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三晋文化

山西文化特色

2016-11-04 17:03:26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对于山西的文化你了解多少呢?山西的历史文化的流传是怎么样的呢?现在保留什么文化呢?现在祥安阁网为您介绍山西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

QQ截图20161104170707.jpg

山西文化特色

  山西各县特色文化

  太原柳巷食品街

  太原特色文化

  夜色下的食品街游人如织。这条承载着老太原人美食回忆的“舌尖上的地标”正在重现活力。食品街修建于1985年,前身是“帽儿巷”,宋代起便是太原市的商业中心。

  古交蒙眼撕纸

  古交特色文化

  撕纸是一项民间绝技,即用手代替剪刀,撕出一幅幅精致生动的图案。撕纸线条更自如好看,与现代绘画、书法艺术天趣自然的艺术理念相吻合。

  阳曲太阳花音乐节

  阳曲特色文化

  太阳花是阳曲县当地主产作物之一,预示了太阳花音乐节的青春、朝气、激情与梦想。潮流前卫的摇滚乐遇上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阳曲太阳花音乐节注定是一次时尚与民俗的约会。

  娄烦四月二十五庙会

  娄烦特色文化

  四月二十五庙会因三教寺而来。它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清徐背铁棍艺术

  清徐特色文化

  清徐徐沟背铁棍,最早产生于明嘉靖年间。“背铁棍”就是一个人背后竖一根铁棍,举一个演员,随着背铁棍演员的步伐起伏,铁棍上的化妆演员就会飘舞起来。

  运城

  运城“咸”文化

  运城文化

  河东盐池,又称“解盐”或“河东盐”,素有“中国死海”美誉。湖内盐田硝畦纵横,四侧滩水浩淼,洁白如雪的梯形硝堆,形成“千古中条一池雪”奇观。

  闻喜花馍艺术

  闻喜文化

  因花式各样,从而命名为花馍。有千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新绛木板年画

  新绛文化

  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成为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

  永济蒲州梆子

  永济文化

  又称蒲剧,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

  稷王高跷走兽

  稷山文化

  高跷走兽,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精心装扮,演绎神话传说。

  万荣“笑”文化

  万荣文化

  万荣“笑”文化特色,以笑话博览园为重点,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以笑文化为载体的首家娱乐园。

  垣曲舜文化

  垣曲文化

  舜文化是垣曲响噔噔的文化品牌,舜是垣曲人民的老祖宗,人民不忘老祖宗在故里30年的功德之举,德孝文化光波之源在垣曲,这是垣曲人民的一大骄傲和荣幸。

  临猗眉户剧

  临猗文化

  临猗眉户剧在中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至1952年建团以来,坚持47年编演现代戏,深入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被誉为“硬骨头剧团”。

  夏县刺绣

  夏县文化

  夏县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从人生仪礼来讲便有满月、周岁、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个节日又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绛县山楂赏花节

  绛县文化

  绛县山楂赏花节被纳入“晋善晋美赏花游”。

  平陆地窨文化

  平陆文化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说的便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平陆地窨院。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居形式。

  河津“家戏”

  河津文化

  家戏,今称“业余剧团”。多系群众口头创作,故事短小,朴实生动。演唱时用打击乐伴奏。有一锤、二锤、三锤四锤五锤七锤、齐茬等点。

  芮城线腔

  芮城传说

  线腔又称线谱戏,吊线猴,是一个独特的稀有剧种。唱腔高亢清新、婉转缠绵,极富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朔州

  朔州踢鼓秧歌

  朔州特色文化

  踢鼓秧歌是一种融拳术、舞蹈、戏曲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街头广场艺术,雏形于宋末,持续于元明,发展于明清,兴旺于解放后。

  山阴边塞文化周

  山阴特色文化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不时南犯中原,必首攻广武,后图雁门。这片土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上演和见证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大大小小4700多次的战争。

  应县陶瓷

  应县特色文化

  应县陶瓷生产始于辽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目前全县陶瓷产品已拥有山西省著名商标4个,著名产品1个,名牌产品2个,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以及俄罗斯、韩国、日本等欧亚国家。

  怀仁旺火

  怀仁特色文化

  怀仁旺火是山西省怀仁县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它寄寓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追求。

