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三晋文化

山西民俗有哪些

2016-11-04 17:05:26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山西的民俗文化你们了解多少吗?了解山西文化不能不知道的知识有哪些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山西民俗有哪些的相关文章。

山西民俗有哪些

山西民俗有哪些

  独特的岁时节令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令民俗。在山西的岁时节令民俗中,有些节庆活动是山西特有,在国内独一无二。

  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这个节日放在正月廿五,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添添东西,是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寄托了人们希望当年有个好收成的意思。到了添仓节这一天,山西民俗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甚至一些上了年纪的城市居民,还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趁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在山西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古朴的民宅民居

  山西窑洞种类很多,有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有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有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后来,有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一般的窑洞,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平陆县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正是这种居住、生活方式,才使整个村子形成“远看见树不见村,临近闻声不见人”的人间奇境。

  相关景点乔家大院后沟古村碛口

  热闹的庙会社火

  庙会之于山西人,往往如同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醋。人们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走进新时代,新型庙会脱颖而出,让百姓在老口味的基础上,又享受到了新的内容,那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妙感觉。

  太原动物园庙会,正月初一开始,既有舞龙、背棍的欢腾,名特小吃的飘香,戏曲锣鼓的喧闹等传统喜庆热闹气氛,又有冰雕、动漫等现代时尚新颖气息,品美味,观美景,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近25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

  在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农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

  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农历的三月十八,庙会会期为5天。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

  芮城县,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的古魏国所在地。唐代时,这里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

  山西节日民俗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全省境内,名山众多,建有佛、道两教的许多寺观。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盛誉九州,驰名海外。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境内儒、释、道共存的民俗现象。山西还居住着许多回族人民,传统的回族节日,又为境内的岁时节日民俗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历史上,山西山多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得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就普遍性讲,全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忙季节,一个月内一般只有一节,只是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 ,娱乐上升为主体 ,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用民间语言来说 :“ 正月天天都是节。”这种安排,也体现着岁时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每一个月的节日,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正月,又是对全年生活内容的大调整。民俗语言说:“受了一年,就盼过年。”最简炼、最概括、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不管是农忙季节的家庭民俗活动,还是在农闲季节的社会群体民俗活动,勉励农事,祈求丰收,祭祀土地等均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活动,今天虽然绝大部分演化成娱乐形式,但是却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渴望有吃有穿,希冀幸福生活的传统心理。

  

  山西各地风俗一览

  清代的行政区划为省——府、直隶州、厅——县三级,当时各地的地域范围和现在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同,就是有直隶州的存在,因此就有这种情况:比如现在属于长治市的有些县,在清代则不隶属于潞安府。这点请各位朋友注意:

  太原府

  土瘠民贫,勤俭朴质,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人物阜殷,不甚机巧,然颇劲悍,习于戎马。前代以来亦多文雅之士,智愚不相欺,贫富不相耀,民不诪张,士不挟党,卿大夫不凌贱市公。

  平阳府(今临汾周边)

  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瘠多沃少,是以伤于俭啬。有温㳟克让之德,故其人至于今善让刚强,多豪杰,矜功名。

  蒲州府(今运城周边)

  土地沃少瘠多,以是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然。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里之间,习于程法。民性质朴好节俭,力田续纺,尤事商贾。

  潞安府(今长治周边)

  风俗人重农桑,性朴直,少轻诈,民俭务农,士节务学。

  泽州府(今晋城周边)

  风俗人习机杼,俗尚俭朴,民纯而好义,俭而用礼,近太行之麓,水土深厚,性质朴,气豪劲,多文娴礼,为诸郡先。

  汾州府,领州一县七:永宁州、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石楼、临县、宁乡县:

  西河魏王文候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险陋。 

  宁武府,领县四:宁武、偏关、神池

  风俗境临边塞,耕凿少而弦诵稀,俗尚刚直,儇巧不作,亦有朴实遗风。

  大同府(今大同)

  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士人劲直率、矜名节、饬廉隅,犹存忠厚之风。

  朔平府(今朔州)

  节用勤农,士务淳实。  

  平定府(今阳泉)

  少争讼,重礼义,士尚文学,民业耕耘

  以下是各直隶州:

  忻州,领县二:定襄、静乐

  地寒物俭,民贫而啬,士夫恬守,不轻逐利。  

  代州,领县三:五台、崞县、繁峙

  民淳讼简,节俭勤农,无游惰之习,绝浇薄之风;质野勇悍,地无平原,多武少文;勤耕稼,无蚕桑。  

  霍州,领县二:灵石,赵城

  岳阳尧都所在,其民勤且俭,好儒少讼,薄于衣食,而好置产业。  

  解州,领县四:安邑、夏县,平陆、芮城

  魏地狭隘,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直朴务本,力于耕织。 

  绛州,领县五:闻喜、河津、绛县、稷山、垣曲

  人性刚悍,多勇敢;然勤稼穑、好蓄积;民奉上,急公士,尚廉耻,淳厚易治。 

  沁州,领县二:武乡、沁源

  其地硗瘠,气候迟暖而早寒;其俗勤俭朴实,专力耕农,少事商贾。

  辽州,领县二:榆社、和顺

  其民敦厚朴直,务耕作,鲜织纺。 

  保德州,领县一:河曲

  土瘠民贫,莫不尚义,质朴刚劲,亦犹有古风。 

  隰州,领县三:蒲县、大宁、永和

  民性质直、劲勇,能守而鲜乱;乡多庞眉之老,不事商贾,勤于耕牧。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