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河套文化

分析河套文化

2016-08-24 17:23:41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是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了。你知道关于河套文化内容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分析河套文化

  分析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河套文化独特的形式及其丰富的内涵,透示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归结起来,似可用"开放,进取,宽容,和谐"的特质来概括。

  开放

  阴山横亘,黄河环绕,有草原一样宽广的胸襟,有平原一样坦荡的气象,敞开绿色的怀抱,具有包容一切的胸怀。蒙古民族重信用的禀赋,表现为热情好客的真诚。既有马背民族的豪迈风格,也有大河民族海海漫漫的开放情愫。中华文化的历史标征,在这里、都有遗存,恐龙化石、古文明岩画、古长城,古文化遗址,更不用说草原文化的钩沉。是开放造就了多彩,是开放打破了草原与中原的隔阂,带来了开发。至于今天人们崇信的"伊利---心灵的天然牧场""蒙牛---来自大草原的问候"所表达的现代企业文化,透示的同样是开放的情怀和企望。在这里开放有着历史的广延性,深厚性。

  进取

  奔放的马背风格,奔涌的大河精神,崇尚自然,蓬勃向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体现了黄河文化的进取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套文明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远古时代大青山脚下的大窑石器制造,到阴山南北的民族变迁,从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生息繁衍的河套人,到遍布辽阔平原上的现代河套人民,从食肉衣皮的渔猎文明到牛马布野的牧业生产,从农牧结合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一脉相承的都是后浪推前浪而不舍昼夜的奔流进取精神。最为突出的是千百年来的一句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中华母亲河河套人作为草原人、黄河人的一部分,虽然有其地处边远封闭的特殊性,但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形态却能领先于其他草原地区,与黄河文明中地区基本同步。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与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时时相互撞击而又相互融合,是河套人秉承其进取精神对自身的生活态度不断做出的抉择。

  宽容

  说到宽容,这里有草原、平原、山地、荒漠、湖泊、湿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草原与平原的对话与对抗的特殊形式,大规模的移民与军屯,多民族的长期交流与交往,造就了河套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据调查,河套地区这个20多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聚居来自全国1000多个县市的人口,全国56个民族中有49个在这里分布。除北方蒙、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主要少数民族外,南方的苗、彝、瑶、黎、白、壮、傣、哈尼、藏、土家等少数民族都有居住,有的地方一个村营的居民就来自10多个省区。这样广泛杂居的复合形态,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充分反映出这一地区文化背景的包容性。

  和谐

  河套文化的和谐精神,集中体现在饮食风俗宗教文化中。各族人民在彼此相依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传统,又融会互通,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比如蒙古族的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奶茶,回族的麻花、白焙子、油炸糕,甘肃的拉面,陕北的羊肉泡馍、肉夹馍,山西的烙,还有独具特色的面精酿皮、猪肉勾鸡,酸烩菜等吃法,蒙汉兼通,老少咸宜,风行河套大地。在民风民俗方面,河套人的"婚丧嫁娶"形式既有蒙式,也有汉式、回式,在一些细节方面,还糅合各族各地长处形成比较统一的风俗习惯。传承中各民族都能相互学习、借鉴,接受认同。最典型的是宗教信仰,河套人的宗教信仰可谓大杂烩,遍地开花的寺庙、教堂,充满了个性化特征,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一定的尊信者,甚至于在同一个村营里,就有三大宗教的不同信徒住在一起,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这在全国都十分少见,充分反映了作为移民文化的河套人的宽容大度的性格禀赋。作为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绝唱的"胡汉和亲",更是构成了河套文化坚强的底蕴,独特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民俗风情,凝聚了河套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奏响了草原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乐章,印证了民族血脉融合的延续和民族大团结优良传统的传承。

  河套文化内容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会之产物,其自身漫长的生成发育以及复杂的嬗变传承过程,特别是与乌拉特、鄂尔多斯蒙古文化的关系,也说明了河套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河套文化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草原文化中,河套文化既是源,又是流。作为源,河套文化有与北方草原文化共生共长的深厚历史积淀,是对草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的传扬。作为流,它与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科尔沁文化等蒙古经典文化不同,有其独特的发展走向,传承中吸取了深厚的移民文化的滋养。在草原文化的源流中,它是一个渊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滥觞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兴盛,生成于秦汉明清的军屯垦殖,绵延于现当代新型文明的文化体系,是丰富的草原文化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区域文化体系,在草原文化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河套历史发展源流

  历史探源

  一、先秦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

  二、两汉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

  三、唐代以后至今

  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即奋斗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