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景颇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2015-09-18 14:13:41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景颇族的建筑的特色由来是什么呢?景颇族的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呢?景颇族的建筑和其他民族有什么不一样吗?下面是有关景颇族的建筑风格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景颇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景颇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景颇族居所与建筑艺术

  景颇族的村寨多建在海拔一千九百至两千米之间气候温和的山区。从远处望去,高山逶迤,森森繁茂,翠竹环抱,一幢幢竹楼在万绿丛中若隐若现,这便是景颇人居住的村寨。

  景颇族的住房多为草顶竹楼。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大牲畜则另建厩栏。竹楼多为长廊形,房门一般都开在竹楼的一端,进门便有一条较长的过道间。每家的过道间里照例都有一棵木柱,大小粗细不一,根据每家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大小而异,过去,有的大山官家的柱子,直径达二、三尺。实际上,柱子粗大的程度,成为山官势大小和财富多少的一种标志。在过道间里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舂米。经过过道间,然后才能登梯上楼。楼上的住房分两三间或十多间不等,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个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塌。

  景颇的竹楼据说是从动物挖巢和飞鸟筑巢中学来的。景颇族族盖竹楼十分注重对地基的选择。按习惯,地基一般选在山梁两边。用“以米试地”、“以水试地”和“以梦试地”选择地基。

  按照景颇族传统的古老习俗,一家盖房百家相助。盖房之前,主人先把这消息告诉给寨子的各家各户和亲朋好友。动工之日,形同节庆,帮工者络绎而至,无论男女老幼,每人都要带上一点东西,以表支助之忱。有的带米酒、粮食,有的带茅草、麻绳,有的带竹子、木料。黎明开始动工,当天必须建成。峻工之后,全村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新房之外,燃起火堆,敲起铓锣,载歌载舞,庆祝新居落成。

  景颇人的村寨大部分都是固定的,房屋的样式依入口和房内的过道的位置不同而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样式,整栋房屋为竹木结构,木头的房屋框架用树杈支承,以藤条绑扎,房顶以山茅草覆盖,墙面和地面均为竹子编织或剖开而成,已很少见;另一种是景颇样式与汉族样式的混合,在房屋的前面有一敞开的小门廊,由此进屋后左右两边各有一二房间,侧面的房间有门通外面;在一些与傣族毗邻地区的景颇族也采用傣族的房屋样式。无论那种样式结构,长方形的房屋都建得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以防潮湿,故统称矮脚竹楼。

  景颇族居住多为竹木结构的茅屋和瓦房。茅屋呈长方形,屋顶为双斜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畜家禽。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埋鬼桩、拴牛马;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屋内每间设一火塘,四周铺篾席,晚间席地而寝。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时全寨换工互助,数日即成,并举行隆重的新房落成仪式。

  景颇族一般二十、三十户聚族而居,民居多建于靠水源的山坡或山脊上,道路依山就势,房屋灵活布置,间距较大。如盈江县铜壁关乡小寨村,有二十余户,青山环抱,环境幽静,长脊短檐的草屋顶,在茂林修竹掩映下,呈现出景颇族山村的独特风貌。

  景颇族民居为平面矩形的干栏式建筑,按底层架空高度的不同,可分低楼式(底层高1米以内)和高楼式(底层高1.6~2.2米),楼上住人,正中堂屋设一火塘取暖做饭,楼下饲养禽畜。

  景颇族的低楼式传统民居为竹木结构,茅草顶,倒梯形屋面,纵向承重,木柱,木檩,竹椽,竹壁,竹楼面,不开窗,从山墙的一面登楼入室。山墙面屋脊挑出远于屋檐,以防雨淋门廊,从而形成长脊短檐的倒梯形屋面。这种民居空间曲折变化,风格古拙粗旷,保留着两千多年前古建筑的遗风,颇具原始美、自然美。

  景颇族低楼式外廊民居,如陇川县章凤镇广山寨某宅,前设外廊,山墙改用土坯砌筑,竹壁草顶,颇有乡土气息。又如盈江县铜壁关乡小寨村某宅,前设凹廊,五开间,木构架,竹席墙,瓦顶,四间底层架空,端间落地,空间富于变化,颇有乡村别墅之美感。有的民居外廊通长,木构架,木楼板,竹壁,瓦顶,两端设楼与外廊相连,正中一间竹壁后退,形成较大空间,为住户日常活动场所。

  景颇族高楼式外廊民居,一般平面为曲尺形,木构架,深出檐,冷摊瓦顶,内侧设廊,并围以木栏杆,上吊垂花柱,墙体竹席壁与土坯墙结合,形成虚实明暗对比,建筑风格轻盈优美,是建筑技术水准较高的景颇族民居。

