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赵云怀抱幼主、保护甘夫人,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而赵云一直都是刘备所器重的武将,而诸葛亮每次出访的生活也同样会带赵云,但是诸葛亮却为什么不长期用赵云的呢?而为什么会有着诸葛亮会害赵云这个说法?赵云的死是因为诸葛亮吗?还是其他的原因的的呢?一起来看看历史上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吧。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刚正雄壮,喜好练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动脑筋。青少年时期喜武但不逞强,有勇但不斗勇。曾先后在袁绍、公孙瓒帐下为将,但因此二人皆非仁德之明主,遂改投刘备,与刘备一见如故,倍受重用,从此追随刘备,直至病逝。
刘备为曹操所败,与妻小在当阳失散。这时,赵云为寻回刘备妻小,毅然掉转马头,杀回曹军之中,上演了一场“长坂坡之战”。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怀抱幼主、保护甘夫人,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最终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槊三条、神剑一柄;砍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士兵不计其数。后人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赵云这种忠心耿耿,舍身忘死的拼杀精神,深得刘备和众将士之赞誉。
诸葛亮被刘备拜友军师后,刘备手下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只有赵云能够毫无怨言地听命于他。关羽只听大哥刘玄德的吩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张飞脾气暴怒,难认驾驭云忠实沉稳,谁说得正确他都能听。
。只有赵还有人说,赵云自己的问题。因为不常戴兵,赵云没有自己的嫡系武装,不像关羽张飞,那是刘备手下的左膀右臂。就是马超黄忠也都有自己的武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然如此。
诸葛亮为什么每次出访都必带赵云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一介文臣每次出去都要带一个武将保护自己,而他每次带的人都是赵云。诸葛亮去借东吴借东风,指定赵云撑小船来接应。诸葛亮去给周瑜调唁,找的是赵云保护。两人好像黄金搭档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当年被从隆中请出来的时候,刘备是三顾茅庐,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满,张飞甚至还要烧了诸葛亮的茅庐。后来请出山后,关羽张飞也是对诸葛亮有意见,直到诸葛亮几把火烧得曹军大败,打出刘备军的威名后,这才开始佩服尊敬诸葛亮。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刘备手下统兵的大将,不能去跟诸葛亮出去,而且是充当保镖的角色。而心细略带儒雅的赵云就是不二选择了,一身武艺有勇有谋,最重要的是赵云在刘备集团正是充当的保镖角色。
在三国乱世中,能给主公当保镖是什么样的人?首先是极其受到信任的人,其次武艺必须高强,而且智勇兼备。但这也决定了他很少有独自领兵的机会。长坂坡保护刘备的家小,最后怀抱阿斗从百万曹军杀了出来。刘备出访也是带赵云,他去东吴招亲,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保护着刘备去了东吴。
赵云,是作为刘备集团保镖的角色,所以他独守一面的机会不多,官职也一直不高,直到刘备去世后,刘禅才开始提拔赵云。而所谓的五虎将也没有赵云,但是他却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是刘备诸葛亮的核心最信任的人,作用不可或缺。
诸葛亮用人爱用赵云却为何不长期不用
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才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
《三国演义》开始时,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已经得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心组合除了对黄巾军有不少胜利,在面对董卓、吕布和曹操等军事集团时,却是败多胜少。
诸葛亮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诸葛亮好比影响力极其巨大的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
诸葛亮多用赵云,一方面是赵云不计较得失,乐于服从安排,又才华横溢。另一方面,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亮建议,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尤其在刘备的核心团队中,张飞虽然敬重士人,非常尊重诸葛亮,但关羽却自视甚高,并不容易轻易调遣。在刘备为数不多的大将中,诸葛亮能够自如调动的大将,其实只有赵云。
但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一则从无埋怨,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冲杀在作战第一线。在孟达被杀、街亭已失的颓败局面中,赵云再次被任命断后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不损失一兵一卒。可叹他一生追随刘备,却从未有机会独当一方。在三国中人才最为匮乏的蜀国,这是赵云的悲剧,何尝不是刘备的失误。但诸葛亮却为何不置一词?
