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爱新觉罗·胤祥

2016-11-02 13:45:44 作者:azg168 风水网

  爱新觉罗·胤祥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黄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胤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爱新觉罗·胤祥吗?

爱新觉罗·胤祥——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

爱新觉罗·胤祥——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

  爱新觉罗·胤祥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日,自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3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胤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不仅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还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祀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不足20岁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因何缘故受到牵连,失宠于康熙,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没有受封。

  怡亲王时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雍正在自己的诗文集里提过胤祥幼时由他亲自教授算术。“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形相依”。当康熙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往还的诗收在诗文集中,因而胤祥才有少数诗作留下来。

  任繁任艰,干才卓著

  在康熙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胤禛便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又将他从闲散皇子破格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在十几年遭受冷落之后,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自然竭全力报效,以偿知遇之恩。

  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绝非常人能及,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康熙晚年,经济、军事、浮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手,并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像胤祥能同时治理那么多棘手的国家大事,却均井井有条的,在历代能臣中实属罕见。初年到三年,胤祥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康熙、孝恭丧事,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户部,参与西北军事的运筹,办理外国传教士事务,三年底,会考府解散、总理大臣卸任,除了继续以前的各项兼职外,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管圆明园八旗禁军,胤禛藩邸,陵寝事务,加秘密进行的军需运输活动和对进军漠北的军事谋划,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诸多差务,可谓职任繁多,综理万机。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不多见的。

  (一)雍正元年,胤祥受命总理户部。该部所司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事务繁多,头绪复杂,康熙末年以来积存的许多弊端都亟待解决,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奋理事,不稍懈怠。首次清理过去遗留的旧案,由于数量颇大,胤祥打破以往常规.采取规定限期和奖励勤勉相结合的办法,将几千宗旧案都理出头绪。当时中央新设会考府,专门负责审核财政出纳,办理清查亏空、收缴积欠的事务。胤祥深知此事至关重要,遂尽职尽责,认真办理。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稽核、驳回不符合规定的奏销项目近百起,有效地防止了滥支舞弊的浪费现象。同时,又查出户部亏空银250万两,经奏请皇帝,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采取诸如直接查抄;把亏空官员的职位全部冻结,“如限内交完,伊等应升之缺听其升转”;以类似于分期付款的方法逐年减扣官员奖金等方式分别加以解决。对一些与造成财政亏空有直接关系的王公亲贵也毫不容情,连敦郡王胤誐、履郡王胤裪等人都被勒令变卖家产清还亏欠。有人因此责怪胤祥过于苛刻无情,然而也正是凭着这种不徇情姑息的认真态度,他才较好地贯彻了雍正皇帝旨意,使亏补欠还,整顿财政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胤祥在蠲免诸省不合理赋税、整顿两淮盐务等许多方面也都有不凡的建树,为了制止各地官员在税收赋敛中任意加派,中饱私囊,胤祥疏请取消加色、加平等积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也限制了官吏贪污受贿之风。成为雍正初年治理经济方针最得力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为财政状况的好转和国库日渐充盈做出了重要贡献。胤祥善于理财,总理户部短短几年,减了不少省份的浮税,国库却翻了倍,不但解决了康熙留下国库空乏的危机,并且为雍正筹措调度西北用兵的庞大军费。很多人只知道康、干盛世,其实康熙晚年政务和国库都成了烂摊子。雍正接位时,国库只存银八百万两,到雍正八年却高达六千两百多万两。胤祥死后雍正九年打了西北大仗,最后留给乾隆的还有三千四百多万两库银。

  (二)治河患、兴水利,是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的国家大计之一。雍正三年冬,胤祥受命总理水利营田事务,他不避风寒,经过一冬春的实地勘查,从疏通河道,筑堤置闸,开引河,开挖入海直河,到区域田土疆界,开挖沟渠,他都详细规划,制成水利图进呈。经奏准,设立了营田水利府,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管辖。胤祥亲临指导,修河造田,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还聘请南方农民教种水稻。一年初见成效,数年之后,使京畿灾荒洼涝地区,变成了千里良田。水灾相对减少。雍正五年(1727),直隶水稻丰收,北方民间不习惯吃稻米,胤祥奏请政府拨款按价收买,以鼓励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胤祥还注意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当他得知“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浅塞。”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他又奏请修复江南水利,虽未能亲自前往,他依据属下水利人员提供的资料,指导规划,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雍正赠胤祥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经理度支需赞画,畴咨水土奏丰穣。”写的确实是实情。雍正朝前期,胤祥以主要精力整顿财政和发展生产,成效显著。为雍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选武官是兵部武选司的职责,是兵部最重要的权力,然而事实上,雍正七年以前全国中低级官吏(三品以下)的铨选权不在兵部,而在怡亲王。

