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2015-09-21 14:34:05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住的是毡房,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呢?哈萨克族的建筑和其他民族有什么不一样吗?下面是有关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哈萨克毡房建筑的特点

  哈萨克族从古至今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坚固耐用、居住舒适、防风、防雨、防寒的毡房就成为千百年来哈萨克族喜爱的传统民居形式。哈萨克族一般春、、秋季住毡房,冬季住土房或木房。 

  被称为草原“白色宫殿”的哈萨克族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五部分组成。毡房取材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极大关系:毡房的骨架由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成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红柳木栏杆构成。毡房上半部为穹庐顶,用几十根红柳木撑杆搭成骨架。屋架搭好后,在围墙及顶部铺盖毛毡。天窗在顶部中央,上有活动毡盖,平日通过天窗通风采光,风雪天则盖上天窗以避风寒。 

  哈萨克族毡房门多为东朝向,高约1.5米左右,为雕花双扇木板门。毡房中间是火塘,右后方存放食物、炊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伊斯兰教信仰对哈萨克族起居有较大影响: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毡房间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麦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哈萨克族还保存着对火的崇拜,他们赞扬道:“我们的火的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火对他们而言是神圣的,火炉不能随便移动,否则便认为冒犯了火神,家中的牲畜会受惩罚而丢失。 

  哈萨克族牧民冬季所住的房屋用木头、土坯和石块构筑,房屋外形为四方平顶。还有一种圆顶房,围墙用土坯和石块砌成,房顶呈穹庐形。哈萨克族房屋四周有篱笆或土墙相围,用以圈放牲畜。推荐阅读:达斡尔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

  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

  天山雪水潺潺的流水滋润着广袤的草原,在山谷间哈萨克人的马踏之声以同样的节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库尔干,到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通枢纽——和田,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向绿洲的农耕世界,向东方的中原文明似乎走得更近了。新疆哈萨克草原文化是西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西域地区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属于中国古代两大文化类型之一。这里的古代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从事的生产活动及本身的生活习惯等互相交织,形成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

  哈萨克族自古就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过着漂泊的游牧的生活。哈萨克毡房的出现与他们世代透水草而居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17纪后半期当时统治新疆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向周边扩张,哈萨克人被迫离开故土。18世纪出,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哈萨克人又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在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许多哈萨克部落又陆要迁徙到中俄边界中方一侧……在几个纪的动荡迁移过程和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这种最简捷而便于搬迁的哈萨克毡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原有着博大的胸怀,有开阔的视野,温馨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草原同样有暴风骤雪,有漫长严冬昼夜几十度的温差,令人心生畏惧。一个理想的在居住环境,一个抵御风雪交加夜晚的房屋成为了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须。

  草场上移动的家园

  草原上的生活的哈萨克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易于拆迁转移的毡帐成为他们最方便的依据。哈萨克人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搬迁的毡房,从选料到篷毡、绑带、绳索等都很讲究,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当中,几乎每家人都练就了拆装毡房的手艺,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用毛绳将整个毡房拆开、捆绑好,放到骆驼背上或是车上,进行迁徙,而到了目的地,他们又会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把毡房重新搭建起来。哈萨克毡房分两部分,一是挡风雨的房毡,一是支撑房毡的木制房架。毡房有房顶、房杆、房墙、房门、门帘、房毡、围帘等部分组成。由于季节的关系,一年中牧民们要多次转换草场,其居所也相应跟着转移,哈萨克牧民祖祖辈辈就是在这种独特的毡房中度过的。

