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习俗
1、服 饰
海北州汉族服饰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汉族基本相同。由于气候较寒冷,穿皮革、毛制品的较多。清代,富有人家男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女着单、夹长衫,裹足穿小尖头布鞋。一般平民穿粗布短袄、褐褂(用羊毛织成的褂子),羊皮或山羊皮做成长、短皮袄,穿布裤或褐裤,戴黑白毡帽,系腰带,打绑腿。民国时期,男子着装与清代基本相同,但不留发辫,夏戴瓜皮帽、黑白毡帽,冬戴火车头帽、羊羔皮帽或狐皮帽;男足穿布鞋或自制的连帮带底的船形鞋,妇女穿绣花布鞋;老年妇女为高纂头发型,中青年妇女油花头、饰银簪等首饰,戴银、铜耳坠、戒指和手镯。1949年后,男穿中山装或列宁装,妇女留双辫或剪发,不戴首饰,衣着简单。20世纪80年代后,服饰日趋时髦,男着西装、茄克衫等;妇女着装不断变化,金、银戒指、耳环、项链等倍受青年妇女的青睐。
2、饮 食
汉族食物结构接近回族。面食做法较特殊的有:用鏊烧制的炉馍馍;油炸的张嘴、油锞儿、翻跟头;青稞面烙干粮、锅盔;夏季,乡间喜食荨麻拌汤、韭合、烙饼等。秋粮半成熟后,用青稞麦粒做成麦素,烹油,佐以葱花、盐、香菜等,别有风味,亦称“吃青”。汉族食猪肉、牛肉、羊肉等。特别是“羊羔盖被儿”十分讲究,选肥羊羔一只,宰杀后切成小块,配以调料,用青油炒后,加少许水,上盖一大面饼,温火焖熟,面饼就汤、羊羔肉吃,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款待贵客的佳肴。喜喝奶茶、茯茶。每逢喜事要饮酒,请厨师做宴席,有肉八盘、海八盘、十大碗等。
3、住 行
汉族住土墙围起的独户四合院庄廓。以前多为土木结构的土屋。以座北向南的北房为主房。主房中间设中堂,放长条桌或面柜。院内砌花园,大门多向南开。室内靠窗做火炕,上铺毡毯供吃饭或歇息。80至90年代,砖木结构的瓦房逐步代替土屋。1949年前后,室内用铁、铜火盆及牛、马粪做成的粪块或木柴取暖。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大量开采,泥火炉、铁火炉取代火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铁炉、烤箱取暖,城镇有暖气供热。20世纪50年代,出行乘马、驴或坐木轮、铁轮大车。20世纪60年代以后渐以自行车、胶轮大车、卡车为运输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行车、汽车、托拉机、摩托车等成为普遍的运输工具。
4、婚 嫁
1949年前,汉族青年男女结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行包办婚姻。早婚、童养媳、近亲结婚较普遍。 1953年后,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婚姻、纳妾、童养媳等陋俗。提倡婚事简办,举行集体婚礼,婚礼简单,民风淳朴。20世纪70年代,提倡计划生育、晚婚晚育。20世纪80年代,随着收入的提高,结婚彩礼逐步升级,迎亲要汽车,家具要组合,衣服要高档。互相攀比之风日盛,虽提倡婚事简办,但成效不大。汉族结婚仪式比较复杂,各个地方不尽一致。大体过程是:出嫁前一天,女方亲邻贺礼称“添箱”。男方邀请的娶亲女人、车户、媒人、舅父或叔父,随轿车于傍晚至女家娶亲。女方门口接风敬酒后,入室交接新娘穿的“红身转”等物品。第二天鸡鸣前,由娶亲的4人及女方送亲女人、压轿娃、舅舅或叔叔4人,共8人吃“上马席”,席间有捉弄车户的各种娱乐活动。同时,娶、送亲女人双方为新娘妆扮后,上轿起程,新娘须哭泣。至男方家,门口点燃火堆,摆放接桌等,向娶、送亲的人敬“拦门酒”。进门后,举行拜天地、拜父母及新郎、新娘互拜的仪式,然后新郎、新娘抢先进洞房上炕。娶亲、送亲的人吃“下马席”。随即备车接女家亲戚来赴宴。宴席开始前,由女方家摆针线,交待彩礼,给男方公婆及亲属奉送绣花枕头、鞋袜,为新郎换装,男方给新娘父母“抬奶母”等仪式。第三天清早,新娘给公婆及亲属斟枣儿茶。男方请新娘父亲来赴宴叫“下面”,两亲家和新郎、新娘等一块进餐。第四天,新郎、新娘去娘家回门认亲。