  右玉丧葬

  右玉特色文化

  悬挂告天纸立讣告,按死者年龄一岁一张,另加“天地”各一张数量的麻纸,箩圈一个、炭一小块、馒头一个、一米长的细麻绳五根。

  大同

  大同红主腰

  大同特色文化

  大同人喜红色,过去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通年都穿件红主腰。红主腰类似现在的贴身背心,这种腰子式样独特,保温性好。

  浑源杏花节

  浑源特色文化

  吴城每年的春天,杏花怒放、争奇斗艳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踏青赏花。春季杏花节、夏季采摘游、秋季赏红叶、冬季观杏林雪原四大旅游景观,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创作基地。

  大同县黄花

  大同县特色文化

  大同县黄花栽培始于明末清初,黄花其茎、根、叶均可入药。大同黄花多生长在大同县内火山群下。大同黄花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左云楞严寺音乐

  左云特色文化

  左云楞严寺庙音乐,融合了佛教、道教的音乐精髓,并吸收印度竺乐、羌慈笙歌等曲风,形成了风韵独具的寺庙音乐,深受左云当地民众的喜爱。

  阳高二人台

  阳高特色文化

  早在150多年前,“二人台”已经在阳高有了自己的足迹。“二人台”艺术不仅在阳高县深深扎根,同时影响遍及山西晋西北、内蒙古西南部、陕西榆林以及河北张家口一带。

  天镇黄河九曲灯

  天镇特色文化

  元宵节择一较大场地,按灯谱栽杆365根、杆顶点灯盏,场中央栽一老杆,顶悬灯入仪后,观众手执彩灯循灯场路线转引,至老杆处行祭,乐曲吹奏,祈一年安乐。

  广灵剪纸

  广灵特色文化

  广灵有全国最大的剪纸博物馆,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广灵“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灵丘罗罗腔

  灵丘特色文化

  灵丘罗罗腔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

  忻州

  忻州《北路梆子》戏曲

  忻州特色文化

  北路梆子起源于梆子腔勃起的清代初期,属山陕梆子在晋北流变的产物。山陕梆子在晋南演化为蒲剧,传入晋北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地方小戏融汇磨合,形成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五台“古建筑艺术宝库”

  五台特色文化

  五台山现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8个时代的寺庙68座,对外开放的45座。这些寺庙大多集中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恢宏壮丽、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世间鲜有的古代建筑群。

  宁武小秧歌

  宁武特色文化

  宁武小秧歌是一种流传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山地区的汉族民俗舞蹈。也叫斗嗓子秧歌,这是因其演唱时,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很累嗓子;也因为秧歌队常汇聚一起,进行演唱比赛,“斗”就有竞赛和亮嗓的含义。

  静乐“剪纸”艺术

  静乐特色文化

  静乐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她是点缀、装饰生活的艺术,是象征美好生活的祝愿与追求,更是一代又一代静乐儿女孕育和滋养的文化硕果。

  “神池道情”

  神池特色文化

  神池道情是一种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内的晋西北和雁北地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以神池县为基地而取名。这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弯八转”之称。

  “五寨面鱼”工艺

  五寨特色文化

  五寨面鱼是山西五寨县的汉族特色手工艺品。捏面鱼,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经过艺术处理的面鱼,自然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经过加工的面鱼,或赠送亲朋,或赠送好友,或给家人外出时作干粮,尽管用途不一,但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了。

  岢岚“捏灯盏”工艺

  岢岚特色文化

  相传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岢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荞面、糕面数种。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从正月初十到二月初二,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派欢乐景象。

  河曲“河灯节”

  河曲特色文化

  在黄河岸边的河曲县,至今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俗,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在一个称作县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燃放河灯,为当年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船工们超度亡灵,其意义在于它记载了中原先民“走西口”的创业历史。

  保德民歌

  保德特色文化

  保德民歌是山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曲、保德、偏关民歌是一个整体,保德民歌首当其冲,历史非常悠久。保德民歌融合了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以及河曲、偏关的山曲儿,形成了自己语言质朴、形象简练、感情直率的风格。

  偏关县“龙华盛会”

  偏关特色文化

  劳动人民为了纪念先烈、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弘扬民族精神、祈求幸福安康、五谷丰登的一大盛会,对传承我国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有着重要价值。2009年4月24日偏关万人会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第四十一届万人会隆重举行。

  定襄“面塑”

  定襄特色文化

  定襄面塑也称"定襄面花",是山西省定襄县内流传的传统民间面塑技艺,也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定襄面塑是定襄县较为突出的代表,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县“民间刺绣”工艺