  雍正朝时期,怡亲王主管的内务府全面包揽了武器的制作事项,不要说兵工两部,连内阁对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实况,也无从测知。产品包罗万象,从打钉到铸造大炮一应俱全,五年正月初一日,怡亲王命造“威远将军”铁炮十尊,先话样,“我府内有威远将军炮一位,尔要来将尺寸作法记明,照样造十位。再查废炮内,有此样炮无有?富宁安说过有子母炮架样子,尔向他问明,何样作法?与造办处所做炮架样式同否?尔做一炮架样并炮样,俟我回来时看。遵此。”然后不厌其烦地指示:“此样甚好,着照样做。其圈与挺子比此样要纯厚,楞子亦要浑实些。”最后还要拉去卢沟桥试炮。又同年正月二十二日,西安进竹营炮,怡亲王着照样,但须减轻,郎中海望启奏:“此炮皮薄,若再轻些,惟恐不能保重。今欲将炮膛做径一寸八分。”怡亲王即虚心接纳建议。雍正六年正月三十日怡亲王谕:“着将子母炮续造一百位。”铁炮需配炮车,七年闰七月初三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造车处已造成炮车三千四百辆,……尔再造六百辆。”又如七年闰七月,怡亲王着做腰刀一万把,赏出征军人用。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命制作鸟枪一千枝,腰刀二千把,大小刀二千把。等等

  此外在天津建立海军一事,雍正也交与怡亲王负责。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六日,和硕怡亲王胤祥等议覆:“查天津之海,东接盛京、朝鲜边界,南通福建、浙江等省,实海路之要口,京师之重镇。陆路虽设绿营汛兵,而海防更属紧要。(略)再,官兵驻扎地方,亦奉旨派出大臣,前往相度,毋庸再议外,将此所派兵丁,令八旗满洲、蒙古都统等,于各该旗余丁内挑选堪学习操练者,每满洲旗分各派两百名,设立三佐领。蒙古旗分,每旗挑选五十名,设立一佐领。照依左、右两翼,立左、右两营。至水师兵丁,火器最为紧要,应将此兵丁俱设为炝手。再,天津附近京城,其管辖官兵,应设副都统一员。此所设副都统,应于现任副都统内钦点一员。铸给信印,令其总管。(略)仰请皇上于汉侍卫绿营官内,拣选熟练水师者,多赏数员,分拨八旗教习。此所派出教习官员,俱令各食现任俸禄。俟教习三年后,特遣大臣查验。如果学习熟练,即将教习官员交部议叙,以应升之缺即用。(下略)”

  雍正为了对准噶尔用兵,于雍正七年(1929)六月,设立军需房(即军机处的前身),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参予了作战规划,他对路程得远近,山川得险易了如指掌。更重要得是他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数以千万计地军需,概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胤祥经常采取让晋商秘密购办军需的方式,和雍正及地方政府配合默契,从没出过差错。 “挽输数年,海内未尝知有用兵之事。”

  西北用兵一事,从雍正四年开始就在秘密筹划,看往来奏折,非常有趣。雍正四年想入兵西藏,当时怡亲王去办水利,没在北京,雍正也没商量,就在给岳钟琪的朱批里吐露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于是岳钟琪进呈了一份入兵计划,雍正还廷议讨论通过了,结果怡亲王一回京就给否了,雍正又赶紧给岳发旨纠正。

  怡亲王在北京,雍正突然想到一个用兵的办法,和众大臣商量,大家齐声称赞,只有怡王说说:“此言不足恃...”雍正说:“朕深以王言为是...”然后发文岳钟琪讨论,岳钟琪说根据当地情况,皇帝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多看法和怡亲王相同,于是雍正朱批:“朕偶有此意,廷臣皆以为然,唯怡亲王与卿论同,所以谕问,所议甚是。”

  雍正六年七月十三日,岳钟琪就军需问题上折雍正。

  朱批:交部议奏,本上有旨,所奏军需、造枪二折,暂留中。今日怡亲王家中有点私事,待王行走时,将事情交与王后,下回奏折来批。

  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岳钟琪上折。折子到北京时怡亲王已亡故。

  朱批:怡亲王仙逝,朕之痛惜苦衷实非墨之能谕,朕方寸既乱而兼乏枢机运筹之助……(于是召岳钟琪回京面谕,从此大军暂停进剿)

  (四)此外,胤祥负责例如欧洲传教士、朝鲜属国的外交事宜,葡萄牙大使来京,即住在怡王府交辉园。

  捷克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严嘉乐从北京寄给兹维克尔的信(1727年11月28日)中这样写道 “1726年10月16日皇帝的十三弟和硕亲王告知在京的欧洲人:为葡萄牙专使来华,皇帝命令从我们中派几个人出城恭迎专使进京,皇帝同时让我们带给专使御赐的食品……

