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赣文化

客家服饰文化

2016-11-08 16:58:53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有关于客家的服饰文化你们了解多少呢?种类分为哪几种呢?客家的服饰具有哪些特点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客家服饰文化的相关文章。

QQ截图20161108170003.jpg

客家服饰文化

  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与种类详解

  服饰的分类,就其本义,包括“服”和“饰”两大类。“服”即指通常意义上的衣服,分类方法五花八门。如,按性别可分为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时间可分为春装、夏裳、秋衣和冬服,日服,晚装;按人体部位分为首服、体服和足服;按穿着场合分为常服和礼服等等。 

  “饰”指配饰,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装饰物品,按佩戴部位分类,可分为头饰、肩饰、胸饰、手饰、脚饰、佩戴饰等等。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颌下至腋下斜开,前部是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于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 

  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要宽松得多。 

  过去客家人不穿“底裤”,但十分注意对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觉时也会给腿脚盖上薄薄的被单,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专门穿上“裤筒”。所谓“裤筒”,其实就是两条裤腿。裤筒的穿法很简单,直接把它套在腿上,为防裤筒滑落,裤筒上端有带子,有的分别绑在腿上,有的则连接系于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无法胜任常年翻山越岭,或在水田里劳作的艰苦生活。 

  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凉帽又称凉笠,与客家地区常见的普通竹篾斗笠相似,只是在帽沿四周缝有布帘。凉帽是客家妇女夏天外出劳作时穿戴,主要起遮阳、防雨之用。“冬头帕”是客家方言,意思是“遮头的手帕”。它由3个部分构成:条帕、抹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上端与抹额相接,用以遮盖整个头部;抹额用较厚实保暧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围裹在额头处;花带简称带子,上面绣有艳丽的图案,一般有2根,分别缝在抹额的左右两端,主要起固定作用。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暧御寒之用。为了防止头部感受风寒,客家女人在夏天坐月子时也会戴,只是把条帕去掉,仅系戴抹额和花带。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饰品很多,发簪、手镯、戒指、耳环、头巾、手帕、荷包等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饰品。饰品多为女子所挂佩,客家男子一般极少穿戴饰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镶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认为是在显摆炫富。客家饰品中的头巾、手帕和荷包等,多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会绣上精美鲜艳的图案,金属饰品则多为银质,金质饰品仅为富裕之家所佩戴。银质饰品的数量之多,文献已有相关记述。 

  客家人对银质饰品的重视,在女子出嫁的嫁妆中即可窥知。一般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需置备一套银质饰品,这套饰品至少含有发簪、手镯、戒指、腰链等10余件,甚至连围裙、鞋帽上也饰以银坠、银扣,帐钩、发梳、脸盆等也有用银制的。金银乃贵重之金属,这样丰厚的嫁妆,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父母为了得个脸面,当然更主要是为了女儿嫁入婆家后不受歧视,往往节衣缩食,倾囊而置。   

  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大赏析

  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原态而存在;服饰也是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之一,它处处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情趣,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也不能脱离艺术而存在。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充分反映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   

  客家服饰种类   

  服饰的分类,就其本义,包括“服”和“饰”两大类。“服”即指通常意义上的衣服,分类方法五花八门。如,按性别可分为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时间可分为春装、夏裳、秋衣和冬服,日服,晚装;按人体部位分为首服、体服和足服;按穿着场合分为常服和礼服等等。   “

  饰”指配饰,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装饰物品,按佩戴部位分类,可分为头饰、肩饰、胸饰、手饰、脚饰、佩戴饰等等。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颌下至腋下斜开,前部是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于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   

  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要宽松得多。   

  过去客家人不穿“底裤”,但十分注意对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觉时也会给腿脚盖上薄薄的被单,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专门穿上“裤筒”。所谓“裤筒”,其实就是两条裤腿。裤筒的穿法很简单,直接把它套在腿上,为防裤筒滑落,裤筒上端有带子,有的分别绑在腿上,有的则连接系于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无法胜任常年翻山越岭,或在水田里劳作的艰苦生活。

  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凉帽又称凉笠,与客家地区常见的普通竹篾斗笠相似,只是在帽沿四周缝有布帘。凉帽是客家妇女夏天外出劳作时穿戴,主要起遮阳、防雨之用。“冬头帕”是客家方言,意思是“遮头的手帕”。它由3个部分构成:条帕、抹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上端与抹额相接,用以遮盖整个头部;抹额用较厚实保暧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围裹在额头处;花带简称带子,上面绣有艳丽的图案,一般有2根,分别缝在抹额的左右两端,主要起固定作用。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暧御寒之用。为了防止头部感受风寒,客家女人在夏天坐月子时也会戴,只是把条帕去掉,仅系戴抹额和花带。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饰品很多,发簪、手镯、戒指、耳环、头巾、手帕、荷包等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饰品。饰品多为女子所挂佩,客家男子一般极少穿戴饰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镶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认为是在显摆炫富。客家饰品中的头巾、手帕和荷包等,多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会绣上精美鲜艳的图案,金属饰品则多为银质,金质饰品仅为富裕之家所佩戴。银质饰品的数量之多,文献已有相关记述。   

  客家人对银质饰品的重视,在女子出嫁的嫁妆中即可窥知。一般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需置备一套银质饰品,这套饰品至少含有发簪、手镯、戒指、腰链等10余件,甚至连围裙、鞋帽上也饰以银坠、银扣,帐钩、发梳、脸盆等也有用银制的。金银乃贵重之金属,这样丰厚的嫁妆,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父母为了得个脸面,当然更主要是为了女儿嫁入婆家后不受歧视,往往节衣缩食,倾囊而置。

  客家文化的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

  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 

  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大体相同。 

  ☆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客家人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