  代县特色文化

  代县民间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能人赵杰民为传承和发展代县刺绣这一独具雁门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艺术瑰宝,创办了山西锦绣源工艺品公司,在代县刺绣的基础上,博采其他名绣特点,形成了仿真刺绣,使代县传统刺绣工艺跃上一个新台阶。

  繁峙“秧歌”

  繁峙特色文化

  繁峙秧歌又称奋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独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繁峙县境内及其附近区。繁峙秧歌戏是由汉族民间舞蹈演变成戏曲的,尤其它的唱腔融合了多种类型的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阳泉

  阳泉评说

  阳泉特色文化

  阳泉评说,又名哈哈笑。借鉴平定当地秧歌、迓鼓等地方曲艺,以当地方言为表现形式,以当地趣闻为主要题材,注意押韵,集合说学、逗、唱等艺术手法,风格轻松幽默,民间气息浓厚。近年还出现了化装评说、评说小品、评说剧等不同形式。

  平定迓鼓

  平定特色文化

  平定迓鼓是由宋将王韶在熙宁六年对阵西夏的“熙州之役”中创制的,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分为文武两种迓鼓。文迓鼓合说、唱、舞、打于一体,说白使用方言,歌唱节奏明快,风格诙谐逗趣。

  盂县看亲

  盂县特色文化

  由媒人向男家介绍女方晶貌、家庭情况后,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请庚帖,叫议亲。也有先相亲的。一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开,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测她的模样,俗称“摸姻缘”。

  晋中

  和顺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

  和顺特色文化

  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是“和谐·和美·和顺”,主要有主题活动·相约七夕、文化活动·大美和顺、民俗活动·太行风情、经贸活动·携手共赢四大板块九项活动。旨在打造文化旅游避暑休闲目的地,并深度挖掘和顺独特文化底蕴,彰显特色文化魅力,力争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办成“文化的盛会、交流的平台、对外的窗口”,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

  介休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

  介休特色文化

  四海通寒食,千古为一人。寒食节为纪念乡贤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源于寒食节,她作为中华名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类祭奠祖先、缅怀贤人的节日,也是中华名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灵石中国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

  灵石特色文化

  灵石县把文化旅游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灵石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文化旅游名县建设目标,着力打造古镇大院文化名地、山水休闲旅游胜地、中国版画艺术基地三张文化旅游名片。

  平遥古城面宴节

  平遥特色文化

  以推平遥面食这一特色餐饮文化为龙头,以特色旅游和文化体验为活动附属内容,全面展示当代山西面食文化的精髓、平遥独有的面食风味。

  祁县春节文化石头节

  祁县特色文化

  石头节定在初十日,应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

  太谷孟母文化节

  太谷特色文化

  太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家。近年来,该县大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已连续举办两届“孟母文化节”,致力于以孟母文化为基础,更深层次地开展母亲文化研究,推动设立中华母亲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寿阳天佛庙会

  寿阳特色文化

  寿阳县每年四月初八日要举办天佛庙会,祭祀佛祖,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期间,民间要用“油柿子”祭供老寿星,并作为糕点食用。

  昔阳红叶文化旅游节

  昔阳特色文化

  谷历昔阳县旅游业以大寨为龙头,整合红旗一条街、庞家峪、西水东调旧址等红色资源,打好大寨品牌,建设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最大化的利用大寨这“一点”的品牌效应。。

  榆次老城春节文化庙会

  榆次特色文化

  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春节期间榆次老城将在城隍庙广场举办首届榆次老城春节文化庙会·国际美食节,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名优特色风味小吃及国外特色的50多个美食品种参加。

  榆社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

  榆社特色文化

  垂钓节以“碧波云竹,‘渔’乐无限;大美箕榆,‘骑’乐无穷”为主题,集垂钓比赛、环湖自行车赛、摄影展、民俗展、农特产品展销、物资交流等多项主题活动为一体,是一次尽享垂钓乐趣、健康有氧骑行的竞技交流会,也是榆社县以赛会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影响、推动转型跨越的发展促进会。

  左权麻田莲花文化旅游节

  左权特色文化

  农历6月24日传统莲花生日这天举办中国左权麻田首届莲花文化旅游节,将“红、绿”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打造麻田旅游新名片。

