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半皮神经、皮静脉与深筋膜均已切除,显示浅层肌。腰背部部分肌切除,暴露深部结构,最深达腹腔,可见右肾。
左侧半胸壁后面软组织全部切除,暴露胸廊,在肋间隙处可见肋间神经、肋间动脉和肋胸膜。在腰部显示了腹腔脏器和腰神经。肩胛部切去部分肌肉,显示其深面的血管和神经。臀部切去臀大肌和臀中肌一部,暴露臀部深面的肌肉、血管和神经。
此外,并选标了几个常用穴,以便进一步对照穴位深部的解剖结构。
1.三角肌 12.腰方肌 22.肩胛骨下角 33.臀小肌
2.斜方肌 13.左、右肾 23.脾 34.梨状肌
3.冈下肌 14.臀大肌 24.降结肠 35.股骨大转子
4.小圆肌 15.肩胛提肌 25.左输尿管 36.坐骨结节
5.大圆肌 16.冈上肌 26.小肠 37.臀上神经,臀上动、静脉
6.背阔肌 17.肩胛冈 27.腰神经
7.腹外斜肌 18.肩胛上神经肩胛横动、静脉 28.骶神经 38.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
8.腹内斜肌、腹横肌 29.第一骶后孔
9.下后锯肌 19.旋肩胛动脉 30.髂后上棘 39.股后皮神经
10.骶棘肌 20.肋间神经、肋间动脉 31.髂嵴 40.坐骨神经
11.肋间外肌 21.肋胸膜 32.臀中肌
注:1.了解背部及腰部的层次解剖结构,有助于针刺时掌握深度。骶棘肌较粗大,尤其是腰部,靠近棘突两侧的部分更为明显;但在背部骶棘肌外侧缘的部分则较薄,所以针刺此处穴位时(例如背部膀胱经穴位),不可过深,以免刺入胸膜腔,损伤肺组织。
2.针刺督脉穴位(见图二,五,十七,十八,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后面观察各部椎骨的棘突,颈部的较短,近水平位;胸部的较长,在上胸部取斜位(斜向后下方),在中胸部几近垂直位,在下胸部和腰部则取水平位。此等方位决定棘突间隙的方向,针刺时应顺此方向进入。
针刺时,皮肤、皮下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项部有项韧带)以及棘突间韧带等组织均较疏松,阻力不大,但深部的黄韧带则较坚厚,故阻力也较大,当针尖一旦穿透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有脱空感),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之硬膜外腔;如再稍深即穿过硬脊膜(也出现脱空感)和蛛网膜而达蛛网膜下腔;再深即为软脊膜,紧贴于脊髓。切不可刺伤脊髓,如针刺时发现患者突然出现肢体抖动情况,应立刻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