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始皇的功过,也是同样看人如何去评价,而对于秦始皇,也是一个重用人才的君主,而对于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也是少不了对人才的使用和对各族人民所共同的一个愿望,那么怎么评价秦始皇功与过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评价秦始皇功与过
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功与过如何评价
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功绩
他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过失
他刚愎自用,拒谏饰非。他修建豪华的宫殿(阿房宫等)、陵墓(秦始皇陵)和万里长城,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他以刑杀为威(如:“焚书坑儒”),极其残暴。因此他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其实不管是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其实不管是秦始皇的过还是功,毕竟能够在历史上被争议的人是对历史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他做出的那些对于国家的贡献,更是无法一笔就抹掉的。
怎么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帝有适应历史要求的一面,因此他建立了许多功勋;也有违背历史前进的一面,便造成了历史的倒退。不过,从总的来说,秦始皇的成绩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应该加以充分肯定的古代伟大的政治家。
一
不同阶级评价历史任务有不同的标准,秦始皇是秦朝开国皇帝,对秦始皇一生的功过评说不一,有的认为“好大喜功”、“暴虐无道”,也有的人认为“今陛下兴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以唯物主义观为指导,树立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首先,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亦严重阻碍着新兴的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造就这一局面的根源正如秦始皇所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消灭封建割据政权,实行统一,就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实现统一的任务就在秦始皇的身上。
其次,秦始皇代表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由公元前230 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 年灭齐,秦王政经过十年的吞并战争终于荡平了六国,统一了天下。长期战争虽然使百姓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毕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秦王政消灭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二
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曾为历史的进步立过功劳,但是也曾经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
第一,广筑宫室。《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他在咸阳仿建六国宫殿,又“关中计官三百,关外四百余”,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写了它的宏丽。宋代邵博曾看过其旧址。他觉得看了阿房宫,则汉的“未汉、建章又不足道”。
第二,求仙药,信巫士。秦始皇是贪权的。他一面要二世三世地传位,但又舍不得丢位,想长生不死。他多次派人去东海求不死之药,以致上当。只要能使自己常生,哪怕二世三世不能继位,也在所不惜。
第三,焚书坑儒。这是被历代集中谴责的一个劣迹。其手段也确实太毒辣,造成一代文人的厄运。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李斯是个“阿意顺昌,为利禄计”(《东园丛说》卷下)的没气节的人。
他看定了始皇帝独断的性格,投其所好。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是专断和多疑性格的必然结果。
第四,用人失当。这是他事业上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章太炎先生在《秦政论》中认为“秦皇微点,独在起阿房,反以童男女三千人资福诸巫食言,尽坑术士,以说百姓,其他无过”。这漏掉了一个重要环节,王夫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秦始皇之宜短祚之手,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论国予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其实,这不光是好谀,主要是多疑而托病,尉缭走了,蒙恬长期在北边,太子扶苏被他赶走,赵高这个丑类因犯罪当诛,而他却救了下来,并委以重任,留在身边。李斯是个不坚定分子,以保官保位为目的,对国家没有责任心。结果,沙丘之谋成功,胡亥袭位,秦的宗室及有功大臣一个一个被杀,终于导致了秦王朝大灭亡。
第五,修筑陵墓。秦始皇究竟还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他虽然千方百计地寻找长生不老药,但还是承认自己最后是要死去的。他不但“养生泰奢”,而且“奉终泰厚”。《议书·谷永传》、《史记》记他初继位即修建陵墓,七十万人修了四十年。
三
尽管秦始皇想“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是,“秦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史,狱史得亲本,……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王虽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政权虽然灭亡了,但是秦始皇所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国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久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王。”
对秦始皇的一生的功过,评说不一。他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结束了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改革了国家的政治体制,统一了文字、法律、交通和度量衡。同时秦始皇也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焚书坑儒,大造阿房宫和骊山墓穴等。残酷的刑法,繁重的服役和赋税,给广大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能拜相拜将),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