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爚是。南宋恭帝时期的著名宰相之一。为人清修刚劲。被宋度宗尊为“师臣”的贾似道回天台葬母过新昌,独爚不见。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遂被贬徙外地,四处遭人唾弃,终于被郑虎臣杀于漳州木绵庵。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王爚吗?
王爚简介——南宋著名宰相之一
王爚人物简介
王爚[yuè](1199—1275年),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新昌长潭人。南宋恭帝时期的著名宰相之一。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常熟、泰州、滁州、瑞州等地方官;宝佑,兼国史编修。
景定二年(1261年)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咸淳元年(1265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为左丞相。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被宋度宗尊为“师臣”的贾似道回天台葬母过新昌,独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论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入见太后说:“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遂被贬徙外地,四处遭人唾弃,终于被郑虎臣杀于漳州木绵庵。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下,不顾年老,奏请朝廷授以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共图兴复。不久任平章军国重事,即命张世杰等四路兵马同时并进,以抵御元兵南下,其军事部署未被采纳。不久,张世杰兵败,王爚以“不得其职”,请求免职,乃罢其平章。后归乡不逾年而卒,墓葬上虞葛仙乡。
南宋丞相王爚墓葬稽疑
南宋丞相王爚(1199—1275),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新昌长潭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历任常熟、泰州、滁州、瑞州等地方官。宝佑兼国史编修。景定二年(1261)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咸淳元年(1265)度宗时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为左丞相。为人清修刚劲。被度宗尊为“师臣”的贾似道回天台葬母(咸淳十年1274)过新昌,独爚不见。《宋史》中关于南宋丞相王爚晚年的行踪并无过多记载,惟“而卒与宜中不协而去云”,其卒后墓葬地也众说纷纭,疑云重重。考相关历史文献,目前发现有记载的王爚墓多达三处,现经梳理,逐一加以阐释。
一、“墓葬上虞崧厦说”---证实崧厦寺前始祖王爚另有其人:
清末连光枢编撰的《崧厦志》引王氏谱有载:“丞相信国公祀府乡贤王爚墓在寺前庵池沥,有华表”①。
2007年有报道称在上虞崧厦寺前村发现王爚墓碑,据实地考察,在崧厦寺前村发现的墓碑型制简陋,刻写随意,极其普通,躺在一户农家厨房的下水道旁,和乡里村夫的墓碑几无二致,只是上面的文字引人关注:“宋平章兼枢密院文朗王公之墓”,碑末具名“ 十二世孙□□立”。据当地知情老者讲,此墓碑是破四旧时从庵池沥一个名叫“柏树坟头”的墓前抬来。
寺前有显姓王氏,《松夏志》载:“王氏爚累官丞相平章重事,详宋史,向与贾似道异趣,为所挤,安置临海,爱宁远乡紫微里山水之胜,遂自新昌徙居戒德寺前②”,称王爚曾经来到上虞崧厦,发现这里夏盖湖风光宜人,就带着家人居住了下来,后有子孙在此繁衍,逐步形成村落。因村后有“戒德寺”,故村名“寺前村”。崧厦寺前王氏后人认爚为始迁祖,崧厦志还提到王爚生二子,长子华甫、次子明。
