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的文化上定义,其实从古到今,也是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婚姻形式,而且这些其实也是可以说是同样是有着不同的体现方面的,而对于在中国古代的婚俗里,都是同事有着禁忌之说。其中狐臭禁忌就是其中一种。因为在古代,身体洁净是社交的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参与重大的祭祀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侍奉亲人、社会交往,都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灵的洁净。一起来看看婚俗文化的定义你知道吗吧。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
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社会的繁荣昌盛与否与每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密切相关。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必须以婚姻为起点,因此,婚姻对整个社会尤为重要,它维系了夫妻之间关系的稳定。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的习俗逐渐变化,却一直映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婚礼原被记作“昏礼”,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黄昏是吉祥的时刻,所以在黄昏的时候迎娶妻子。另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代男性到其他部落抢劫女性成婚,他们选择黄昏,目的是使被抢的女性无法再找到回家的路。《礼记?昏义》中曰:“昏礼者,礼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尊崇礼制,重视婚姻制度,将婚姻看做社会制度的基础。
从古至今,产生过多种不同的婚姻形式,如: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等。表亲婚是指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联姻,但“同姓相婚,其生不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代,因此在现代近亲结婚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交换婚是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相互交换女性促成婚姻。转房婚的形式是哥哥死亡,嫂子转嫁给弟弟或者姐姐死亡,妹妹转嫁给姐夫等。招养婚在民间被称为“招上门女婿”,是指结婚后,男方住到女方家里,女儿不用离开家,两人一起供养女方的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女婿相当于女方家的儿子。童养婚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指抱养别人家的童女为养女,待适当年龄使其与其子完婚。大多数情况下,女孩年长男孩,这样就可以帮助婆婆照顾其子,或者做其他家务事。指腹婚是指两个家庭的父母双方在子女出生降临之后便决定让他们成年之后成亲,带有浓厚的“父母之命”的色彩,若有违抗,便是大逆不道。冥婚又被称为“鬼婚”,是指两个家庭的父母为自己死去的儿女联姻,将他们的尸体埋在一起,以此了却家长的心愿。这是一种极其愚昧的行为,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正常秩序。
自古以来,媒妁都被看做使中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都是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森严的古代中国所必须遵从的,媒妁便成了婚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角色,有“无媒不成婚姻”一说。媒妁又称为“月老”、“红娘”或“冰人”,《卫风?氓》中曰:“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就充分体现了媒人在婚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媒妁实际上就是在男女双方之间牵线搭桥,为促成男女之间美满婚姻而奔走。元代王实甫所创的《西厢记》中的红娘就是典型的代表,她促成了崔莺莺和张生这一段美好的姻缘,深受后人的喜爱。有的媒人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例如《水浒传》里的王婆,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搭桥,引发了一场祸乱,酿成大错。因此,如果媒人能正视自己充当的角色,遵守道德,成就姻缘,就能获得公众的认可,若违背道德操守,便会引起公众的谴责。