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进士甲科及第,之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要职。王钦若虽为“五鬼之一”,但也做过一些好事。他与杨亿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大部头类书,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价值。纵观王钦若的一生,他的所谓奸邪事迹不外乎就是劝赵恒去“封禅祭天”,除此之外,后面的大建宫殿,圣祖下凡等把戏,已经是赵恒本人的原创,还有丁谓等人的努力,王钦若早就不是主角了。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王钦若吗?
王钦若简介——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王钦若人物简介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
进士甲科及第,之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要职。
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时任参知政事的王钦若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以太子太保衔出判杭州。
宋仁宗即位,改秘书监,起为太常卿、知濠州,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二度为相,时人称为“瘿相”。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人物生平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谥“文穆”,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东门王家)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主和派的代表。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围瀛州(今河北河间),进逼贝(今河北清河西)、魏(今河北大名东)。他密请真宗往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寇准所阻。后出判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因与寇准不协,要求去职主修《册府元龟》。他为挑拨宋真宗与寇准关系,指责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使寇准罢相。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他为迎合真宗,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次年上表领衔编纂的《册府元龟》书成,功揽于己而咎归于人。
天禧元年(1017年)为相。三年,出判杭州。宋仁宗即位后复为相。因他状貌短小,颈有疣,时人称为瘿相。为人奸邪险伪,善迎合帝意。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交结,时人谓之五鬼。
王钦若《册府元龟》简介
《册府元龟》,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全书共1000卷,分帝王、闰位等31部,部下再分门,共有1100多门。《册府元龟》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于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采择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修文殿御览》,分类编纂。用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历八年成书,总计有一千卷,诏题名《册府元龟》。
内容
《册府元龟》北宋本已无前帙,南宋本仅存八卷,明钞本舛错颇多,至不能句读。
陆心源藏有北宋残本四百八十三卷,与崇祯本校勘,将宋本多出页数、条数撰成《册府元龟:题跋》,后其书流入日本静嘉堂。张元济东渡访书,向静嘉堂借照四百四十四卷,又向国内藏书家借照一百零六卷,共五百五十卷。傅增湘据照相毛样校于崇祯本上,该书藏于北京图书馆。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崇祯本,据陆心源跋所载,将宋本多出的页数、条数、校于每卷之后,即今通行本。
《册府元龟》全十二册,1000卷,(北宋)王钦若、杨亿、孙奭等编。有中华书局1960年、1985年影印本,2006年凤凰出版社版。(风水www.azg168.cn)
王钦若:“瘿相”背后的心酸与无奈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起王钦若,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人们对这个宋朝宰相的陌生。相比他,人们明显对他之前任相的寇准,与之后任相的丁谓更加熟悉。毕竟前者是宋代著名的大忠臣,“澶渊之盟”的主要促成者;而后者则是北宋的名奸,“溜须拍马”里溜须这个典故的主人公,直接给了寇准最后一击,终结了寇准的政治生命。
而王钦若,夹在寇准和丁谓之间,莫名有些尴尬。一方面,他是北宋“五鬼”之一,对宋真宗曲意迎合,并且喜好挑拨离间,直接导致寇准的第一次罢相,因此在人品方面不免为世人诟病。但另一方面,比起之后几乎挟持宋真宗,并且给了寇准最后一击的丁谓来说,他似乎所干的,也没有什么。最有意思的是,寇准和丁谓,一个忠臣,一个权臣,最终的结局都是被贬流放,郁郁而终;但王钦若的人生起起伏伏,最终的下场却是在宰相的任上病逝,得以安享晚年,并且得到了“文穆”的谥号。即使是《宋史》这一部元代编修的史书,也不敢菲薄其为人,未将其列入《奸臣传》,而是直接开了一篇《王钦若传》。这未免不能说是一大奇事。