《松夏志》所称王爚墓在庵池沥的记载系出自连光枢所阅王氏谱,而寺前王氏谱至今没有发现,我们也无从参阅。关于寺前王爚之墓,连光枢当时也未予肯定,遂于其后补注有“光绪志据新昌志观文殿学士王爚墓在葛仙乡”之条目。考万历《绍兴府志》、《新昌县志》和新昌《琅玡图山王氏宗谱》等,可知王华甫应为王爚之弟,王爚长子为王槻,幼子为王矩,故《松夏志》记载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令人费解。
近日查阅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编撰《王氏通谱》,发现对崧厦寺前王氏的先世资料有详实的记载: “王樟,字世美,不仕,由诸暨银冶迁居上虞严家岙”、“爚,樟五子,字文朗,行六十九。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甲申闰八月初五日生,由上舍出身,除籍田令,历右司员外郎,提举浙西常平茶盐事。忤贾似道落职,安置临海,宋亡不仕,遂隐居宁远乡紫微里,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三,葬戒德寺前东河,为寺前王氏始祖。配进士陈宣子女,子一彦礽,女二,长适进士杨潭,次适……③”。其字“文朗”,恰与先前崧厦寺前发现的墓碑上的“文朗王公”一致,与新昌王爚的字、生卒年、家世等均不同。从谱谍结合实物,由此可断定,这位与丞相王爚同名的“文朗公”才是《崧厦志》所载寺前墓的真正主人。
有意思的是,崧厦王爚(文朗)的儿子彦礽还是新昌王爚的政敌、奸相留梦炎的女婿,“彦礽,爚子,字承祥,行轮六,宋淳佑七年丁未十月二十五生,为国子生,宋亡不仕,元至大二年己酉三月初一卒,年六十三,葬鹊子村。配留氏宰相梦炎女,子二继唐、继嵩。继唐配曹氏生子祖珉,字华甫④;继配朱氏,有子二,明、祖华。更为巧合的是这个寺前王爚(文朗)的后人中也有叫王华甫的,但其经历与新昌王爚之弟王华甫(字君实)却有着天壤之别,新昌王华甫一个是史籍昭著的循吏,而寺前的王华甫“纳粟为提领官,尝以私撼困人,总管王克敬闻其豪纵不法,抄没其家、安置河南⑤”。观通谱所载,佐之正史,据实客观可信。正因为两个王爚同名同姓且同处一个时代,又都有遭贾似道排挤的经历,故崧厦王氏谱记载可能出现混淆,误将南宋丞相新昌人王爚当成寺前始祖。究竟是崧厦王氏谱记载混淆冒了宗,还是连光枢编修崧夏志时没有详考史料核实而致张冠李戴,已不得而知。但至少现在已经考知:1、崧厦寺前王氏始祖是文朗公之王爚,而非丞相王爚;2、崧厦寺前王氏为三槐王氏55世王祉后裔(崧厦寺前王氏世系图:祉—献—轸—景华—邻恕—锡—琬—信之—友谅—淳—樟—爚);丞相新昌王爚则属琅玡王氏。
二、“墓葬镇江说”:
新昌王爚嘉定十三年登进士第,知常熟县;绍定四年,江淮制置司辟通判泰州;五年,差知滁州;端平元年,知瑞州。考光绪《丹徒县志》·(名贤)时发现,其引用晚清镇江人周伯义撰写的《焦东志》有以下记载:“(乙亥德佑)三月,(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院使,都督诸路军马。六月,加平章军国事。一月两赴经筵,五日一朝。七月,因陈宜中不相协,诏罢平章,以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充醴泉观使,避兵求医江上。是岁卒,葬稗沙围。至明万历末,沙坍逼棺,陈永年为迁葬山缺口。有碑。⑥”称王爚卒葬稗沙围,后到明代万历末年,因沙洲坍塌棺木外露,陈永年将其迁葬于山缺口,有墓碑。另外,明代丹徒开沙人李尉撰《开沙志》·(坟墓)有载:“宋丞相仲潜王公爚墓,在长安围,万历丁未(1607年),冰板棺坍出首,有沉香牌,上刻宋大学士王爚之柩,邑人陈永年感梦,蠲赀(出资)迁石公山(今镇江象山)时思院,僧功满董其役(监督劳作)。⑦”
从明代《开沙志》和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来看,资料较详,有“长安围”原葬地、棺木及明代迁葬地“石公山”、墓碑等情况,《宋史》载“德佑元年六月朔,日食既,太后削‘圣福’以应天变。丞相王爚老病......” ,可见王爚当时确实已年老多病。“墓葬镇江说”有相关人证物证,似乎较为可信。但是此墓是否为王爚真身墓呢?1、如果发现的真是丞相王爚之柩,为何仅刻“大学士”三字,而无一官半职之头衔?2、当时元兵大举南下, 德佑元年三月占领镇江;七月,宋张世杰与孙虎臣部陈舟师与元军战于焦山,宋军大败。镇江一带已遭兵祸,王爚去镇江避病求医并死于那里的的可能性有多大?3、试想如果王爚真的避兵求医江上,以他的身份地位及身体状况,结合当时的动乱环境,必不会只身前往,身边肯定会有亲属或者待从陪同。假如卒后真的不能回归故里而就地安葬的话,也一定要有人操持葬事,为何新昌王氏谱等史料均只字未提墓葬镇江之事?4、明代《开沙志》初为手钞本,在其<选举篇>中将王爚列为进士而不注籍贯;其<贤达篇>前言称:“吾乡先达多有不负明廷、不负所学者,自宋及今间得数十人,仰其风采犹凛凛有生气,特为表之。”,又将王爚列入贤达。《江苏省通志稿》(第二十八卷·仕绩一九·镇江府一)称王爚为丹徒人。皆误。5、考《镇江志》、《镇江府志》、《江南通志》、《镇江市志》等均未载王爚墓在镇江。故此说可疑。