  临汾

  临汾刺绣工艺

  临汾特色文化

  临汾市的民间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有平面绣、锁绣、套绣、参什绣、打籽绣、网绣、缠枝绣、布贴绣、十字绣等针法。

  洪洞走亲习俗

  洪洞特色文化

  洪洞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三月初二上午,在威风锣鼓声中,在姑姑神像前请香,然后绕行到园内尧王寝殿焚香辞行,并为代表吉祥含义的黄丝线、红绸带“”。

  侯马皮影戏

  侯马特色文化

  侯马皮影又称“灯影”,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属傀儡戏。它产生于汉代,盛行于北宋,明清时发展迅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曲沃郑氏葫芦工艺

  曲沃特色文化

  曲沃郑氏葫芦工艺制作手法新颖独特,有镂刻、烫烙、浮雕、线刻、沥金、压模等众多技艺。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影响。

  霍州年馍

  霍州特色文化

  霍州年馍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俗工艺品,亦可食用。花馍可以说是山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它体现出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之一。

  翼城琴书

  翼城特色文化

  翼城琴书是在山西翼城这方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土生土长的汉族民间说唱艺术,俗称“本地书”。历史悠久,独具风韵,堪称曲艺艺术的奇葩。

  襄汾民歌

  襄汾特色文化

  襄汾民歌是流传于山西省襄汾县的汉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有秧歌、情歌、山歌、小调等多种体裁,是襄汾县汉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古县牡丹节

  古县特色文化

  古县牡丹节以“天下第一牡丹,和谐魅力古县”为主题的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在古县三合牡丹景区进行。

  乡宁油糕会

  乡宁特色文化

  乡宁“四月八”“油糕会”,开始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油糕会”期间,乡宁县山城便成了一个油糕世界。

  浮山剪纸

  浮山特色文化

  浮山剪纸是山西浮山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浮山剪纸历史悠久,有“剪纸之乡”美称。、

  安泽荀子文化节

  安泽特色文化

  神奇安泽红叶映秋,荀子故里喜迎宾朋。10月10日上午,以“传承·合作·赶超·崛起”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隆重开幕。

  汾西锣鼓

  汾西特色文化

  汾西锣鼓是山西省的汉族传统鼓乐。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多年来汾西锣鼓一直以其传统的曲牌和特有的表演风格名列临汾威风锣鼓之首。

  吉县唢呐

  吉县特色文化

  大档裤、肚兜、纤绳、绑腿,这是黄河岸边吉县唢呐人最具特色的标志;高亢激昂、粗犷豪放、原生态展示,这是吉县唢呐表演的文化特色。

  蒲县东岳庙会

  蒲县特色文化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即东岳大帝的诞辰之日,很多香客会聚集蒲县东岳庙举行祭祀活动。

  隰县根雕

  隰县特色文化

  69岁的李林,专注于根雕艺术十余年。他的根雕作品不仅得到了中国根雕艺术美术学会的高度认可,更是临汾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和中元节

  永和特色文化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永和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

  大宁手工布艺

  大宁特色文化

  大宁县的纯手工刺绣在各种展览中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也开拓出了一定的市场。

  长治

  长治堆锦

  长治特色

  长治堆锦,又称“堆花”,是长治地区的特产。其创制时间尚未考证,但从现存资料看,至少在清末民初已名闻遐迩了。

  长子八音会

  长治特色

  长子八音会以吹为主,唢呐是其主打乐器,有时还配以男女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八音会这种民间音乐具有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屯留民间舞蹈

  长治特色

  屯留凭借民间舞蹈《瞪眼家伙》、民间曲艺《屯留道情》等民间文化艺术,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壶关秧歌

  长治特色

  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后兴起。

  黎城黎侯虎

  长治特色

  黎城县的黎侯虎是当地诸多民间工艺品中独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它极具观赏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可作为民间研究的课题。

  平顺泥塑

  长治特色

  平顺县民间文艺,以泥塑最为有名,1956年川底村郭群娥参加全省民间艺术调演,塑造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塑像,一举出名。

  襄垣手工挂面

  长治特色

  古往今来,这里的美好风物、民俗事象与人文地理,从来一直令人怦然心动。尤其是古色传香的手工挂面,它的香味,香在骨子里。

  武乡崇凤

  长治特色

  崇拜凤凰起源于上古石器时代的鸵鸟——太阳神图腾。比喻山庄窝铺也能出人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道出了人们对子女成材的企盼和渴求。