  10月19日和21日这位十三王爷召德里格先生和我进王府,在深夜领我们进他的房间,表现了对我们特殊的恩崇。他谈起音乐,给我们提了很多问题,像是认真想向我们请教。但由于他国务十分繁忙,再加上这一地区的防治水灾问题,他这异常亲切的学习、谈心,也不得不早早结束了。”

  (五)说到明,胤祥审案,堪称善辨真伪。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次,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许多人,胤祥总是慎重从事,不轻下断语。他总结审狱的经验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如果一概刑讯逼供,刑杖之下,何求不得?但这又使冤案难以平反啊。雍正称赞他的话是“仁人之言”,命各省有司将此言科成木榜堂署,时时省览。

  比如宗扎布原为安王王府长史,康熙五十八年宗扎布驻兰州任副督统,安王托八阿哥让十四阿哥照顾宗扎布,继而时任大将军王的胤禵保举宗扎布为将军,对他格外宠信。后来宗扎布被他的笔帖士石成告发,列举他贪图安逸、玷污职守、违背事理、贻误公务、肆意妄为、扰害蒙古、损毁公事等种种罪行,其中还有说他酒后妄言一条。石成说“宗扎布曾对原员外郎巴特玛曰:而今之世,满洲、蒙古断难兴盛。凡为首辅大臣,皆为汉军,汉人必能兴盛。再,怡王尚为孩子,无知,却将国事交给伊等办理。如此,何以能兴旺,云云。”

  此案后交由怡亲王审理,虽然宗扎布被指控说了十三爷的坏话,但是仍然得到了申辩的权利,怡亲王奏报审讯宗扎布案折中提到“宗扎布供石成欲买喇嘛和硕齐之马匹、索取巴保之骡子车故,曾经斥责石成,因而石成挟仇捏报”,“查得,石成所讼宗扎布言十三王年幼无知,办事者皆为汉大臣,蒙古时运已尽,何以能的兴盛一事,宗扎布并不承认,且当日只有石成、巴特玛在场,并无其他听闻之干证。…… 石成、宗扎布、巴特玛三人,互相诋毁,各执原供,并不供吐实情。倘若刑讯伊等,必将忍刑者为是,不能忍着为非,以致无辜而罹于罪。”

  (六)胤祥还承办了大量繁杂事务。他处事周密,勤勉不怠,雍正对他极其信任,故委任他的实也多,如管领汉侍卫,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兵,养心殿监理制造,诸王子事务,雍正旧邸事务,选择雍正陵址等均交给胤祥经营。胤祥竭尽全力,事必躬亲,克尽臣弟之道。雍正夸他办过的实情:“无不精祥妥协,符合朕心。”研究雍正帝的著名学者杨启樵博士近年从内务府的《活计档》中发现了新的资料,揭开雍正皇帝的宫廷生活面貌。《活计档》是宫内大小工务每天每项的详细纪录,非常零碎但纪录完整,内中显示十三爷不仅负责包括烧彩漆、烧珐琅、交代宫廷画家作画,主持地图出版、镌刻雍正宝玺等等事情,连生活小节也为四哥效劳,例如雍正认为灯饰做得不好,眼镜要工匠修改等等,也是胤祥代为张罗的。

  胤祥和胤禛兄弟两不仅在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胤祥本人设计品味一流,珍玩器皿,无一不精,是第一等的设计师和收藏家。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胤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略)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 在目前的《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己卯本是过录得最早的一个本子,也是出自怡王府(这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清宫珐琅彩瓷是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目前所知海内外公私机构收藏的总数仅400余件。珐琅彩烧制起于康熙朝末年,盛于雍正朝,延续至乾隆中期以后遂成绝响。烧珐琅作坊全国仅在紫禁城内、怡亲王府和圆明园三处,且统归大内的造办处管辖,造办处正是由怡亲王负责。

