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神经、皮静脉和深筋膜均已切除,主要显示其深面的浅层肌。
此外,并选标了数个常用穴位,以便进一步对照穴位深部的解剖结构。
1.斜方肌 7.肱三头肌 13.肘肌 19.拇短伸肌
2.冈下肌 8.肱桡肌 14.尺侧腕伸肌 20.腕背侧韧带
3.小圆肌 9.肱骨外侧上髁 15.小指固有伸肌 21.拇长伸肌腱
4.大圆肌 10.尺骨鹰嘴 16.指总伸肌 22.骨间肌
5.背阔肌 11.尺神经 17.桡侧腕长伸肌
6.三角肌 12.尺侧腕屈肌 18.拇长展肌
•附•上肢部常用穴
外关(三焦经,见图二,三,五,二十三,二十五)
位置: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
针法:屈肘、屈腕,手掌对向同侧肩前,直刺3~5分,深刺可透内关。针感酸、麻、胀,向上、下扩散。
灸法:艾炷灸3~5炷,艾条灸10分钟左右。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皮下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分支);
深部经指总伸肌腱与拇短伸肌间的凹陷处进入,有骨间背侧神经(桡神经分支)和同名血管;再深穿前臂骨间膜而达前臂前面,可透内关。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胁痛,耳聋,耳鸣,上肢瘫痪,落枕,手指痛,手震颤。
后溪(小肠经,见图二,二十三,二十五)
位置:轻握拳,掌纹尺侧尽头处。
针法:半握拳,直刺3~5分,深刺可透劳宫。针感酸、胀、痛,向手指放散。
灸法:艾条灸3~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