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得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牧使,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他在枢府三年、相位八年,不任用私人,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其侄望之求举贤良方正,为章得象所止,却推荐,得进《经国远猷十篇》。时人称赞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而章得象虽然政治立场保守,但时人对他的人品官品还是颇为肯定的,评价他“不直私,不援党,家无言利之老,室无缴福之祈。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章得象吗?
章得象简介——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章得象人物简介
章得象(公元978年—公元1048年),字希言,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历大理评事,玉山县县令,大理寺丞等。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着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人物评价
苏轼:章文简公楷法尤妙,足以见前人笃,实谨厚之馀风也。
欧阳修:世言闽人多短小,而长大者必贵。郇公身既长大,语如洪钟,岂出其类者,是为异人乎。
脱脱:殊、籍、随、得象皆起孤生,致位宰相。籍通晓法令,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然籍终至绌免,随数遭谴斥,何其才之难得也。得象浑厚有容,殊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方之诸人,殊其最优乎。[6]
何乔新:章得象正色以待内侍,终位台鼎,二人之正直同,而其祸福异者,是盖有命焉,非内侍之所能为也。世之君子畏利用之祸而献謟,以阿之非知命者也。觊得象之福而危言以斗之,亦非知命者也。惟尽其在我者而顺其在天,则节全而名立,斯为之君子。
宋祁:①呜呼,隐卒褒终,宠孤恤私之恩极矣,盖公之纳忠也,至故报礼也,称朝野涕咨,谓之荣哀。②在宋四世帚功,极炽显显,有郇实相而济,羌酋惛怓,弄兵不朝,赤子恃铺,亢父取骄,公为国谋折箠,不笞待其瘅饥,委命自归,鬼方窥罅不情以诈,公屈其锋,建言一赦,朝遣单车往喻,厥庭挠酒不喻卒,复尔盟二陲休宁,时公之功薰以太和物伙岁丰遂安元,元以揉万邦乘车,晖啴高牙言,言公有文武之翰之藩,既老而传顿首乞身天子有命,尔作司空弗职囗劳安,啬而冲公有阴德大济于时,宜永斯年乃不期颐,六飞骏骏厥第是临裨衣丰貂,既襚乃廞贲柩荣终谁克之如本,公忠劳感会有初降体颖滨大宵无晨,孰襄厥事若子,而孙下有千载追慕如仁。
赵祯:①器怀中裕,风度外高,遍历仕涂之华,雅通治道之要,自进登于宰席,仍总决于枢庭,有经远之术可以怀异俗,有厚生之功可以阜齐民,方隆嘉靖之风,益赖耆明之德,而乃慎持谦节,确避宠名,既谅由衷之言,莫留俞往之命,俾将牙之分阃,仍相绂之仪朝,虽徇雅怀,岂忘厚遇,于戏,义形许国,固出处之一心,材足济时,自文武之兼用,勉绥贤履,茂对邦休。②章得象醇深而庄重,宽厚而刚方,学问高明,潜天人之极致材器宏远,备文武而咸宜自结眷知,荐历华要宜参陪于机务,其懋着于忠勤,以儒术之渊源达兵家之形势,智谋深博可以运筹惟幄之中,声誉骏隆可以折冲庙堂之上。
北宋宰相章得象生平简介
章得象,字希言,北宋建州浦城县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得象高祖章仔钧,于五代十国时为闽王王审知所赏识,被任命为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率兵长期驻守浦城,防止吴越和南唐的侵扰;曾祖章仁嵩,为章仔钧第四子,闽国灭亡后,在南唐任驾部郎中;祖父章士廉,于宋初曾官大理评事,历知邵武、归化、汀州、宁化等县;父章世涣(一作奂)仅参加过一次礼部会试,落榜后终身不求仕进。
章得象自幼天资聪颖,与堂兄章得一在乡里颇受好评。据《宋史》载,得象未生时,其母张氏梦见神人曾授以玉象,得象出生后,其父又梦见庭院中官员所用的笏板堆积如山。这些当然都是得象官居高位后他人的附会。
又史载章得象“长而好学”、“为人庄重”,而且身材魁伟,声音宏亮,相貌堂堂。
章得象家住浦城县县城西郊,距其家数里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寺——南峰寺。此寺坐落于一处山凹之中,三面丘岗环抱,竹树葱茏,南面正对西岩山主峰,故名南峰寺。年轻时的章得象就在寺中刻苦攻读,后来章得象官至宰相,经皇帝批准,特将此寺作为供奉其章氏祖宗的功德院,寺院香火历宋、元,一直到明、清,绵延不断。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时年25岁的章得象考取进士。这一年天下贡士以千数,录取进士才38人。年轻的章得象脱颖而出,从此进入仕途。被授以大理评事知邵武军归化县,却遇家中丧亲,尚未就任便回乡守孝。守孝期满,改任大理丞知江西信州玉山县。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准备封禅泰山。由大臣举荐,章得象被调任山东兖州任签书兖州观察判官。次年,宋真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事毕,章得象以“办治劳剧”,升迁为太常博士通判明州(今浙江宁波),此后又以屯田员外郎和都官员外郎的官衔出任台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海市)、南雄州(治所在今广东南雄市)、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等地知州。章得象任地方官时间前后将近二十年。后来,皇帝命令大臣推荐“学优行茂”的人才,丞相吕夷简和谏议大夫张师德便联名向皇帝推荐章得象。经过翰林学士院考试,以职方员外郎的官阶任“直史馆”之职,从此成为京官。此后历任三司使下辖的度支部判官、祠部郎中、刑部曹官等职务。
