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的历史文化上都是有着比较多的特色,而这些也是有着很多历史上的原因所有的文化,对此门巴族婚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门巴族婚俗文化
门巴族传统婚礼简述
门巴族婚嫁习俗
独特的三道酒
门巴族婚礼最具特色的当属三道酒。当婚期确定后,男方家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结婚之日,男方家便早早派出迎亲队伍,其中有能说会道的“噶尔东”(媒人)、迎接新娘的“巴萨”(伴郎,为未婚男青年)和“朗朗”(伴娘,为一同新娘年龄相当的女青年),还有两位德高望重的亲属,一位迎请娘家舅舅,一位迎请女方的其他客人。按门巴族习俗,新郎不亲自迎新。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逐一向新娘父母及亲属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自家酿的米酒,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起程。
新娘梳妆打扮,头扎五色彩辫,戴上巴尔嘎帽(门巴人所戴的用红、黑相间的毯磕制作的缺边小帽),身着朱红色长袍,腰系白色围裙,胸前佩戴吉祥护身符及珍珠、绿松石等饰品,背上披一张小牛皮(这是门隅一带的门巴族妇女特有的装束),显得十分端庄美丽。
迎亲时,男方要派出专人在迎亲途中摆三次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三道迎接酒。
门巴族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婚礼期间,女方客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常常借故滋事,挑剔男家,一旦有机可乘,就制造事端,搅乱婚礼,直到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方才罢手。因而,婚礼期间,男家必须小心侍候,才能平安无事。三道酒是婚礼的第一关,能否顺利通过、经受住女家的刁难,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因此,敬酒人都是经过挑选的能言善辩、精明能干之人,他们三四人一组,在途中恭迎女方客人。
第一道酒摆放在新娘家的村口,当迎亲的队伍过来时,早已恭候在路旁的敬酒人忙迎上去问候,并敬上一碗甘甜的米酒。酒碗边抹有三块象征吉祥的酥油,酒壶上拴有洁白的哈达。敬酒时必须话语动听,接待热情。女方客人会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肯接酒。这时,敬酒人唱起优美动听的萨玛酒歌,捧酒献给客人。盛情之下,女方客人无话可说,高高兴兴地喝下这第一道酒。
第二道酒摆放在迎亲的中途,由另一批专门选定的人恭候敬献;第三道酒设在新郎家村口。只有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才有望成功。
“换衣”习俗
新娘一行人到达新郎家后,等候在门口的几位姑娘忙将新娘和客人迎进新房,并要献酒、唱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伴娘便帮助新娘把从娘家穿来的衣服全部脱掉,首饰全部取掉,换上婆家准备好的衣服和首饰。这一习俗奇特、罕见,十分耐人寻味。
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这时,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一起坐在羊毛卡垫上,双双面向东方,象征着新的开始。坐定之后,新郎、新娘喝“东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亲友们唱起《吉祥歌》。
门巴族婚礼饶有风趣,婚礼前,新郎一方要带几竹筒酒上路迎亲,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进屋后,新郎家要摆酒肉和油饼款待客人,届时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难新郎家,以考验男方的诚意。新郎家要献哈达、陪话,不断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满意后,才能开怀畅饮。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轮流给客人敬酒,客人还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对饮,并让他们当众比试谁喝得快,谁先喝完就预示着今后谁当家。门巴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推荐阅读:阿昌族婚俗文化
门巴族结婚介绍
门巴族婚俗 门巴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虽然儿女婚姻一般由父母或舅爷作主或包办,但也需要征得子女的同意,这种婚姻成功率高,都能白发偕老,门当户对的阶级色彩不明显,通常也不受贫富等级观念的影响。也有一些没有取得子女同意而结婚的,婚后往往会发生纠纷,产生矛盾,离异的比例较大。 门巴族传统的婚俗十分复杂,随着社会的变革,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变化不大,因为门巴族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由于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激流险滩等一道道天然屏障,加之北面的喜马拉雅山封闭,这里世代与世隔绝,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正是这种封闭性才使得这里还保存着和沿袭传承着极其丰富、古老和独特的民情民习。推荐阅读:鄂温克族婚俗文化
门巴族婚嫁
招赘婚
在门巴家庭中,招赘婚组成的家庭约占家庭总户数的一半。在人们观念中“嫁”和“赘”不分,入赘受舆论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门巴族的历史传统和劳动力的多寡有关。从历史渊源来说,门巴族经历过母权制的繁荣时代,父权的发展并不完备,招赘婚(从妻居)便是昔日盛行的婚姻形态的残余反映。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订婚后,决定女嫁夫家还是男赘女家,主要根据两家的劳动力而定,女家若无男子缺乏劳动力,一般都是男到女家。
招赘婚的婚礼一般比较简单,但仍很热闹。其时新郎由一男性青年陪伴去女家,男家亲戚受到女方的热情接待。人们向新人祝福献哈达,仪礼较之出嫁要简单些。
入赘家庭男女地位平等,一般是主妇当家,赘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