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具系统性,而且是应用最广泛的医学。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特点是从整体认识宇宙和人体,认为“人”是天地之气和四时(四季)阴阳变化的产物。《内经》中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天(自然)与人相应。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体内以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为核心。分别联系着五官(耳,眼,口,鼻,舌),五体(筋,骨,脉,肌,皮)。而且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又密切联系,形成阴阳相配,表里相合的关系(台湾版书籍称为夫妻配偶关系)。脏腑还与五行相配。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属火;脾与胃相表里属土;肾与膀胱相表里属水;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属火。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下表:
人体各部与五行的联系表
五行 |
五脏 |
六腑 |
五官 |
五体 |
五华 |
五液 |
五气 |
五味 |
木
火
土
金
水
|
肝
心
脾
肺
肾
心包 |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
目
舌
口
鼻
耳
|
筋
脉
肌肉
皮
骨
|
爪
面
唇
毛
发
|
泪
汗
涎
涕
唾
|
风
暑
湿
燥
寒
|
酸
苦
甘
辛
咸
|
从上表可以简单看出,肝胆关系密切,这两个脏腑从解剖部位看是相依联系,从生理功能看相联系,共同完成帮助消化,主疏泄的功能。病理上看互相影响。如肝开窍于目,所以肝胆病可以导致视物不清,或是目赤红肿。肝主筋,所以还可以有爪甲枯萎的变化,常常还会胁下疼痛。
心与小肠关系密切。心有热邪则会影响到小肠功能,小便会黄赤,舌尖会红赤,甚至舌尖溃疡。心神不安,烦躁。
脾与胃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胃相互配合,是人后天之本。在人出生后,生存发育的关键是脾胃。脾胃主受纳消化饮食,供给全身营养。凡饮食减少,或偏食,必致身体衰弱,但过分的强食暴饮也会伤及脾胃,使身体不能吸收,造成肌肉萎软,口唇不荣等。
肺与大肠关系密切,有肺病的人常大便干。而大便秘结日久不下,就会加重喘咳,造成皮肤毫毛枯燥,不润泽。
肾与膀胱关系密切,肾主藏“精”气,又控制二便的生成和排泄。贮存在膀胱的尿液要在肾气的作用下才能排出体外。如果说肾气虚就会遗尿或老年人尿后余沥不尽。肾主生殖,包括性功能,是人体先天之本。
在五脏之间“心”就如同宫廷中的君主,最为重要。肺如宰相,调节辅佐君主,在五行属金。肝如将军,五行属木。脾如后勤部长,五行属土,是后天之本。肾主藏精气,是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五脏可谓缺一不可,互相制约又互相支撑,称为相生和相克。只有相生,无相克,则会使一脏亢奋,影响到正常生理。只是相克,相生不足,则会发生一脏衰弱,也会影响到正常生理。这种情况就如同生态平衡一样,必须有一常量,才能使人保持健康。
在脏腑与五体(筋、脉、肉、皮、骨)和五官(目、耳、口、鼻、舌);相表里脏腑之间,五脏之间都有相联系的通道。人体中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也与五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由体内的复杂的网络系统完成的。这个网络系统,给各脏腑器官,组织运送必要的营养物质,即“气”和“血”。并且调节各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的平衡;还负责管理人体的发育成长。这个网络系统就是经络系统。所以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系统比照现代医学,应该包括神经、血管、淋巴,内分泌,体液,还有肌肉,和皮肤等组织。这是中医特有的认识,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