章得象长期在地方州县任职,进京之初,京城官员对他不甚了解,任京官后,与京城官员往来渐多,在交往中逐渐树立了声誉,特别得到其表兄、宋初著名文人杨亿(祖母章氏为章仁嵩之女,与章得象祖父士廉是同胞姐弟)的欣赏,认为他是个栋梁之材,在京城积极向公卿大臣推荐。
此后,章得象以兵部郎中的官阶到宰相办公的中书省担任知制诰之职,参与政府重要文书的起草。第二年进入翰林学士院任学士,成为皇帝秘书班子的成员。章得象在翰林学士院任职长达十二年,史籍记载称“公于诰命得轻重体要,进无盈褒,退无溢尤;至它诏令皆便时制宜,使听命施行者遍晓。”他起草的诏令多达数百千篇。由于章得象在翰林任职勤勉,以至在亲长去世时,皇帝下诏“夺服”,即不准辞官请假回乡治丧。章得象的官职也逐步升迁,由谏议大夫升为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院承旨兼侍讲学士。章得象在翰林学士院任职期间,逢宋真宗逝世,宋仁宗年幼继位,由刘太后临朝听政。太后常派宦官到翰林学士院传达旨意,章得象不肯巴结逢迎,“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所以宋仁宗后来任命章得象担任宰相职务时,对他说“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宋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病逝,宋仁宗方始亲政。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章得象升任同知枢密院,随后又改任户部侍郎,宝元元年(1038年)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与王随、陈尧佐、张士逊同任宰相。章得象担任宰相之职一直到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前后长达八年。庆历五年四月,经章得象多次请求,皇帝免去其宰相职务,以检校太傅、同平章事、镇安军节度出知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庆历七年(1047年)进封郇国公。庆历八年(1048年),以年老致仕(退休),加官司空,同年六月病逝,享年71岁。按当时惯例,退休大臣去世,皇帝车驾都不亲临其家吊唁,但章得象是两朝老臣,宋仁宗特别破例,并赐银三千两治理丧事。谥号“文宪”,数年后改谥“文简”。
章得象自宋咸平五年(1002年)及第授官,到宋庆历八年(1048年)退休,身处官场46年之久,一生谨言慎行,恪尽职守,从未遭受贬谪,故史籍称其“仕十六官,未始有毫发谴咎”,在当时的北宋官场堪称难得。但是,章得象在担任宰相八年期间,发生了激烈的“庆历党争”,即北宋统治集团高层中,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为代表,向宋仁宗提出改革政事的若干意见,而宰相吕夷简等则持反对态度,章得象也是站在保守派一边,范、富、韩、欧阳等人先后遭到贬逐。《宋史》记载,当时有人批评章得象在这次论争中“无所建明”、“居位自若”。
章得象虽然政治立场保守,但时人对他的人品官品还是颇为肯定的,评价他“不直私,不援党,家无言利之老,室无缴福之祈。”特别是在中书省任宰相职务长达8年,可谓“位极人臣”,但他却是“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章得象有五子释之、约之、介之、延之、修之,“皆以学自立”,取得官职。
在著述方面,据《浦城县志》记载,章得象曾奉命监修《三朝会要》150卷,《仁宗宝元天文祥异》10卷。另有《章文简公诗集》20卷,可惜已经失传。
福建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晚的地区。在唐代以前,福建士人在大一统中央政权任高官者寥寥。自宋代始,福建的经济、文化迅速升为全国先进发达之地,而跻身宰相高位者,章得象可谓是福建第一人。福建史志记载,古传福州闽江南台沙合,当出宰相,而到宋代,此处江段果然沙积为洲,随后即有章得象拜相。这种传说自然是人们借此表达一种自豪之情。(风水www.azg168.cn)
公正无私宽宏刚方的宰相 章得象
章得象,北宋名相。以深厚有容,为官清正、谨言慎行立世。
章得象(978 1048年),字希言。 《宋史》载其“世居泉州”,后家浦城。咸平
五年(1002年)进士,后登博学宏词科。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在
翰林院二十年,历知台州、雄州、洪州,出使过契丹。景祜三年(1036年)同知枢密院事,三年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章得象醇深而庄重,宽厚而刚方,清忠无所附,智谋深博,声誉骏隆。他在枢府三年、相位八年,不任用私人,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时人称赞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