  沁县石刻

  长治特色

  沁县南涅水石刻位于县城南二郎山上,共三个院落,仿古式建筑。拥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沁源秧歌

  长治特色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由当地民歌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戏曲。最初的活动形式是不分男女表演者伴以腰鼓的说唱。

  长治县柳编

  长治特色

  长治县的柳编是当地农民用柳条编制的簸箕、圪栳是农家打场晾晒和汲水的重要工具,卜箩则是农家妇女放置针头线脑必不可少的用品。

  潞城龙王庙会

  长治特色

  二月二,龙抬头,一年一度龙王庙会,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庙会上的扛桩更是精彩一笔。

  晋城

  晋城国际围棋文化节

  晋城特色

  晋城是围棋之乡,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逐渐发展成一种国际性文化竞技活动,连续两年举办了晋城国际围棋文化节。

  泽州铁壶

  泽州特色

  一把把小小的铁壶,谱写了泽州的文化新曲,也将晋城的特色文化待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沁水鼓儿词

  沁水特色

  沁水鼓儿词是山西省汉族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

  阳城犁镜

  阳城特色

  阳城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独有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陵川钢板书

  陵川特色

  陵川钢板书是山西省陵川县的汉族说唱艺术。坐场演唱,以唱为主,说唱相间,一人多角。

  吕梁

  吕梁黄河第一湾

  吕梁特色文化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陕西清涧县玉家河镇舍峪里村和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之间的黄河段,最佳观景点为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石楼县政府及吕梁市政府极为重视,列入“十一·五”规划,着手旅游开发。山西电视台报道时称之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弯”,因此被中央4台采用作为长期固定画面。

  孝义皮影

  孝义夜特色文化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离石弹唱

  离石特色文化

  离石弹唱被列入第一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集中展演;特色锣鼓、离石秧歌在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文化品位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汾阳地秧歌

  汾阳特色文化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相邻的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统称为“汾孝地秧歌”

  中阳县剪纸

  中阳县特色文化

  2008年12月11日《古韵新彩》中阳·全国剪纸艺术展获奖作品在中阳开展,一批剪纸艺人的发展,为中阳剪纸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临县伞头秧歌

  临县特色文化

  临县伞头秧歌在表演风格、表现形式、反映的内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一首秧歌唱道:“上川的鼓子下川的扭,西首里出的是民歌手,县城里集中了些好伞头,要听吹手到碛口。”区域性的伞头秧歌文化圈,促使伞头秧歌的传承处于良好状态。

  岚县面塑

  岚县特色文化

  近年来,这一艺术节在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引导下,举办品位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美,越来越引起群众和民俗艺术家的重视。

  柳林县盘子节

  柳林县特色文化

  “柳林盘子”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开始,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搭盘子是“柳林盘子”活动的开场戏.

  交城鼓书

  交城特色文化

  交城鼓书是流传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前演唱者多为盲艺人。

  文水县鈲子

  文水县特色文化

  起源于祭祀文祀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价值很累,是文水县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山西大院文化的特色

  先后开放的这四处晋商大院倒是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些许书香之气。

  曹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地区汉族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王家大院建在山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极具层次感。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尚在修整中的高家崖、红门堡建筑群气势宏伟,不日即可向游人开放。这些宅院被称赞“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妙。

  伦理学、民俗学的缩影在建筑中无处不在。大院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封建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大院里也有民俗风情的尽情展示: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花样层出不穷,包涵儒家教化内容的传说故事场景无处不在。晋商文化交织其中从地图上不难发现,这些精美恢弘的大院都密集于晋中盆地。

  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南地狭人稠,外出经商谋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勤俭、诚信、团结的作风,严密、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一步步将晋商的事业推向高峰。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它们的豪华气派是晋商实力最好的证明。也有人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晋商的保守自闭、墨守成规。实际上,营造豪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处致命伤:晋商资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向近代资本发展。尽管有着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但明清晋商终究是封建商人,遭遇纷乱的时代,衰落不可避免。

  

  独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晋剧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

  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山西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艺术特色

  在发展过程中,山西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山西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腔儿”、“曲子”。“乱弹”是山西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山西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山西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山西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山西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过去山西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4为拍;夹板为2/4拍;二性为1/4拍;流水为1/4拍;另外还有介板、倒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许多花腔。

  山西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山西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山西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山西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椰壳,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山西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