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婚礼举行前,要制定三书,三书分别指“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指订亲之书,在订婚的时候交换;“礼书”是指礼物的清单,详细记录了礼物的种类和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是指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所用。婚礼的过程分六个阶段: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首先,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同意此门婚事,男方则需要携活雁到女方家正式求婚,男方家会请媒人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看二人是否匹配。若二人八字相合,男方就开始为女方准备聘礼,过大礼的时候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必须为全鹿,后世流传用鹿皮代之。男方家择好结婚的日子,携带聘礼去女方家,请求女方家同意结婚日期。结婚的日期多选为双日子,寓意好事成双,大吉大利。最后,结婚当日,男方家吹着喇叭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此外,中国古代传统婚俗中还有许多禁忌,其中狐臭禁忌就是其中一种。因为在古代,身体洁净是社交的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参与重大的祭祀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侍奉亲人、社会交往,都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灵的洁净。狐臭被认为是一种遗传疾病,对后代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保持血统纯净,因此避免与有狐臭的家族通婚。另外,在结婚当日,新娘的月经也是一种禁忌,古人认为迎亲是大喜的日子,月经会带来晦气,会使得婚礼不吉利。在选择婚期的时候,要特别避开女方的经期,并且经期的妇女不能前来参加婚礼,否则会使婚礼不吉利。民间认为经期的妇女是魔鬼附身,会带来灾难。实际上这些传统的婚俗禁忌是古代人愚昧迷信的表现,毫无科学依据可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禁忌随之消失。
婚姻需要夫妻双方相濡以沫、坦诚相待。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和观念,对现代的婚姻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传统习俗。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源远流长,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价值。
中国汉族婚俗文化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 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 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 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汉族的旧婚俗
“六礼”
旧时(明清时代),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所谓行“六礼”方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
婚俗
婚俗
征、请期、迎亲等。
纳采——也叫行聘,是婚礼中的首礼。男方具求婚礼品,送到女家,请求采择。在此之前,已由媒人撮合好了,只是行个程序,算是正式求婚。
问名——男方具庚柬帖,写上姓名、出生年、月、日、时,送到女家。女方复以姓名、出生年、月、日、时的“回柬”。此谓问名。
纳吉——为正式订婚礼仪。问名之后,以双方的庚,》算合宜,定下吉日,男方备定婚礼品送往女家,算作婚姻已定。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
纳征——即纳聘之意,定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双方年龄、时机合宜成婚。男方便具礼品,到女方家告知,准备聘娶了。
请期——纳征后,女方没意见,男方选定吉日,写一迎亲帖,写明迎亲日、时,请求女方答应。女方回帖同意,即可进行最后一礼。
迎亲——即成婚礼。这天,男方到女家迎新娘过门,行交拜合卺礼。
旧时“问名”的“庚柬”(亦称“庚帖”),即八字帖,是用一小张红纸。对折成大信封的样子。封皮上写“庚函”二字。
迎亲帖,也是写在一张红纸上。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至20岁之间。富家多为小女婿(10至16岁)娶大媳妇。旧时大户人家讲门当户对,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方可成婚。