三、“上虞葛仙乡说”,见于县志、家谱:
据新昌王氏谱、万历《新昌县志》、光绪《上虞县志》、《越中杂识》等记载:王爚死后墓葬上虞葛仙乡。
南宋德佑元年(1275),元兵南下,江浙形势危急,王爚授浙西、江东宣抚招讨大使,进少保左丞相兼枢密使,加都督诸路兵马。三月,进平章军国重事。七月,张世杰兵败,爚自求免,遂罢平章,特授观文殿大学士。王爚一心报国,可惜朝廷腐败,奸臣当道而赏罚不明,致江河日下,王与贾似道、陈宜中不和,王爚之谏言得不到采纳,处处受奸臣节制,虽有重振朝纲之愿,却难以实现抱负,无奈退离。德佑元年(1275年)九月,贾似道兵败遭贬被诛,此后,王爚也因老病而卒,寿七十七;新昌王氏谱载:钦差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致祭,有“谕祭平章公文”记之,卜葬上虞小江葛仙乡(今上浦一带)。家谱等资料均记载王爚墓在上虞葛仙乡,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地点和原因。
至此,有资可查的关于王爚墓葬的三种说法已经全部呈现:一在上虞崧厦;二在江苏镇江;三在上虞葛仙乡。其中崧厦之王爚另有其人,非南宋丞相新昌王爚,墓应是王氏后人为另一王爚(字文朗)所立;镇江之墓,有人证物证,从时间上可推考到明代;而新昌王氏家谱、县志等资料一致记载丞相王爚葬上虞小江葛仙乡。那么后两种说法究竟又是那个更为可靠呢?
王爚与俞浙、黄度均是南宋名儒,同为新昌人。俞浙,字季渊,素出王爚之门,以开庆进士,历官御史。与王爚一样初为贾似道所排,其后王爚引而入台,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在《图山王氏宗谱》内有俞浙撰写于德佑元年十二月的“王公爚行状”一篇,字数近两万字,记载王爚生平事迹甚详,是研究南宋灭亡前数年政治、社会情形的重要史料。“王公爚行状”言:“......(爚),八月归里第,疾益甚,十一月二十日薨于正寝,公以庆元已未十月一日生,享年七十有七。遗命殓用深衣,金宝锦绣一物不入棺,将薨之夕,有仆市药归自城都,公仿佛闻之,力疾问都城两日安危如何?且命子弟持邸报来读,呜呼,忠国一念至死不忘。天乎,独奈何哉!......十二月十日葬上虞县小江山。”可见王爚八月已归新昌故里(九月曾作“闲远楼记”),有仆人给他到城都买药,且有子弟亲属陪伴身边,不存在避兵求医之说,此可证本文提及的第二种“墓葬镇江说”并不可信。《图山王氏宗谱》内还有一篇“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信国公平章军国重事修斋公墓记”,言爚葬上虞小江葛仙乡;另有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叶梦鼎致祭“西涧叶公祭平章修斋文”一文,均可证王爚墓葬上虞葛仙乡。
上虞葛仙乡领十二都十保:冯浦、石井、凌湖、新窑、甲仗、虹漾、玩石、昆仑、上浦……等。传大舜出生虹漾村握登山,此地又是青瓷烧造的源头,东晋名相谢安隐居的东山也在葛仙乡范围,实为风水宝地。在王爚从兄王祖洽所作的《闲远楼咏赓诗序》中言王爚有清远幽闲之志,仰慕谢安之风溢于言表。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跟王爚祖先王羲之是好友,经常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隐居上虞东山,不愿做官。由于东晋皇权衰落,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谢安40岁才出山,他均衡士族势力,化解集团矛盾,注意选拔英才,进行制度改革,抵御前秦进攻。是谢安在东晋内部权臣当道、外部强敌虎视的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化解了东晋改朝换代和亡国的危机。与谢安一样,王爚也有着“东山再起”式的经历,他刚直不阿,忠于国家,不顾年老,抵抗元军以图兴复,力救南宋朝廷于战火。两位不同年代的丞相,经历却是何等的相似。王爚曾退避于上虞,在其晚年自撰“闲远楼记”中有这样的叙述:“......呜呼!杳无能继其事于后者?以谫才与从兄祖洽,滥登嘉定庚辰刘渭榜进士第,仕大宋,位叨首相,燮理弗堪殚心,匡国辅政,曷尝斯须替哉!然其在王所者,皆非薛居州,其如致泽之功,何屡疏犯颜,忤旨当毙,遂退处于娥江。⑧......”此处的娥江为剡溪下游在上虞境内的特定称谓。王爚墓择葛仙乡,与东山指顾相望,当与谢安有关,此为主因。在《图山王氏宗谱》里有一诗可证:“(小江葛仙乡万十五平章祖葬域):天高地厚无奇样,惟有公坟便不同。江水滢滢声益远,东山望望色加崇。云烝雨骤藏佳气,花发草生现异容。寄语董生休势僭,良臣岁祀受恩荣。”
