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什么是生物塑化技术吗?而生物塑化技术也是能够让肉身能够长久的保存,而且也是无味甚至很耐用,而这些也是主要是有其中的一个过程就是脱水,而且用利用塑化标本化技术来去造成了一种真空过程,那么生物塑化技术让肉身不腐化?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塑化技术让肉身不腐化?
生物塑化技术
生物塑化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它通过一种真空过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渗透,所用多聚物的种类,决定了浸透了的标本的光学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机械性能(柔软和坚韧)。塑化技术可以使标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并可在显微镜水平保存细胞的结构,塑化标本干燥、无味、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且易于学习。
一是储藏:要经过浓度为20%的福尔马林灌注,然后在福尔马林的真空包装里放置至少4个月的时间,之后才可以解剖或运输。福尔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杀菌。
二是解剖:将尸体肌肉组织当中容易腐烂的脂肪物等一一剔除,暴露出来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清理一具人体标本,平均需要1500-2000个小时。
三是脱水:将解剖后的尸体泡在箱子里进行脱水.生物塑化技术在这之前,尸体已经被浸染了福尔马林,因此要在低温的丙酮浸液中把福尔马林排除,用丙酮进行置换。
四是切片定型:在冷冻状态下,可以用锯把尸体切成3.5厚的切片。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切片区别受损与正常的器官.如吸烟的肺与正常肺的区别,脂肪肝与正常肝脏的区别等。尸体冷冻切片后做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工作人员用小夹子、钢针、针头、木头等用具把脱水的尸体一点一点地摆成造型.这时人体标本的肌肉,干而涩,没有一点弹性,一根根红色血管及肌肉组织清晰可见。
五是真空置换:人体的70%是液体.利用塑化标本化技术,可以使尸体组织内的液体通过一个特殊的真空过程由活性塑料如硅橡胶,环氧树脂或聚合树脂置换出来.但人体细胞及人体的本来面貌即使在显微镜下观察都仍旧保持其保存前的状态.这个过程主要分四步进行:固定.脱水.强制浸渗.硬化.经过丙酮置换的标本被放进舱内,用硅橡胶气体熏蒸4个月,在催化剂和负压的作用下,其中的丙酮就慢慢被有机硅置换出来,最终成为无毒,无味,能长久保存的成品标本.
中国的生物塑化技术
哈根斯本人曾于1996年在大连医科大学任访问学者,而大连医科大学的教授隋鸿锦此前也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研修,师从哈根斯。1997年,哈根斯与大连医科大学合作,成立国内首家生物塑化技术研究所,隋鸿锦出任所长。
1999年,冯·哈根斯生物塑化有限公司在大连高新技术园区成立,隋鸿锦任总经理。根据《了望东方杂志》的报道,这所工厂投资一亿多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人体标本加工厂。哈根斯表示,哈根斯公司研发、生产的80%都在大连分公司,其制作人体标本均用于商业性展出,而不作为教学用品向医学院校提供。
2000年,隋鸿锦离开哈根斯公司,创办了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公司。在解释伦理问题时,隋鸿锦表示,尸体和标本的概念不同,尸体本身没有科学性,但展品展示的是经过复杂科学处理的人体结构标本,是解剖标本、科学标本,其价值不能与尸体等同。
生物塑化技术可以实现人类所追求的肉体不腐?
近期,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深圳市工业展览馆联合主办的“生命奥秘科普展览”在市民中心展出。以人类、各种脊椎动物和海洋生物经生物塑化技术制成的标本,让市民感受到动物之美,并且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内涵。不过,很多观展市民不禁会问,这些标本是怎么制成的?为什么放在空气中不腐不坏?记者就此采访专家,向读者介绍生物塑化技术,解密“千年不坏”塑化人制作过程。
腐败(或腐烂),是指动物蛋白质及其有关之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大自然物质循环的过程。分解是一个大自然经常进行且非常重要的过程。腐烂的速度取决环境和质量。
未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极易腐败。为更好地保存遗体,人们想尽办法,如公元前2800年以前,古埃及人用香料和药物把尸体制成木乃伊保存;中国古代帝王遗体保存用到了冰冻、浸蜡、砷和汞,但直到186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明了福尔马林(35%甲醛水溶液)作为防腐剂浸泡保存标本,才缓解了标本长期保存的难题。
福尔马林溶液虽然防腐性能良好,但甲醛水溶液不但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而且是严重的致癌物质。标本只能盛放在容器中,色泽变得惨白,接触空气将变成黑褐色,看起来很恐怖。这些难题及人们对死亡的忌讳造成了人体解剖学脱离大众,难以普及。
1978年生物塑化技术的诞生,德国医学博士哈根斯教授发明了生物塑化技术。解决了困扰解剖学界数百年的标本保存难题,并衍生出了许多应用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40个国家400多个单位已开始应用塑化技术。
塑化标本具有干燥、无味、耐用、可以长久保存而且易于学习的特点,其表面保持原有的状态,并可在显微镜水平保存细胞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