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一般都是干栏式建筑,这些都是利用竹木来建筑而成的,对于这些房子也会有两层左右,对此布朗族的建筑特点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布朗族建筑特点
布朗族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布朗族建筑特色
干栏式建筑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住房与傣族竹楼的形状一样,都是竹木结构建筑。系用14-16根直径20公分的粗木为柱,中柱四根较粗,高约5-6米,横梁4根,长约4米,小椽搭150根左右。竹楼分上、下两层,上以栖人,下养家畜,堆放杂物。楼上四周或栅竹笆或围板壁,屋顶呈双斜面,以草排覆盖,屋面为四方两台,用粗竹竿剖开两半铺设楼面。在离住所不远的地方还建有仓房。
建盖房屋是一项集体性活动,因此,盖新房时全寨男子都要出动帮忙,团结互助的精神在盖房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待新房建好之后,主人设宴款待全寨亲友,举行贺新房活动。
平房建筑
临沧、保山一带布朗族的住宅属于土木结构的双斜面平房或两层楼房,用茅草盖顶,四壁用土基筑墙。房屋布局与当地汉族、彝族相似,室内用木板隔成三间,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卧室,楼上堆谷物。进入80年代以后,布朗族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在双江县,木结构、土坯墙、三开间带楼的瓦房已经非常普遍,个别农户还建起砖混结构的新式楼房。
佛(缅)寺建筑
多建在村寨的最高坡上,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缅寺由大殿、僧舍、鼓房、戒堂和藏经楼组成。大殿地基呈长方形,是整个缅寺建筑的主要部分,屋顶盖瓦,呈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内有佛像,坐北朝南,大佛左边有小神龛楼,右边置一小佛塔。柱梁上涂满各种各样的金黄色几何图案,房梁四周挂满了群众赕来的精制经幡。屋外墙上装饰有各种图案。这里是布朗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推荐阅读:锡伯族建筑特点
布朗族的建筑住所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干栏式民居,沿木梯而上,楼上右侧设有竹木搭架而成的长方形阳台,置有盛水坛罐,供家人洗漱及晾晒衣物和乘凉。楼上室内分堂屋、火塘和住室几部分。进屋左右两侧各有一棵木柱,象征祖先神。左柱代表男神,右柱代表女神,其上都附有奉祀的某些标志。堂屋中央置一四方形火塘,上面架有铁三角架,用于烧火煮饭,火塘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竹楼内有的分隔,有的不分隔,无床。火塘左右两边为卧处,家长卧于火塘正上方,靠火塘里边的一根中柱是存放“家神”灵物之地。室内四壁不开窗,光线昏暗,陈设十分简单。
现在,竹楼大多以瓦铺顶,瓦顶镶嵌玻璃亮瓦,室内窗明几净,陈设有各种家具和卧具。传统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 推荐阅读:佤族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