  胤祥在康熙年间就得了叫鹤膝风的病,可能是风湿,也可能是骨结核。之后虽经过调养,但身体状况已经变差。雍正即位后,胤祥承揽了相当多的政务,他儿子弘晓说,自己于晨昏定省之时,常见父亲将“军国重务”带回家料理,“手不停批”,雍正也说怡亲王:“身怀疾恙仍案牍纷纭,批阅不倦,以至朕所不忍。”这使得他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胤祥负责替雍正勘探陵园,最初是在康熙陵园附近寻访,第一次选中的地方,居然发现穴中有沙子,虽然雍正一再淡化,只说是未足全美,其实这在风水上是个很大的问题。以胤祥谨慎的性格,应该会非常紧张,于是去远处再次替雍正选陵,这是清皇陵分为东西陵的来由。七年秋冬,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可还是亲自和高其倬一起翻山越岭,“往来审视”费尽辛苦,胤祥怕烦扰百姓.“常至昏夜始进一餐”。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加重了他的病势。办完堪选泰陵陵址这件事后,胤祥已经不能经常出雍正身边了。八年初,雍正经常派人至交晖园,就某事问怡亲王如何办理,可见在这一时期,胤祥仍然在参与政务。八年二月先农坛的亲耕礼胤祥没有参加(此前他每年都参加),这时候雍正让太医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就是让他边给胤祥治疗边向他请教政务。八年三月雍正连下两道圣旨,让别人代理营田和传教士事务。胤祥病后,雍正对他“医祷备至”,他为了宽慰雍正,“旬月间必力疾入见”。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胤祥病故,年仅四十四岁。雍正万分悲痛,在八年九月初六的上谕中曾说:“朕因忆吾弟怡贤亲王在日,八年以来诚心协赞,代朕处理之处不可悉数。从前与吾弟闲谈中,每常奏云,圣躬关系宗社至为重大,凡臣工可以办理者皆当竭诚宣力以代圣躬之劳,臣心实愿将己之年龄进献,以增圣寿。比时闻之,深为不悦,以此言为非。今日回思吾弟八年之中辅弼劻襄,夙夜匪懈,未必不因劳心殚力之故伤损精神以致享年不久。且即以人事论之,吾弟费八年之心血而朕得省八年之心血,此即默默中以弟之寿算增益于朕躬矣。”

  用人行政,多加辅佐

  胤祥身处高位,并没有被荣华富贵冲昏头脑,反而更加谨慎,甚至从不在家接待外臣。雍正最是反对臣子结交过深,却曾降旨给臣下,鼓励支持他们多和怡亲王交往。由此可窥一般。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山东巡抚黄炳以丁银不均,穷民“无力输将”为由,上折请求援照浙江一些州县“丁银俱随地办”之例,于山东仿行。七月,直隶巡抚李维钧也上折请求摊丁。对这种变更祖制的请求,雍正帝一开始是持否定态度的,黄炳折即遭到了他的严厉申斥。但到李维钧上折,他的态度有了变化,不再坚决反对,只是说“此事尚可少缓。”这种税赋之事,为户部职权之所在,雍正帝交给户部讨论,胤祥总理户部,表示“应如所请。于雍正二年为始,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承收。” 但此事关系重大,为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公信力,雍正帝又命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怡亲王未参与其间,皇帝此时在部院大臣中又无具有影响力的代言人,因此在议复的奏本中,九卿会议以矜恤“有地穷民”为借口,一定程度上驳斥了摊丁入地的奏议。招致皇帝大怒,严饬九卿会议“依违瞻顾”,下令“仍照户部议行”。此后李维钧上折对雍正诉苦,表示自己因此事为人所攻讦,雍正谕示李多和怡亲王接近,有事可以同其密商。“怡亲王甚待你好,若有为难不便奏之事,密使人同王商酌,他不肯指你落空的,密之,不可再令一人知之。”

  恪守臣道,不仅表礼数上,还在于敢于举荐贤能。胤祥待人接物,可谓秉持原则。他从为国举贤的大局出发,向雍正帝推荐优秀人才。尤其是雍正初年,胤祥向雍正推荐了大量年轻位卑的官员,这些人日后大多得到重用,像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等,一方面,这是雍正新君,急于政治洗牌,另一方面,这些后来官至督抚的各地方大员,确有其才,他们构成了雍正朝到乾隆初年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中坚力量,有效地贯彻了雍正朝时期各种政策的实施。康熙帝第十七子胤礼,曾被胤禛视为胤祀同党,命他看守陵寝,不予重用。胤祥觉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奏请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见,晋封胤礼为果郡王,后晋亲王。胤礼果然不负众望,成了雍正的又一得力干将,甚至在雍正死前被委以辅政大臣。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原只是户部郎中,皇帝对他并不了解,胤祥觉得此人“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极力保举,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胤禛器重的股肱重臣。

  雍正帝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从中作梗,阻挠他成功。胤祥向雍正帝奏言:“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之道,方能迅奏肤功。”雍正帝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平定。川陕总督在康熙十九年就定下专为八旗子弟设置的职位,岳钟琪是汉人,得此官职招来很多人妒忌,弹劾岳钟琪的人很多,《上谕档》(手抄本)中写道:“又如岳钟琪乃不世出之名臣,而蔡珽等蓄意排陷,指为年羹尧之党,屡在朕前奏其不可信。而王(指怡亲王)恳切陈奏,谓岳钟琪才识兼备,赤心为国,必无负恩忘义之事,愿以身家性命保之。”

