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奇闻异事

登基之后的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2016-11-09 16:00:04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对于刘邦为何会在登基之后要杀死帮助过自己的功臣的呢?其实对于刘邦登基,也是属于一种出现了篡权现象,而刘邦本不是贵族出生,却是一个流氓小子却直接因为身边的人顺其自然的登基,而对身边的功臣,刘邦也会直接认为不会对自己有着好敬畏感,所以杀死身边的功臣,也是有着刘邦的一个理由,那么登基之后的刘邦为什么杀功臣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登基之后的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登基之后的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接着是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刘邦夫人吕皇后对被软禁多年的韩信仍不放心,又用计将他处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刘邦的怀疑猜忌和残酷无情,使得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会被他消灭,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来。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

  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这样,在汉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内,刘邦就利用各种借口,将除远处偏远南方而又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以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相继铲除。

  刘邦成功后为什么杀功臣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王的地位高于侯。有一个问题,汉初功臣那么多,有哪些人该被封王?难道是仅以军功论?萧何、张良不提,曹参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县,战功仅次于韩信 ,分封时地位低于彭越、英布等人,这是为何?

  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

  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

  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皇帝虽爱猜忌,但异姓诸侯王之外,汉初功臣多以善终。

  对刘邦登基之后杀功臣的原因

  严格来说异姓王根本不是刘邦的“臣”,在刘邦眼里他们和项羽没什么区别,只是大家先联合起来干掉一家最大的,诸侯的实力和心态不会因为刘邦自己称个帝就改变的,所以诸侯眼里刘邦还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么时候联合起来也把他干掉了。

  楚汉之争是战国的延续,平定异姓王的战争是楚汉之争的延续,七王之乱是诛杀异姓王战争的延续。

  刘邦生在战国长在战国,在当时的人看来,秦朝的大一统只是一个小插曲,诸国并立才是正常状态。

  如果站在刘邦同辈人的角度,就不难理解项羽大封诸侯,和刘邦杀了异姓王又封同姓的举动。也不难理解诸侯称“臣”时的心态。

  商周数千年形成的秩序不会因为秦国十年的统一战争就突然消失,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影响后世又几千年,统一的帝国秩序,是在汉初几代皇帝手中缓慢建立起来的

  按照马教的观点,历史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如果把分封制到大一统看作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战国并立——秦统一战争——秦末列国的复国和项羽大分封——刘邦剪除异姓王战争的统一——刘邦分封同姓——汉初削藩的统一叛乱战争——武帝时的大一统。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杀功臣”的举动,和后世的开国之君杀功臣,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别人是怕子孙被中央的权臣篡权,他这是在削藩。如果比较的话,应该和别的削藩运动相比较,比如康熙平三藩,吴三桂也是大清大大滴功臣啊。

  判断属于哪种性质,只要看杀掉这个功臣,是需要一场波及全国的统一或者平叛战争呢,还是开会的时候派两个武警就把人逮起来了。

  这个统一和分裂的反复过程,在后世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战国后期兴起的郡县制,其规模上限就是战国七雄那么大小的国家,或者说就是魏国、齐国、秦国那么大小的国家,而楚国那么大的国家就从来没有真正消灭过贵族领主,完成彻底的中央集权,从而也在竞争中落了下风。而在全中国实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在当时的条件下本来就十分勉强,必然有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皇权自古不下县,直到上世纪本朝才用电报电话和基层党组织,把中央的意志插进村级行政机构,而后来的村级民主自治可以看作这个过程的反复。

  真正彻底完成全国大一统的,其实是本朝的铁路建设,高铁网络的建成会彻底终结任何分裂的可能,并把中央的意志沿着铁路向海外延伸。而马督工在贵乎也提到过量子通讯技术对中央地方政治的影响。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