秦可卿的公爷爷(是不是这么称呼,不知道啊?)
由于贾敬一味好丹喜道,一心想成神仙,连官都不做了,让儿子(贾珍)袭了,自己既不回原籍,只在城外和道士们胡掺。
这个连孙媳妇死了都不回家,连过生日都不回家也不让儿子去磕头的“半仙”,会跟自己的孙媳妇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看看第五回(这一回可以说是整部红楼梦的总开关,是解密红楼的总钥匙)关于秦可卿的判词: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里就把贾家败落的罪责,首先归之于宁国府,而非荣国府。我们知道,宁国府里的“大掌柜”贾珍为人非常不堪,淫欲无度,不仅仅是与媳妇偷情“爬灰”,而且有父子,兄弟“聚麀”(这个触目惊心的词出现过两次,都是与贾珍有关,原其本意,类似与今天所说的“群奸群宿”或者3P,4P之类)。但是仅仅这些,就会导致贾家败落吗?而且大家分门别户,宁国府自己家的这点子乱糟事,怎么会导致整个贾府,包括荣国府的败落呢?
再看秦可卿的曲子: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1)。宿孽总因情(2)。”
这里不仅明确的把家事败落的首罪归之于宁,而且明确写出,主要根源是“敬”(贾敬)而非贾珍!而且最中的根源,却是“情”!
在这段,脂砚斋给的批语有两条:
1.深意他人不解。
2.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为什么作者把这个罪责归到贾敬头上呢?有人说了,子不教父之过也。贾珍不好,行为不端,都是因为贾敬没教育好,或者说教育根本缺位造成的。
但我觉得,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按书中所写,贾珍的年纪应该在40岁左右了,因为他儿子贾蓉出场的时候都16岁且早已娶亲了。并不是未成年待教育的毛头小伙子。而且即便贾珍不堪,也没有犯什么可以导致抄家杀头的大罪,而且书中所写,早早的秦可卿就死掉了。贾珍还能咋样呢?
为什么在秦可卿的判词里面再三提到贾家败落的根源?为什么会提到逃避遁世的贾敬?
我们不禁要问:贾敬为啥要去炼丹修道?他到底在逃避什么?
在贾敬和秦可卿身上,到底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惊天秘密?
为什么这个秘密最终会导致贾家整体的覆灭?
秦可卿,本身,就是一个谜!
书中所写的,不仅仅是她的死亡,她的每一次出场,每一句话没一件事,都是谜!她跟宝玉的“梦中相会”,他住处的不切实际的夸张描写,她跟公公通奸(而且连下人都知道,其它人岂是木头不知不觉)为什么贾母到王熙凤到尤氏都对她评价那么高?她出身低微,为什么在那个“人人一双势利眼”的贾府里,没人敢看低她?特别是凤姐,那么一个心高气傲,敷衍势力的人,为什么会对可卿另眼相看,亲密有加?......
由于原作后半部分遗失加之作者可能本身有些部分还没完成就泪尽而逝,更由于作者使用的“假语村言”和打的这些个“闷葫芦”,使得很多真相也许永远都不会为后人所知了!
刘心武先生对此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做了政治性的解读。虽然被很多人所诟病,但是他毕竟在这点上能够自圆其说。至少是给了我们一个可以选择的答案。(我只是觉得这种解释太过政治化,跟曲子最后一句的“宿孽总因情”有点不对付。)
至于真相如何,还是大家自己去参参这个“闷葫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