  最为重要的,是他处世低调,韬光养晦。胤祥原本天分就高,作为皇太子-党-争牺牲品圈禁之后,更是冷静的将形形色色争权夺利的种种行径看得清楚。胤祥处处谦卑恭敬,绝不恃宠逞能,这不但让雍正放心,也使别人无从评议。但是雍正初年很多棘手的家国大事英明策略,如惩治贪污、减免浮税、摊丁入亩、改革盐政、清理狱案、治好京畿河患等等,都是他先背后默默献策,由雍正在朝堂上提出,朝臣商议之后又负责执行,从不邀功。这样一来,气度见识超凡,运筹帷幄英明的美名都给了雍正,自己担的却是严苛的非议,感动的雍正也站出来帮他,说他不过奉旨行事,要论严苛也轮不到他身上,云云。胤祥死后,雍正更是承认了世人认为的属于他的很多功绩,都应该是属于胤祥的,甚至承认了胤祥在很多方面,都是强出自己很多的。能得这样殊荣的,真乃天潢懿亲振古未有。

  谦恭谨慎,安分自处

  做为胤禛最信赖的兄弟,胤祥从皇兄那里获得诸多的恩遇和荣耀,雍正元年,胤禛传旨按康熙年间分封皇子为亲王之例,赐给钱粮23万两。胤祥百般谦退,经皇帝再三宣谕,只收下13万两。胤禛又援引玄烨对待其兄裕亲王福全成例,准许胤祥分封后可支用官物6年,胤祥仍是辞谢,结果皇帝将此交与诸王大臣商议后,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尽管胤祥对于皇兄的恩赐总是竭力推辞,他还是得到了许多相同地位的人不曾享有的殊荣。根据皇帝旨意,原来只归他兼管的佐领人丁全部划归怡亲王府属下,又于亲王定额之外增加一、二、三等护卫共17员,仪仗中也增加豹尾枪、长杆刀各二,以突出他的与众不同。雍正三年二月,又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允许他在儿子中任意指封一人,这在清代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胤祥坚辞不受,胤禛也不好十分勉强,遂命给他增加俸银10000两,以为奖励。就连死去20余年的胤祥生母章佳氏也沾了儿子的光。雍正元年六月,皇帝谕将其原有“敏妃”封号提高两级,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同年九月,又奉旨袝藏景陵。

  胤祥曾奉旨到泰宁为雍正勘陵.雍正帝欲将其中一块属于“中吉”风水之地赐给十三弟,但胤祥感到自己不应享受供帝后们修墓之地,遂怵切固辞,又到涞水县自选了一块地,请求赐为安葬之所,胤禛不得已只好依从他。胤祥病危时,就身后事一一嘱咐: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亲自画出坟院图,叮嘱王妃及诸子说:“不要违背我的话,超越以往的定制。”雍正也说“又如朕每年加赏亲王俸一万两,吾弟悉封贮未动,遗言嘱其福晋及诸子曰皇上所赏当铺及我之产业已足敷尔等之用,此历年所赏俸银可仍旧缴进,以备皇上赏赉之需。”不过后来这怡亲王陵寝,雍正办得还是大大逾制了。

  以上这些事例,既体现雍正皇帝对爱弟的格外优遇,也能看出胤祥其人颇为聪明,不居功,以谦抑为怀,不贪恋某些过分例外的恩赐,同时他克尽臣弟之道,鞠躬尽瘁,在雍正朝前期起了重要作用,故能始终得到雍正的信任,保持荣宠不衰,被称为“柱石贤弟”。 

  胤祥失宠: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为什么不夺嫡?

  胤祥少时既工于翰墨又精于骑射,挥毫书画曾令群臣“无不欢跃钦服”,手刃猛虎也令见者“无不佩服这天赐神勇”,故颇受康熙帝喜爱,常随侍左右 。然大起必有大落,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祥受到莫须有的牵连,自此失宠于帝,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无受封 。(至于胤祥失宠的原因,正史并无记载,但民间说法颇多,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描述是康熙因其派兵血屠江夏镇、设计杀害与太子有奸情的贵人郑春华,血腥暴戾,故圈禁,但实际上胤祥并未被圈禁,只是失宠 。综合胤祥少时表现以及其在雍正朝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政绩,康熙莫名其妙地不再宠信胤祥是为了保护和磨砺他这位最喜欢的儿子 。)

  在后来的康雍政权交替之际,初登皇位的雍正不断受到八爷党的质疑与侵扰,此时也正是胤祥的力佐才使新生政权转危为安 。(康熙诸皇子中,唯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在军界有一定影响,只不过当时隶属八爷党的胤禵正在西北用兵,而与雍正手足情深的胤祥则掌管着京郊丰台大营的兵权 。)