但要是我们翻开史书,仔细考察一下王钦若的一生,我们看到最多的却不是一个奸邪的“瘿相”(注:“瘿相”这个名字的来源据说是因为王钦若的脖子上长着一颗瘤子),而是一个勤劳肯干、公忠体国的能臣。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王钦若中进士后被任命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一年天降大雨,大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为由拒绝收纳。很多老百姓的盘缠已经用完,而且害怕大谷发霉。钦若了解到这情况之后,令仓司全部收下,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真宗看到这份奏疏后大喜,说他有相才,于是将其改判三司。
如果之前这则材料只能说他有才干而无法见证其人品的话,接下来的几则材料则可以让我们看到王钦若本人的多面性。
王钦若的人生起起伏伏,罢相之后,他的政敌寇准再次上台。可是寇准上台之后,又与昔日的好友丁谓对立,朝野中形成了丁、寇两党。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丁谓胜利,寇准被贬,最后病逝在边远的雷州。
王钦若在这场斗争中坐山观虎斗,看到寇准被贬,以为自己重出江湖的时机已到。可是当政的丁谓依旧不愿意王钦若再次得手,开始数次设计陷害王。王钦若也因此被贬到了南京任职,远离京城。
一直到了真宗病逝,刘太后不满丁谓的专权,最终联合王曾将其扳倒。丁谓下台之后,王钦若才最终得以回朝继续任相。
王钦若回朝之后,不知道是因为年老生出了许多怜悯之心,还是因为看惯了政治斗争开始返璞归真,一改之前喜好阿谀奉承与中伤他人的态度,反而干了许多好事。
一次,晏殊上交身言书判(唐代开始的选官制度,即进士中举之后不直接授官,而是要进行审核,审核的过程就叫身言书判。过程极其复杂)给仁宗。仁宗询问王钦若,说:“身言书判能够选拔好人才么?”王钦若一改之前嫉贤妒能的态度,说:“朝廷设置这个制度,就是为了选拔人才。要是确实有才能,就应该得到升迁。”于是上报的五十多人都得到了任命和升迁。
王钦若不仅在仁宗面前说好话,在自己的职权内,也开始提拔后进的有才能的人。吴遵路、张逸、滕涉等人就得到了王钦若的提拔,吴遵路后来政绩卓著,为好友范仲淹所称赞。
王钦若还数次上表希望能改善对贬官的处罚,也是他的推动下,流放岭南的贬官才得以回乡归葬。
不仅在对待同僚上王钦若变得十分温和,在对待老百姓方面,王钦若也改变了以往的刻薄寡恩的态度,开始行了许多仁政。同样是《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载,有一次朝廷征发数千万人民去修筑河堤,督促得很急,老百姓十分困苦。王钦若特意上表说,现在正是安抚农民的时候,怎么可以在税赋之外还加上这么多的杂役的呢?最终朝廷下令减缓征发的行程。
当年,宋真宗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统治,伪造天书,下令封禅泰山。王钦若积极响应,发动民众布置,大规模劳民伤财,做“形象工程”,为时人所诟病。但这时的王钦若,却完全换了一副面孔,体恤百姓,还数次上书减免钱粮。人性之不可测,真是令人慨叹。
而且,相对于丁谓、秦桧、蔡京的权倾一时以及家财万贯,王钦若一方面没有挟持皇帝专权,也没有大肆的贪污受贿,最多不过是嫉贤妒能、在背后中伤他人,以及偶尔地迎合皇帝的心思,大拍马屁罢了。
王钦若后来之所以声名那么差,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他的南人身份有关。宋朝开国的时期推行过歧视南方人的政策,宋太祖直接就说:“不任南人为相。”北宋著名的词人晏殊八岁就被称为神童,在殿试之中援笔立成,很得真宗欣赏。真宗正准备赐予他进士出身,却被寇准等人以“晏殊是南方人”的理由劝阻。最后真宗本人也十分气愤,说:“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来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一派就有许多人是南方出身,出身中原的司马光也曾经拿地域说事,说南方怎么可能能出好人。
我们要是再详细考察一下所谓的北宋“五鬼”,结论更让我们惊讶。
陈彭年工作不辞劳苦,甚至有时候忙到把衣服都穿颠倒了。而且生活简朴,从没有贪污受贿的记载。生平尤其喜欢看书,所得棒禄多用来购买书籍,身后末留下任何家财,以致其子孙生活十分困窘。他所编辑的《广韵》对后人影响极大。这是奸臣的行为么?
另一个大臣刘承珪,是个宦官。可是,虽然身为阉人,却详定权衡法、典领编史书,廉洁奉公,好儒学,喜藏书,能考访事实,礼待士人。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功绩。这可是奸臣的行为么?
但我们要是仔细查查这五人的出生地,就不免哑然失笑了——这五人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与其说这是一份奸臣的名单,还不如说这简直就是一份备受歧视的南方人最后爬上北方人主导的政坛的名单。就连之后元人编写的《宋史》,都不好意思将其列入《奸臣列传》之中。
王钦若最后死在了任上,谥号“文穆”。“穆”在中国古汉语里的意思是恭敬温和。王钦若虽然不能说是好人,在人品气节上自然不能跟寇准相比,不过,要是说他是坏人,是大奸大恶之徒,也未免有失公允、过责古人了。世上的颜色,除了黑白,还有灰色;同样,世上的人,除了好坏,还有不好不坏的中间人。人往往并不是非奸即恶,还有千千万万随波逐流的人存在,他们并没有干过好事,但同时,也没有干过什么坏事。我们不能老拿最高的道德标准去强求他们——要知道,他们一样,活得心酸,活得无奈。五代时候的宰相冯道因为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深为后来的许多道学家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为政宽和,善待百姓,在五代那种动乱的朝代,正因为有他这种人的存在老百姓才能免受许多离乱之苦。而他之后所获的声名之狼藉,也为后来许多有识之士感到不平。李贽就说“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孔子曾经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同样,如果我们给一个普通人的头上按上一个坏人的称号,那我们遇到真正的坏人的时候,应该怎么称呼他呢?然而,我们也不禁感慨历史在这时候意外地体现了其高明之处,王钦若最终还是没有被列入奸臣列传,冯道最后也好歹遇到了李贽这一个敢说大实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