苗族婚俗
原版的古俗婚俗雷山苗族婚姻有其独特的形式和风俗。虽然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但嫁娶方式还保留古俗。民族习俗,乡土风情依然非常浓厚。通常把苗族婚俗分为以下六种:
1、传统婚姻。这是由父母做主的婚姻。
2、鸡眼婚姻。这是居住在桥港、掌批、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媒说定亲。
3、还娘头婚姻。这是姑表妹嫁给舅表兄即血表兄妹婚姻。
4、偷亲。经自由恋爱而造就的。
5、古俗婚姻。这是新时代常见的婚礼现象。
6、半路酒。这是苗族婚俗中的另一种形式。
婚礼
一般人家婚礼。定婚之前,双方先打听对方的门户,包括门第、门风、狐臭、性病,认为门第相当,由媒人从中撮合。待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详载女之生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男家请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按男女八字算吉利否,属相相合否,俗称“合婚”。合婚妥,报知女家。定婚前还有“相女婿”和“相媳妇”之说。在换庚帖后,男家备酒席,请媒人陪女家父母、亲戚来家相亲。席间未来的女婿出来拜见。逾数日,女家备酒席,请男家到女家相亲,席间未婚媳妇出来拜见。双方相亲后,没意见,男家送定婚礼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男家欲完婚,就请“先生”(乡村中搞卜星、占卜类的人)看“好”(即看日子),选定吉日,写在一片红纸上,买两包点心,请媒人给女家送去,并与女方父母商量“行礼”之事。取得女方同意,就写下行礼日期。有人把行礼也叫“周札”,大约指周代传下来的礼仪。
男家还是拿两架食盒,里面彩礼大体和许口时一样,不过多为结婚时女方所用的衣物,数量、质量比许口时更多更好。
行礼这天,若女家是“咬嘴人”,就会挑剔礼品多少、好坏,甚至吹毛求疵,这时香不能烧,炮不能放。媒人若能说通女家则罢了,若是悬殊大,媒人只得专程回男家说知,男家如慨然接受,答应增加礼品,女家也就罢了。如男家吝啬,不答应,媒人得做双方的工作。说不好,男家食盒当天不能回,有的在女家停放三、五天之久。为争彩礼,出现纠葛。
一般情况,女家在行礼这天,设丰盛的宴席(八八席——八盘八碗),款待媒人。来客多为女家舅父、姑父等。女方亲属来时,有的送首饰、衣物等,名曰“添箱”。
女家接受完婚的日子后,男家即开始筹办婚事应有之事:定唢呐班、定花轿、定总管、厨师、备食品等。
迎亲这天最红火
男家大体分两套人马:一为招待宾客的一班人,有司帐、司厨、下菜、拾馍、保管、招待、抹桌、洗碗等二三十人,统由总管安排,事先贴出执事名单,各司其职。一是迎亲的一班人。卢氏选迎客比较讲究,有“姑不迎,姨不送,圪撩妗子往前蹦”之说。一太早,先去女家数人,将陪嫁妆奁抬回,俗称“抬箱”。之后,这班人陪新郎迎姑,新郎骑马或坐轿(其中一空轿为新娘备用),前后两个“引亲”人,后边两个“娶姑”的(为年青妇女),俗称“压头面”。起行时,爆竹震天,锣鼓齐鸣,唢呐班在前,打锣的,牵马的、扛雁牌的、夹拜匣(内放请柬)的,簇拥着花轿,前呼后拥,浩浩蔼蔼来到女家。新郎和压头面被迎进客屋,端上十碗菜肴款待,开始动筷前,由引亲拿两个馍,掏出馍瓤,夹一些肉莱,两个馍合到一块用红布包上,红绳绑住,要亲人拿回,准备新婚夫妇入洞房后吃。
新郎饭后由引亲人陪伴到女方祖先灵牌前进香
引亲人先给新郎披红、插花(帽插金花),新郎向灵牌作揖下跪,奠酒三盅。然后由牵马人引新郎到院内,给女方父母、长辈行跪拜礼,礼毕回客房。此时,乐人吹打起来,新娘子头戴凤冠、蒙红头纱、着红色绸袄,绿色绸裤,腰系绛红或粉红缎裙,脚穿花缎绣花鞋,双手捧一镜(俗称照妖镜),亲哥或弟弟,将其抱人轿内。有的乡村是由至亲挽扶人轿。三声炮响,即请新郎上马,花轿抬起,所有迎娶人等按顺序排列回归。男方夹拜匣者,得扛女方陪之衣架,上搭门帘、毛巾之类;还有一人提油灯、水壶。女家有两个送姑骑马,其他送亲人护轿同行。在路上遇丧仗队或新坟,要以红毡盖轿顶。遇路边井台,则以红毡盖井。进男家村时,三声炮响。新娘花轿未落地,一人点燃鞭炮,绕轿一周,之后落轿,由娘家送亲人挽新娘进院。一路上红毡铺地,男家人一人持五谷篮(内有草节、枣、核桃等)随新娘边撒边走。俗称撒五谷,进富门,又称撤盖头。没有红毡的村子,用红马褥两个,轮换向前方。新娘子进房,坐床上面向喜神(墙角)。接着开筵款待来客。
待客毕
新夫妇出房,同立天地桌前,三声炮响,乐人奏乐。唱札人(司仪)始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拜亲属来宾;按辈份大小,依次拜揖(亲戚都给拜札钱)。拜罢天地,新夫妇进房吃合喜面,饮交杯酒。然后,同龄人聚集喜闹,俗称“闹房”。
同时间,男女双方亲家(亲翁),(或双方叔伯)到堂屋行换帖礼,女方是递陪嫁妆奁红喜帖,男方递领谢帖。换帖毕,双方送客,以辈份行作揖礼,表示感谢。客走后,男女两家亲人,再次入席饮宴,之后,女家人回归。·
新婚夜闹房
新婚夜闹房时,青年及小孩们,挤满新房,地下炕上都是人。有的叫新夫妇说绕口令,有的叫两人推小车,有的叫两人“过天桥”……诙谐逗闹,也有恶作剧的。
陕县、渑池结婚第二天,女方哥嫂到婿家去“梳头”,第三天夫妻双方去认亲。多数县是婚后第三天,女家来人接女“回门”。次天送回男家。也有第二天回门,第三天还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