  雍正即位后,胤祥立刻被擢升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由闲散贝子进封为实权的 和硕怡 亲王 。胤祥处事周密、勤勉不怠,在其辅政的八年中,整饬吏治、充盈国库、兴修水利、用兵西北等可谓职任繁多、综理万机,同时他还倡导成立会考府这一现代审计机构的雏形 。雍正帝曾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 。”

  胤祥在康熙年间便深受鹤膝风(可能是现在的风湿病)的病痛折磨,加之在总理事务大臣任上事必躬亲,病情不断恶化,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任上 。雍正闻此悲痛欲绝,亲临其丧,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号“贤”之上,并诏令怡 亲王名仍书“胤祥”,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远远超出普通的君臣关系,始终以手足之情相待 。

  乾隆朝时,“怡 亲王”封号又被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其子弘晓(清有名的藏书家)袭封第二代“怡亲王” 。

  关于康熙十三子胤祥囚禁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紫禁城传来一声噩耗——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为后人留下千古佳话、受万人景仰的大清国康熙皇帝终究还是没有能够见到生命中的第七十个春天。康熙皇帝驾崩以后,北京城四门城门紧闭全城戒严,整个大清犹如面临大战一般,到处充斥着浓重的火药气味。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新君——雍正皇帝,看着跪在康熙灵前的不甘为臣、不愿意接受现实的众位兄弟,想着这些年来夺嫡的艰辛,泪水不禁流得更紧了。作为这场夺嫡之战唯一的胜出者,雍正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喜悦,此时的他就如同站在悬崖边上一样,唯恐稍不留心就坠入深谷,跌得粉身碎骨。

  第二天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命总理事务。这样历史上一个平步登云的“铁帽子王”诞生了。

  转眼间将近三百的时间过去了,雍正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当年的一道圣旨却为后人引来了一段怡亲王胤祥身世的探究。

  一、胤祥的出身:子因母贵?还是另有过人之处?

  爱新觉罗·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1686年11月16日)(一说生于十月三十一),卒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1730年6月18日),康熙帝第十三子。

  胤祥幼时很得父皇宠爱。这一点从他名字的得来就可以看出。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康熙皇帝正是抱着大清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臆想才给自己的十三子取名为“祥”、十四子取名为“祯”的。可见,在康熙的眼中,胤祥的出生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而是大清将兴的前兆。

  胤祥13岁时,第一次离开京城,随皇父康熙皇帝前往谒陵。此后,康熙经常带他四出巡幸。玄烨一生先后六次南巡,在诸皇子中,随行次数最多的,就是胤祥。玄烨第三、四、五、六次南巡,他都参与其间。他还随同玄烨巡幸过京畿、陕西西安、山西五台山,或往塞外避暑围猎。这说明,他在青少年时代,曾深得父皇的宠爱。

  现在回头来说一下胤祥的生母章佳氏。章佳氏出身一般,是满洲镶黄旗参领海宽的女儿。初入宫,册封妃。她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在四年零两个月内,连续生了三个孩子。这在玄烨中年以后的嫔妃中再无二例,说明她一度很受皇帝的宠幸。但是,她享寿不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去世。这时,她的儿女尚幼,胤祥14岁,皇十三女13岁,十五女9岁。估计章佳氏本人死时也还年轻。章佳氏死后,玄烨降谕礼部:“妃张雅氏(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着。今以疾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可见,康熙对这位早去的皇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于是有人不禁发问,胤祥年幼时候受到的宠爱是不是与自己的生母有关呢?

  让我们先看一下胤祥幼年时期发生的几件让康熙感动的事情。

  (一)胤祥自幼温文尔雅,在父亲面前显得很乖巧。《钦定八旗通志》记载:胤祥“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廷。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大意是说,胤祥幼时与诸兄一起侍从皇父于宫廷,因年龄小、个子矮,他几乎看不见在众人簇拥下一晃而过的父亲。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和仰慕,他不禁爬在父亲刚刚留下的脚印上一个劲地闻起来。这个记载或者有所夸大,但印证胤祥一生的行止,和他死后被追谥为“贤”来看,他在为人之道上,无论是对父母、对兄长、对臣民,都很符合儒家传统推崇的典范。试问这样的一个懂得礼教的皇子怎么能够得不到康熙的宠爱呢?

  (二)经过系统教育,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才华横溢,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玄烨一时兴起,谈起自己习练书法的体会:“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其用笔时轻重疏密,或疾或徐,各有体势。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说罢,他意犹未尽,又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随即,他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已学习书法多年,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

  (三)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如此勇武,如此不忘本的子孙,想要不受到康熙的宠爱都难啊!

  二、是牵连还是罪有应得?是替人顶罪还是遭人嫉恨?