另光绪《上虞县志》卷二十五中有关于南宋龙图阁大学士新昌人黄度墓的记载:“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尚书黄度墓在葛仙乡凤凰山”。黄度(1138-1213),字文叔,号遂初,自幼好学,才思颖敏。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嘉兴知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等,为官敢于直谏。嘉定六年(1213)十月卒,赠龙图阁学士,谥宣献。 王氏谱系表明,黄度与王氏家族联姻关系紧密,王爚祖上王徽之次子王逵娶黄度侄女,王逵孙王梦麟有女适黄度,王爚生长子王槻又娶黄度之孙女为妻,可见王爚与黄度的儿子是亲家关系,而黄度卒后葬于上虞葛仙乡凤凰山;另外,王爚之父王梦德卒后葬于上虞横溪宝泉乡长大山。这是王爚墓择葛仙乡的另一个原因。然葛仙之墓至今尚未发现。
在王爚具体卒日上,家谱记载不一,有德佑元年十月或十一月等多种写法,与《宋史》记载的“(德佑元年)十二月丁酉朔,戊申,王爚薨”又有出入,原因不详,究竟何时为准,暂无法确考。
关于南宋丞相王爚卒后的谥号,《宋史》并无记载,不知何因?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征募义士,筹集粮饷,起兵勤王;九月贾似道被诛;十月,元军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兵临城下,南宋朝廷乱作一团,分崩离析。就在此后,年迈的王爚在风雨飘摇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至死不忘国忧。谱载朝廷遣文天祥致祭,却为何祭文中同样缺少古人最看重的谥号?考俞浙撰写的“王公爚行状”,内有一段话:“......遗表上闻,三宫惊悼,辍视朝两日,赠恤故典,陈左相以不相乐尼不行,冬十二月十日葬上虞县小江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准备赐封谥号,因遭到王爚政敌、奸相陈宜中的阻碍而没有施行,之后宋亡,故王爚卒后连本应朝廷赐予的谥号都没有得到。
南宋丞相王爚卒后究竟墓葬何处,只有寄希望于考古发现加以佐证,也许,它留给后人的将是一个永久的历史之谜。南宋王朝已经过去了七百多年,然王爚刚直品正、忠心报国之良相风范,足以名垂青史,万世流芳。特录上述史料以飨同好,权作抛砖引玉,给有兴趣探究者以参考。(风水www.azg168.cn)
历史如何评价南宋著名宰相王爚
历史如何评价王爚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被宋度宗尊为“师臣”的贾似道回天台葬母过新昌,独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论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入见太后说:“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遂被贬徙外地,四处遭人唾弃,终于被郑虎臣杀于漳州木绵庵。
王爚是怎么死的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下,不顾年老,奏请朝廷授以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共图兴复。不久任平章军国重事,即命张世杰等四路兵马同时并进,以抵御元兵南下,其军事部署未被采纳。不久,张世杰兵败,王爚以“不得其职”,请求免职,乃罢其平章。后归乡不逾年而卒,墓葬上虞葛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