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没听说过太甲,而太甲就是商朝的第四任君主,对于太甲的重要事件就是《伊尹放太甲》,而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呢,堂堂一个君主被流放??,那么太甲是谁?伊尹放太甲是怎么回事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太甲是谁?伊尹放太甲是怎么回事
商朝第四任君主: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详),姓名子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北),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商丘谷熟镇),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传说其死后葬于历城。
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汤之孙。伊尹助商汤灭夏立下了不朽功勋,商朝建立后,商汤以伊尹为卿士,料理商朝政务。商汤的长子太丁死在商汤之前,所以商汤死后,按照兄终弟及制,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任商王。但是,外丙、仲壬继位不久就死去。伊尹只好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商初连丧三王,政治出现危机。伊尹受商汤重托,深感任重道远,他把振兴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
然而太甲为王年,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
伊尹十分忧虑,伊尹多次规劝,太甲根本听不进去。 为使太甲成为有作为的君主,伊尹采取断然措施: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宫。他把太甲送入桐宫反省。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除了守墓人,寻般人不得进入。在这样的环境里,太甲见到的是祖父的陵墓,想到的是祖父艰苦创业、替天行道的功绩,读的是伊尹专为他写的教材《伊训》、《肆命》、《殂后》,其中,《伊训》是伊尹对他的告诫,《肆命》是教他怎样当政,《殂后》是商汤的法律制度。太甲面对祖父之墓,缅怀祖父收绩,对照自己的恶性劣行,日日想,夜夜思,终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和被放逐的原因,从迷途中觉醒过来。他一边读书,一边打扫陵墓,日久天长,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行动谨慎、言语谦逊、思想沉稳、勤劳不息。在他闭门思过期间,伊尹代他行政,日理万机,还不断了解他的情况,抽空来桐宫看望。转眼间,时间过了三年,太甲已经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关于太甲的墓葬传说
在风景如画的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有一座太甲山屹立。它雄踞在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的咽喉之处,环山皆泉。 太甲山名称的来历,衍自古历山。《后汉书·郡国志》注《皇览》云:“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并附于“济南国历城”之下。 《通典》 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又转移传说,将陵墓安在了“历城南四十余里”的太甲山。
民间传说,太甲的儿子非常不孝,从来不肯听父亲的话。太甲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就偏撵鸡。太甲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无奈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直到太甲临死,找风水先生给他挑了块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上。太甲也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虑到儿子总是和他对着干,他便告诉儿子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山顶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儿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边上。交待完毕,太甲放心地闭上了眼。可没想到,儿子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大半辈子愧对父亲,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嘱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就是为什么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后来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到底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专家则持另一种看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说,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说虽然被村民们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考古部门的考证。其后据记者考察,在山顶只有两个大洞,根据情况判断这两个坑洞很有可能是人为盗墓所挖,至于他们到底挖到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附近村民说前几年有人上山盗墓,在山顶上挖洞,结果越往深里挖,土就塌陷得越多,后来人们就不敢再挖了。但也有人说太甲陵早就被人盗光了。
而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能显示这里有太甲陵的有关证据。
前人也早对上述传说有所怀疑。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认为此说“误也”,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清乾隆《历城县志》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称“今山上实无冢”,实在是“非也”。董芸曾作《太甲陵辩》,并作《太甲陵》 诗说:“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后来济南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称“无路堪寻太甲陵”。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济南国历城”之下所导致的。并且济南的古历山,名气太大,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太甲山和商王陵墓只是较远的附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