  如此优秀如此受宠爱的皇子,本应该在年长时大富大贵封王晋爵,可是历史总是留给人们无法理解又无法解释的扑朔迷离。康熙四十七年,一件震惊康熙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废太子事件彻底的改变了康熙的众位皇子的命运。

  清朝入关前,皇位继承实行推举制。康熙帝玄烨也是几经周折才被定为嗣君的,幼年临朝又受到辅政大臣的约制。所以他成年后,鉴于历史上的教训,决心另辟蹊径。当时他可以借鉴的,仍是汉族统治者立嫡立长的做法。

  康熙十四年(1675),玄烨下诏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诏谕说“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当时只有2岁(周岁1岁)。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康熙四年册为皇后,生胤礽当日死,谥仁孝皇后。玄烨深知太子关系重大,为了使他将来继承大位,精心培养,殚精竭虑。

  然而,胤礽稍长,却越来越使玄烨感到失望。

  第一,胤礽自幼得父辈恩宠,侍臣阿谀,养成任性骄纵的作风,对父皇亦少敬意。玄烨和胤礽之间首次显露嫌隙,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玄烨出塞远征噶尔丹时,中途得病,传信叫胤礽到行宫相见。见面时,胤礽毫无忧戚之色,对父亲的健康漠不关心,使玄烨很不高兴。

  第二,,玄烨生活节俭,从不妄用滥取,胤礽却奢侈贪婪,甚至依仗皇太子身份派人向地方官敲诈勒索。康熙四十六年(1707)玄烨带胤礽南巡,江宁知府陈鹏年在主办行宫事务中供奉简朴,又无礼仪馈赠,胤礽大怒,竟要将陈处死。

  第三,玄烨待人宽和,胤礽却任意凌虐臣属,甚至连亲贵也随意挞辱。胤礽在诸皇子中地位优越,恣意妄为。当然,同辈兄弟出于忌恨,拨弄是非,也促使了胤礽与父亲关系的恶化。

  从玄烨一方讲,立储受挫也有自身原因。他22岁时册封皇太子,未免操之过急。尽管为树立太子威信和培养从政能力煞费苦心,却未注意在制度上防止皇储越分,形成对皇权的干扰。比如在礼仪上,一开始就规定,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一切仪注几乎与皇帝相同。玄烨事后总结说,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他又规定,每逢庆典,大臣们朝拜皇帝后,需往东宫行礼。这些优遇,反而助长了太子的骄纵和非分之想。加上一些阿谀奉承之辈麇(qún)集太子周围,为其出谋划策,逐渐形成所谓“太子党”,使玄烨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最终促使玄烨决心废黜胤礽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胤礽失宠后,引舅氏索额图为靠山。索额图是开国勋臣索尼子,胤礽母亲的叔父,任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多年,康熙四十年(1701)以老乞休,但在朝中仍拥有强大势力。索额图是太子胤礽最倚信的支持者,朝廷中索额图党逐渐演变为“太子党”。康熙四十二年五月,据索额图家人告发,索额图“背后怨尤,议论国事”,又发现助太子“潜谋大事”。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后死于狱中。玄烨与胤礽的矛盾日益深化。

  第二件: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玄烨率领诸皇子行围塞外,皇十八子胤祄(xiè)病重,留中途调理,不久病情恶化,玄烨回銮临视,非常忧戚。胤礽对弟弟病危却无动于衷,毫无友爱之意,玄烨对他加以责备,胤礽反而大发雷霆,任意挞辱随行诸大臣侍卫。甚至每夜窥伺玄烨所居幔城,使玄烨惊惧不安。九月初四日,玄烨宣布将胤礽废斥拘禁。随后,玄烨召诸皇子入干清宫,宣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但是,胤礽废后,太子虚位,希冀储位的诸皇子竞争纷起,争斗更加不可遏制。

  诸皇子各自结纳权臣,招纳门客,植党互斗。长子胤禔系惠妃那拉氏所生,不得立为太子,因此心忌胤礽。等胤礽被废,胤禔便党同皇八子胤祀,向玄烨奏称,相面人张明德言皇八子当大贵,并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于皇父之手。”玄烨震怒,斥他“凶顽愚昧”。皇三子胤祉乘机揭发胤禔曾用喇嘛魇术谋害胤礽。玄烨命将胤禔革爵幽禁,张明德等凌迟处死。又传谕:如有人称誉胤祀,必杀无赦。胤祀被革去贝勒,成为闲散宗室。

  玄烨废胤礽时,曾说他“似有鬼物凭之者”。胤礽被魇咒事揭发后,玄烨释放胤礽,并说他病情好转,“亦自知有罪”。当时,诸皇子间储位之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连当朝的宗亲大臣也卷了进去,此情此景令玄烨感到震惊。他斟酌再三,决定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烨举行大典,宣告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对其他皇子加封晋爵,这种面似调和的做法实质上只不过是增加其他皇子的实力以便可以起到限制皇太子的作用,然而康熙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看似明智的做法恰恰加剧了皇子间的争储争斗!与此同时已经遭到一次被废的皇太子不仅没有吸取教训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愈演愈烈。无奈康熙玄烨不得已,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将其再次废黜禁锢。