  景颇族竹楼的外形特点是:整个建筑简朴、古拙。陡峭的人字坡倒梯形茅草屋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类似石寨山出土的长脊短檐型古代青铜干栏式房屋的屋顶,这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据研究,这种倒梯形屋顶有防止飘雨的功能,具有它的实用性。景颇族的房屋的支架多用粗大的树木搭成,表面粗糙不加修饰,但是从前山官和百姓在支架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山官的房屋中柱较粗,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它的斜撑下刻成粗糙的锯齿形,而柱子的粗细体现着山官势力的大小。据说从前有的山官房前立一竹竿,上悬笋叶制成的日月图案,以表示与百姓的不同。有的人家在竹楼门口屋檐下悬挂野兽头骨则表示主人是个优秀的猎手,这也是一种炫耀性的装饰。景颇族竹楼一般平面呈长方形,除柱子和桁条为木料而外,门、墙壁、楼板、椽子等等全部用竹子制作,以前整个楼都用竹篾捆扎,有的还编成花纹,表现了利用竹子的高超技巧。竹楼有高低两种:高竹楼、底层高约 1.8米左右,可以在下面碓米或饲养家畜,而矮的离地约1米左右, 下层仅可饲养家畜。楼门一般设于山墙的一端,用楼梯上下,竹楼一般没有窗子。内部传统的分隔方式是:用竹墙纵向分隔为左右两部份,左前半部为贮藏室,靠后为客房,右半部里间为老人卧室,儿子住外间,中间为厨房兼女儿卧室,并且根据人口多寡而设若干火塘。如果横向分隔,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后间为卧室,前间为厨房,客房作为待客和作家务之用。两端或中间设置火塘。由于景颇族有大家庭聚居的习惯,因此有的人家人口有二十余人,所以竹楼就不只是三间,而是更多,火塘也相应增加。谚语说“九个火塘人多,九块旱地粮多”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在信鬼的人家,客房还作为祭祀的场地,在屋子的一角设有一个竹制的祭台(俗称“鬼台”),供奉“家鬼”。靠近祭台附近有一个“鬼门”。有的人家专门设有一间“鬼房”,里面安放着家鬼的牌位,柱子上挂着一条条的红绿巾和一些牛头骨,这都体现着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此间鬼屋陌生人不得进入,鬼门也经常关闭着,因为这是专门供鬼神出入之用的。这都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禁忌习俗在民居上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进屋需赤脚,客人进屋脚步要重,以示光明磊落,否则将被认为心术不正。客人进屋后所携带的长刀、火枪等武器要挂在右侧的墙上,长刀刀口必须向外,以示没有恶意。这些习惯反映了景颇族在长期严酷复杂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外人的警惕性习俗。

  景颇族民居的院落通常以竹篱为界,形式自由而不规则,一般为一户一幢房屋一个院落,少数在院落内另建谷仓、畜厩、碓房。

  总的看来、景颇族的村寨和竹楼与山野环境非常协调,展现了一种粗犷的美。推荐阅读:赫哲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什么是景颇族?景颇族的资料介绍

  简介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沪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历史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礼仪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节庆

  景颇族的春节景颇族的青年人在春节普遍开展“坦丁”(射击)活动。“坦丁”是景颇十分爱好的活动,姑娘们往往是这个活动的裁判,她们把靶包高挂在树梢上,小伙子争相用箭射,谁射中,靶包就归谁。姑娘们在靶包里放有各种东西,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表示爱情,有的取笑捉弄小伙子,但多数装着硬币。姑娘们包靶包时很费脑筋,包上爱情的信物怕意中人打不中,包上取笑的物体,又怕自己心爱的人打中了难为情。打靶时,人们围着射手,每当有人打中时,呼呼声四起,十分热闹。

  目脑“目脑”,亦称“目脑纵歌”,“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思是大伙跳舞。它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群众性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用来驱恶扬善,祝贺吉祥幸福,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为期二、三日。“目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很早以前,“目脑纵歌”还没有传到地球上来,有一次太阳派使者,邀请地球上的万物参加他们的“目脑纵歌”。地球派所有的鸟雀前去参加。众乌返回地球后推举孔雀做“脑双”(领舞者)又表演了一次,景颇族祖先看到百鸟优美的歌舞,决定把“目脑纵歌”移植人间,并在正月十五举行。

  举行“目脑”盛会后,景颇人变得更加聪明勇敢,更加团结了,从此以后就成为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云南省陇川、盈江、瑞丽等地的景颇族的小伙子身着黑色衣裤,裹上白色包头;姑娘身穿黑色对襟或左襟短衣,下着彩色艳丽的围裙,裹毛织的护腿,身上缀着银泡银链,手拿各色手帕和花环;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着米酒的竹筒。人们敲锣打鼓,鸣枪放炮,成群结队地从四寨八乡来到举行“目脑”活动的地方。附近的傣、阿昌、崩龙、布朗、汉等兄弟民族也纷纷赶来参加。

  广场中心竖立一根高约二十米左右的,顶端有两块木板,木板两侧画有精美而有象征性图案的“目脑柱”。人们围着“目脑柱”,随着欢快的锣声,象脚鼓和“高比”(用大小不同的两段竹管做成,分主管和附管,有五、六个音孔)吹奏声有节奏地歌舞,或由“而嘎”(歌手)领唱,众人跟随,边歌边舞;或由青年男女表演迎宾舞,舂米舞,同时,姑娘们还将竹筒装着米酒献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和美好的祝福。然后由几个身穿龙袍,头插孔雀羽毛手持长刀的男子领着大家歌舞,并按规定的路线行进,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舞队越来越长,好似一条长龙在场内缓缓移动。

  婚俗

  景颇族有单方面姑表舅优先婚的习俗。舅家原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原儿媳,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就是景颇人说的“血不倒流”。这就形成了景颇族社会中的“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姑爷种”姓氏的男子可以娶“丈人种”姓氏任何一家的女子。这种婚姻关系一般要三个姓氏才能联结或环状婚姻系统,但实际上景颇族的婚姻关系是广泛的,一个姓氏可与三五个其他姓氏结成“姑爷种”或“丈人种”的关系,到了近代,只要排除同姓即可通婚。

  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

  服饰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饮食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宗教

  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的鬼灵都能对人起作用,给人以祸福。供奉的鬼分三类,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阳鬼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凡遇插种、收割、婚丧、械斗等均请巫师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脑”,就是为祭“木代”鬼而举行的。天主教也曾经传入过,但没流传开。

  习俗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惯。彼此交谈是各说各的话,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推荐阅读:达斡尔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