曾祖章仁嵩,为章仔钧第四子,闽国灭亡后,在南唐任驾部郎中;祖父章士廉,于宋初曾官大理评事,历知邵武、归化、汀州、宁化等县;父章世涣(一作奂)仅参加过一次礼部会试,落榜后终身不求仕进。其高祖章仔钧事闽王王审知,为建州刺史,遂从泉州移家浦城。
据《宋史》载,章得象自幼天资聪颖,与堂兄章得一在乡里颇受好评。得象未生时,其母张氏梦见神人曾授以玉象,得象出生后,其父又梦见庭院中官员所用的笏板堆积如山。
又史载章得象“长而好学”、“为人庄重”,而且身材魁伟,声音洪亮,相貌堂堂。
章得象家住浦城县县城西郊,距其家数里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寺——南峰寺。此寺坐落于一处山凹之中,三面丘岗环抱,竹树葱茏,南面正对西岩山主峰,故名南峰寺。年轻时的章得象就在寺中刻苦攻读,后来章得象官至宰相,经皇帝批准,特将此寺作为供奉其章氏祖宗的功德院,寺院香火历宋、元,一直到明、清,绵延不断。
章得象当宰相前,省城福州民间传闻,“南台江合出宰相”。到章得象为相时,据说闽江果然水浅沙涌,不用舟楫可过江。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时年25岁的章得象考取进士。被授以大理评事,知邵武军归化县。因家中丧亲,尚未就任便回乡守孝。守孝期满,改任大理丞,知江西信州玉山县。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至大中祥符改元(1008年)宋真宗在近臣丁谓倡议下准备封禅泰山。由大臣举荐,章得象被调任山东兖州任签书兖州观察判官。次年,宋其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事毕,章得象以“办治劳剧”,升迁为太常博士通判明州(今浙江宁波)。此后,又以屯田员外郎和都员外郎出任台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海市)、南雄州(治所在今广东南雄市)、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等地知州。
后来,皇帝命令大臣推荐“学优行茂”的人才,丞相吕夷简和谏议大夫张师德便联名向皇帝推荐章得象。经过翰林学士院考试,以职方员外郎的官阶任“直史馆”之职。此后,历任三司使下辖的度支部判官、祠部郎中、刑部曹官等职务。
入京后,章得象得到其表兄、宋初著名文人杨亿(祖母章氏为章仁嵩之女,与章得象祖父士廉是同胞姐弟)的欣赏,认为他是个栋梁之材,在京城积极向公卿大臣推荐。
此后,章得象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参与政府重要文书的起草。第二年进入翰林学士院任学士。章得象在翰林学士院任职长达十二年,起草的诏令多达数百千篇。由于章得象在翰林任职勤勉,以至在亲长去世时,皇帝下诏“夺服”,即不准辞官请假回乡治丧。章得象的官职也逐步升迁,由谏议大夫升为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院承旨兼侍讲学士。章得象在翰林学士院任职期间,逢宋真宗逝世,宋仁宗年幼继位,由刘太后临朝听政。太后常派宦官到翰林学士院传达旨意,章得象不肯巴结逢迎,“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所以宋仁宗后来任命章得象担任宰相职务时,对他说“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迁翰林学士承旨。
仁宗景祜三年(1036年),章得象升同知枢密院事,继迁户部侍郎。
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章得象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庆历二年(1042年,章得象兼枢密使。
庆历三年三月,章得象除工部肖书,拜昭文馆大学士。
1043年,章得象并监修国史。
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封郇国公、充镇安节度使,判陈州。
庆历八年(1048年),章得象卒,仁宗亲祭,并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后改谥文简。
章得象自宋咸平五年(1002年)及第授官,到宋庆历八年( 1048年)退休,身处官场46年之久,一生谨言慎行,恪尽职守,从未遭受贬谪,故史籍称其“仕十六官,未始有毫发谴咎”,在当时的北宋官场堪称难得。但是,章得象在担任宰相八年期间,发生了激烈的“庆历党争”,即北宋统治集团高层中,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为代表,向宋仁宗提出改革政事的若干意见,而宰相吕夷简等则持反对态度,章得象也是站在保守派一边,范、富、韩、欧阳等人先后遭到贬逐。 《宋史》记载,当时有人批评章得象在这次论争中“无所建明”、“居位自若”。
章得象自入仕途,历任州、县地方官近20年。杨亿“称其有公辅器”。同僚请问究竟,杨亿说: “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章得象任京官,与公卿大臣交往,众皆交口称誉他是“长者”。后以兵部郎中试中书,进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
章得象虽然政治立场保守,但时人对他的人品官品还是颇为肯定的,评价他“不直私,不援党,家无言利之老,室无缴福之祈。”特别是在中书省任宰相职务长达8年,可谓“位极人臣”,但他却是“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章得象有五子释之、约之、介之、延之、
修之,“皆以学自立”,取得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