  这种圆形或圆锥形的毡房,多用条木扎成网壁与伞形顶,上面盖有毛毡,用绳索勒住。顶的中央是圆形天窗。这种房子冬天可以防止大风和寒冷的袭击,夏季则可减少阳光的照射。同时,游牧民族的生活节奏由他们蓄养的马、牛、羊、骆驼群来决定,而不是相反。毡房木车是就是他们的家。在不同季节,为了适应放牧的需要,他们必须经常移换牧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做夏营地,寻找可避风寒的谷地作冬营地。对于马和羊,牧场的要求也不一样,马群一般换着山地而营,羊群则临涧而驻。但是,这种游牧也不是随意进行的,每个部落都必须在一定的地域内,按照一定的路线迁移,他们居住在由木架、毡、皮三种材料搭成的帐幕中,在迁移时,他们将拆下的毡帐及家庭用具装在马或牛拉的车上。

  小毡房有大作用

  哈萨克毡房居住条件虽然简陋,但便于移动。他们多数随水草而畜,一年四季均处于不同的地方,历史上越古老的游牧民族其游移性越大。他们居住的稳定性除受外来民族入侵的影响外,其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受水草肥美变化的季节影响。从现代新疆地区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居住情况看,多居毡房,且随季节的不同而移动。夏季,在海拔1500——2000m 左右的高山地区,草木茂盛,牧民随牛、羊等畜群居于高山地带,称为夏牧场。8月下旬开始,随着天气转冷牧民随牛羊向山下移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迁移,这种由于游牧民族依赖自然条件的程度较强,决定其居住的不稳定性。

  从外表来看哈萨克人的毡房比较小,但走近后你会发现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不仅是供人住宿待客的地方,还是从事生产的地方。春天接羔时,毡房是护理病弱羔犊的“医院”;夏季要酿制酸奶,提取奶油,毡房又是牧民们生产乳制品的“车间”。特别是在隆冬时节,尽管外边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毡房里却温暖如春,它是抗御暴风雪袭击人畜的“堡垒”。毡房内还是孩子上学的课堂和娱乐的场所。

  毡房的艺术品位

  我在巴里坤草原参观的毡房是哈萨克族著名作家沙哈提汗的家。进得毡房。我眼前一亮,壁上的草编、床上的幔帘、床帮上的挂帘、地上的花毡、左边餐具、右边的马鞍,各种用具上镶着绣制着不同的花卉、草纹、羊角纹、云水纹、人字纹、几何图案……全都是最精美的草原工艺品及其装饰。没想到沙哈提汗的老奶奶八十多岁啦,竟把个毡房布置得如此具有艺术品位,这让我吃惊!

  老人一边倒茶一边告诉我们说:这没什么,草原上所有的毡房都这样。毡房是我们哈萨克人的脸,而所有的哈萨克女人生下来都会干,绣花、做毡、编帘,女人把这一切做好,把嫁妆绣好才可以出嫁,要不然是嫁不出去的。

  毡房由围墙栅栏、房杆、顶圈、房毡、房门组成,上为圆锥形,下为圆柱形,围墙由栅栏组成基本框架,每块栅栏宽3.2-3.5米,高1.5-1.7米。栅栏外是芨芨草编帘。上部的房杆由红柳木弯制而成,一般长3-3.5米。一般4块栅栏的毡房,有65根房杆支起穹顶,8块栅栏的要90根左右。方杆下部为弯曲成方形弓式(蒙古有房杆为直的)。房杆用毛绳绑在房墙上,上面插入圆形圈顶,圈顶又是毡房天窗,上盖活动毡,白天通风放烟,夜间盖上防雨雪御寒,毡房门朝东南开,避风,门上除木门外挂毡帘。毡房中放火塘、锅灶,进门一块靠右是厨房,右上一块是老人卧房,第三块为客室,左边的第一块是晚辈卧室。形成四个房室,实际上是一个30平方的圆形大厅,是家老小休息、待客、生产生活就全在这个游动的“城堡”之中。

  同时,伊斯兰教信仰对哈萨克族起居有较大影响: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毡房间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麦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哈萨克族还保存着对火的崇拜,他们赞扬道:“我们的火的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火对他们而言是神圣的,火炉不能随便移动,否则便认为冒犯了火神,家中的牲畜会受惩罚而丢失。推荐阅读:赫哲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