从荆州之失看诸葛亮的用人环境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川,此后进军中原的最重要战略要地,按理说必须由一员集文韬武略,忠诚谨慎,并充满政治外交智慧和大局观念于一身的大将镇守。在人才相对匮乏的刘备集团,其实仅有关羽、赵云两个选择。关羽虽然武艺超群,但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缺乏政治智慧。当马超归顺刘备后,已经在荆州镇守的关羽听说刘备夸赞马超,竟然致信刘备,要和从未谋面的马超“单挑”。这不但是可笑的匹夫之勇,更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显然,关羽其实是向刘备索要地位上的认可,这也是他立足刘备集团的根本。
诸葛亮深知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主动致信关羽,赞其“绝伦超群”,暂时安抚了这颗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友孙权友善求婚的举动,无可挽回地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外交上的愚蠢,终于导致杀身之祸。在诸葛亮眼里,失去关羽事小,失去荆州事大。然而无法任用赵云,终于让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战略受到无可挽回的连锁打击。
诸葛亮在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上,已指出刘备集团发展的核心基石在荆州。但在刘备邀其入川,让其“自量才委用”时,却错把荆州守将的任命交付给了关羽。对于这个托付,已经显示出诸葛亮虽然谋略过人,但在识人和用人方面比刘备逊色许多。刘备只是让关平托书,诸葛亮的过多思考,认为刘备是暗示让关羽留守。诸葛亮如此考量,多数与他的地位有关系。
诸葛亮在托付关羽后,一听云长“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的口气,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的认识上有问题。然而此时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只得明示关羽以正确的战略。然而任何战略都要量才而用。诸葛亮明知关羽性如烈火,为人刚愎,并不适于在荆州这个三国对峙的风口浪尖,但终于还是没有改变主意。荆州之失,诸葛亮其实要负主要的用人责任。
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
深刻的战略洞察力、高超的外交能力,未能弥补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欠缺。从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上,刘备时代虽然已经面临人才缺失,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衰亡的一方,人才最为匮乏是其主要原因。但这人才匮乏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荆州之失,白帝城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再未建立起有局面的人才队伍,才是蜀国颓败的根本原因。
与自我约束极强的诸葛亮相比,刘备和曹操的用人观似乎都有些不择手段。曹操早年招募众多人才,又吸纳众多降将,没有诸葛亮那么多品德的追问。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求贤若渴的曹操在两次发布《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德令》,进一步指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都有德行。
如果说刘备和曹操善用权术,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诸葛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刘备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其实马谡才华横溢,在七擒孟获战争中定下关键谋略,并非不可大用。但他只是优秀的参谋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线独当一面。
街亭之失,其实是把荆州托付关羽的重演,问题还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错便错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不给人以机会?当年刘备夷陵之败,黄权被隔在江北无法退回,不得已投降曹操。刘备尚体恤黄权的难处,知其不得已才投降曹操。诸葛亮却全无刘备的气度,蜀国本来已人才匮乏,诸葛亮先杀刘封,又杀马谡,看似维护了军纪,但他却没有看到自己痛哭的同时,10万大军也在为马谡落泪!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同样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开拓性的统帅人物,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类似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魏延的态度。
仅仅因魏延是降将,诸葛亮便斥责其品行,“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按这个标准,向刘备献地图的张松当是最大的不仁不义。若诸葛亮是刘备,哪有接纳地图,夺取西川的可能?又哪能容黄忠、马超等一干降将?刘备晚年重用富于冒险精神的大将魏延,一生参与平定四川,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北伐中原。但这一切功绩和忠诚都未改变诸葛亮对他的成见,甚至在退兵时错误任用杨仪这样的小人,激发内讧,杀死魏延,导演出蜀国后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剧。
如果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颇有局限,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则是彻底的失败。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命殒五丈原,27年时间,诸葛亮竟然没有能培养出一个自己的接班人。终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肯放权。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些具有才干的将领们的压抑感可想而知。相比刘备重用黄忠,曹操重用张,刘备就算再留给诸葛亮几个魏延又如何?历史上和演义中被过度美化的诸葛亮,或许更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品行的守成幕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