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的人们对于在葬礼下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葬礼,而这些也是有着比较多的问题,对此俄罗斯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俄罗斯族民俗文化
俄罗斯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
俄罗斯族的丧葬习俗
新疆俄罗斯族实行土葬。人死后,由亲人给死者洗理,然后给死者头上包一块红布,戴上帽子,换上新衣,在尸身旁点燃蜡烛,让亲友们向死者告别。停尸三日后入殓,棺材呈六角形,外刷黑漆,内围白布,底部垫有被褥,尸身上盖被子,棺内放几件死者生前经常使用或喜爱的物品。入殓后,棺木暂不钉棺盖,用白布系好,用人或车运往墓地。在墓穴旁,在送葬的亲友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即钉好棺盖,埋入墓穴。俄罗斯丧葬均为木棺土葬。埋法是将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垫起20厘米高,棺材周围竖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横梁,梁上盖木板,再铺桦树皮(耐久不易腐烂),然后填土。下葬时凡人死,无论男女老幼均内衬白衣,外部穿戴整齐,停放室内,头向墙角有圣像的地方,脚朝着门,旁点腊烛,长者念诵例行的祭词,亲友鱼贯而行向死者告别,然后将尸体入棺,送墓地埋葬。均为木棺土葬。埋法,是将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垫起20厘米高,棺材周围竖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横梁,梁上盖木板,再铺桦树皮(耐久不易腐烂),然后填土。葬式为头东脚西,面朝日出的方向。墓上树立十字架,上刻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葬后,亲属要定期举行悼念仪式。子女臂缠黑纱,以志哀悼。也有在清明节去扫墓的。
过去有教堂时,东正教信徒死亡,下葬前要将棺材抬到教堂,经牧师祝祷后,再由其导引,家属、亲友跟随一起到达墓地下葬。
俄罗斯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俄罗斯的服饰礼仪
也许是与俄罗斯特殊的政治地缘、多民族有关,和多数欧洲国家不同,俄罗斯有属于本民族并明显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民族服饰,相应的,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服饰礼仪。
去俄罗斯旅游的人会注意到,在俄罗斯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目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前去拜访俄罗斯人时,进门之后务请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一种礼貌。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衬衣一般是用麻纱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做成。裤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在寒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是穿厚呢子外衣或毛皮外衣,头戴毡帽,脚穿高阁皮靴。女子的服装,一般是用麻布做的有垫肩的长衬衣。在俄罗斯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已出嫁的女子在衬衣外面要穿一件无袖长衣一“萨拉方”,在南部地区则穿一种手工编的带有方格图案的毛料裙子。推荐阅读:阿昌族民俗文化
俄罗斯族传统民俗文化
独特的俄罗斯婚姻习俗
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罗斯族的传统婚礼十分隆重,程序和仪式也十分繁琐、复杂。举行婚礼要事先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请不来,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行为,会引起主人的不悦。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来客用餐、唱歌、跳舞,热闹一阵,结束后,由男方亲友及新郎组成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去迎亲。迎亲队伍快到新娘家门口时,女方的亲友把大门关上,并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开门钱,给钱后新郎才能进女方家的门。按照传统习俗,新郎新娘还要到教堂去举行证婚仪式,新娘身穿白色礼服,头戴桂冠,与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肯定答复之后,双方要交换定情的信物,然后由神父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并对新婚夫妇祝福。仪式完毕,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和宾客,接着举行舞会。晚上还要仿照汉族人的习惯,闹一闹新房。
俄罗斯族人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亲是家长,掌管家庭经济。子女长大结婚以后,另立门户,独立生活。父母死亡,遗产由儿女共分。东正教是禁止离婚的,俄罗斯族人受东正教的影响,一般很少离婚。
俄罗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人组成。女人结婚后,一般随夫姓,也有男的随女姓或双方都不变姓的。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称呼未成年人。对成年人通常称本名和父名,对平辈亲各或晚辈,可直呼其名;朋友间在非正式场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重视陪嫁
俄罗斯族严格禁止叔伯姑表兄妹等近亲结婚,但不限制与其他兄弟民族通婚。他们主要通过自由恋爱结合,虽然也有包办婚姻,但不占主导地位。在以前,媒人说亲和订婚仪式还是不可缺少的。媒人说亲时,要带一个撒了盐的面包。若是姑娘和她的父母同意,姑娘就亲手把面包切开请大家分尝。然后男方家举行个简单的订婚仪式,商定好结婚日期。俄罗斯族有个好传统,即不要彩礼,男家祗需要准备一些结婚的必需物品。请客费用男女家各自筹备,但陪嫁比较讲究,父母都希望把女儿的嫁妆准备得尽可能好一些,以免男方笑话。
“正娶”与“窃娶”
俄罗斯族一贯自由恋爱,父母干预不得。且婚礼有“正娶”“窃娶”之分。但无论“正娶”或“窃娶”,男女必须均过十八岁。
所谓“正娶”,是男女又方确定恋爱关系之后,逐请父母之命,托媒妁之言,女之父母出据婚书以为证。而后择期由男方迎娶新娘至家。而后,男女双方携手同至教堂行礼,再各将手中之戒指摘于桌上,牧师询问双方愿结为夫妻后,诵读圣经,宣布婚事是“上帝配合,不可分开”。男女由主礼牧师牵手再绕桌三圈,交换戒指,即礼毕。翌日,夫妻同赴各家致谢,亲朋则备酒菜款待。这是教堂关闭前的情形。教堂关闭之后迎娶新娘,便在清晨领上迎亲的队伍,冬季乘雪橇,夏季坐“呵道克”车,一路琴声与歌声不绝于耳,直到新娘家。新郎拜见岳父母,并向他们送上礼品。在新娘家吃过饭,待新娘父母叮嘱新郎完毕,迎亲队伍便拉上新娘及简单的嫁妆返程。当然到男方家又少不了接受亲朋好友的一番祝贺之后,大家便在喜悦的气氛中开怀畅饮。当有人喊酒“苦啊”的时候,众人也会含笑叫苦,这时新郎新娘便得相依亲吻,宾客才会一饮而尽。当人们酒酣耳热之际,手风琴便奏起欢快的舞曲,人们纷纷登场献艺,老人也不例外,将气氛推向高潮。这时女主人撤走餐桌,在一旁再摆上酒、熟食、凉菜、面包、点心,宾主翩翩起舞,对酒当歌,直至尽欢。
所谓“窃娶”是俄罗斯族一种古老的习惯,随着苏侨的回国,此种习俗也随之消失。“窃娶”的作法是:男女双方确定终身后,男方领着迎亲人马,夜至女方家偷娶。父母徉为不知,又虚张声势地追赶一程也便认可。翌日,男之父母托亲执酒,往女家说情,并索婚书。该女之父母假意不允,饮之以酒,婉言劝之则允。出具婚书后,男女双方面同赴教堂行礼,其礼与正娶者同,只是不宴客。
他们结婚以后,分工明确且都能恪尽职守。男人在外劳作,起早贫黑且讲究实效。他们除刈草、伐木、耕垦等外,好鱼猎、开河封河之时,虽水有冰凌,却不畏寒冷。狩猎之时,山高林密不以为难,雪食冰餐不以为苦。“巾帼不让须眉”,她们除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等,经常又可在草场、农田见到她们的身影。节假日他(她)们便沐浴更衣,享用美味佳肴,当然少不了饮酒,在手风琴或“补拉来克”(一种弹奏乐器)声中唱歌跳舞,游玩终日。 推荐阅读 :鄂温克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