5、生 育
汉族不论生男生女重头胎。婴儿出生第二天,女婿给岳父母及主要亲戚报喜。第三天用百草花、柏叶、红枣、钱币置水盆,给婴儿洗浴,称“洗三”。第10天或30天由娘舅家带衣料食品等看望产妇叫“看月”。孩子至百天请长辈剃发,名“过百岁”或“过百禄”,祝贺孩子健康长寿。
6、丧 葬
汉族以土葬为主,间有火葬。丧事分“泪丧”和“喜丧”。父母中年去世为“泪丧”。年过花甲逝世称“喜丧”。人去世后更换新衣,遗体停放正屋中堂3至7天。用白纸或布覆体,红、蓝布片罩面。灵前摆放“倒头献食”,在盆内焚化纸钱。同时,即给亲邻报丧,并请风水先生或长者去相墓破土挖坟穴。送葬前亲邻吊唁,送挽帐、馒头、大米、花圈、金银斗、钱等。亡人家用丧宴招待亲朋。死者儿子戴麻冠,拄丧棒,称“孝子”,儿媳及晚辈妇女穿孝衫。“孝子”跪守灵前,不断烧化纸钱并奠茶。亲朋来祭奠时,妇女悲恸大哭。有的请吹鼓手奏哀乐。送葬前一天,宴请死者娘舅和亲邻长辈,“孝子”汇报病情治疗,丧事准备情况,让众亲邻评议平时孝敬好坏。若有忤逆不孝情况,当众批评或体罚,谓之“娘外家说话”。送葬日清晨入殓,子女有“望骨”规矩。送葬时,“孝子”怀揣家谱,执领魂幡等物品。老人须在太阳未出,前掩埋。葬后3天亲属上坟祭奠,称“全三”。49天、百天和1周年时,亦上坟祭奠。未婚少男、少女,一般火葬后就地埋葬。
7、节 日
汉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春节又称过年。节前杀猪宰羊,准备食品和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除夕贴春联,上坟祭祖。夜晚合家守岁,吃年夜饭,老人给小孩压岁钱。鸡鸣时燃鞭炮。大年初一家族内给长辈拜年。初二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祝福。元宵节,有舞龙舞狮,装扮八大光棍、灯官老爷、哑巴拉驴、胖婆娘、踩高跷、小唱等社火节目。端阳节时,每家门口插杨柳枝,吃粽子、彩蛋、凉面,喝雄黄酒,小孩身佩各种式样的香包。许多家庭去野外会餐,名“踏青”或“踩青”。中秋节,家家户户用小麦面粉做出有各种图案的大蒸馍(叫月饼)或烤制的月饼(叫点心)。晚9至10时,在庭院桌子上摆放月饼、西瓜、鲜果等,谓“献月”。年轻人在巷道、场院打响鞭。夜晚还有偷月饼的习俗。此外,有“正二十”、“二月二”、“十月一”、“腊八”等节日。还有祭奠祖先和佛祖的传统,如“天社”(春分日)、“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等活动。
8、禁 忌
过去汉族妇女生孩子时,在大门口贴一块小红纸,禁止外人入门。送葬时,凡路过的人家,门前要用麦草点燃火。家中来客人上炕要脱鞋。有客时不能打骂孩子和扫地。与长辈说话要恭敬,不能插话。长辈面前,年轻不能跷“二郎腿”。清晨出门,忌讳遇见挑空桶的人。给客人端茶要用双手,不能把有裂缝的茶碗、饭碗端给客人。忌用筷敲打饭碗。忌快要生产的孕妇和未出孝期的人入门。忌除夕和大年初一来借东西或讨债。借别人的东西和钱物,除夕前要归还。
汉族风俗习惯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请保留此标记。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示例:1.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2.由“成丁礼”到“冠礼”断发文身或凿齿拔牙、以及血缘复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结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黄现璠《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编辑本段基本意义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