  以上,就是康熙两次立储的大致经过。回过头来,再说胤祥失宠原因。有关答案,只在两种私人著述中留有蛛丝马迹。

  第一,雍正年间萧奭(shì)在 《永宪录》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胤祥“因废东宫事波及,削爵”。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前,皇九子以下的皇子因年龄小,还没有封号,所谓胤祥“削爵”,与事实不符。那么,胤祥与废太子事件有牵连,是否可靠呢?所幸这并不是孤证。

  第二,乾隆年间皇八子胤祀的后嗣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玄烨)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原注:先君)、皇太子开释。”这一记载足以说明:在康熙四十七年即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的同时,曾将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一同圈禁。而在此前后,被圈禁的还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世宗皇帝)、皇五子胤祺、皇八子胤祀。也就是说,从皇长子到皇八子,除皇六子早逝不计外,只有对立储一事漠不关心的皇七子胤佑没被圈禁。但是两个月后,康熙帝就以身体不好为由,把除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以外的诸皇子都放出了。

  这个记载看似没有什么错误,许多历史学者在谈及胤祥遭禁的问题上也经常引用这个记载,原因自然明确不过:本书的作者是胤祀的后嗣,他是皇室内部成员,他的记载当然是要比其他的史料更真实了。但是仔细想其实到未必。

  从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所记载的关于康熙驾崩雍正登基的过程来看

  《皇清通志纲要》记载:十一月初十,上幸南苑,不豫,回畅春圆,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

  此种记载与当时的《清圣祖实录》以及《永宪录》的记载虽然在康熙病死的日期上一致,但是在康熙何日生病上却产生了冲突。我们虽然不可以断定弘旺的记载是错误的,但是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另人怀疑的地方。

  从弘旺的身份看

  据《爱新觉罗宗谱》载,胤祀之子弘旺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康熙朝大的历史政变也恰恰发生在他出生的这一年。但是当时他毕竟只不过是不到周岁的婴孩。他的记载也当然不是他目睹的,多半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现在在分析一下他所处的成长环境,弘旺的成长期是在父亲胤祀与其他众皇叔皇伯的争斗下度过的,为了夺取胜利,这个期间皇子们难免要制造一些诋毁对方的言论,弘旺耳濡目染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雍正登基以后,视胤祀为自己最大的政敌,最后将胤祀囚禁,而在囚禁过程中胤祀死于非命。身为胤祀的儿子,眼睁睁的看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皇伯害死,他会心甘吗?他的这本看似真实得不能在真实的书,会不会因为这种父仇的不共戴天而故意歪曲史实呢?

  所以他关于康熙朝皇子争储的这段记载只能作为参考,不足以另人信服。

  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祥似乎因卷入废储事件遭到囚禁,时年23岁。由于史料的缺乏,仍有若干疑点:

  第一,胤禛、胤祥同被圈禁,是否说明他们在争储活动中已结为一党?有几种推测:一是他们替废太子说了话,被视为太子党受到惩处;二是康熙帝担心年长诸皇子谋变,所以把他们暂时圈禁;三是诸皇子各结党羽,彼此明争暗斗,惹恼了玄烨,干脆一同惩戒。四是胤禛、胤祥在争储活动中结为一党。

  第二,胤禛、胤祥同被圈禁,为何结局不同?胤禛被圈禁后不久放出,第二年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他还搭了顺风车,由贝勒晋封亲王。与胤禛同时晋封的,还有另外几位皇子,包括胤祥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但胤祥却被继续圈禁。什么原因使胤祥遭此重惩?有人推测:胤祥同胤禛结成一党,卷入了储位之争。两人被圈禁后,胤祥为了包庇胤禛,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胤禛很快获释,本人却继续被监禁。持这种推测理由如下:

  其一,胤祥、胤禛自幼关系密切,在扈从父皇巡幸的过程中,胤祥常以诗词、书札寄怀,胤禛为之收藏,仅诗就有32首之多。

  其二,胤祥受胤禛母亲德妃长期呵护,感情非同一般。

  其三,知恩图报,符合胤祥一贯的为人标准。

  其四,正因为胤祥在关键时刻帮了胤禛一把,胤禛才会在即位伊始,把连低级爵位都没有的胤祥一下子超拔为亲王。

  但是这样的理由似乎显得十分的牵强:

  从雍正的本身的性格来看

  雍正本人按照康熙的话来说就是“喜怒不定”,同时他还是个睚眦必报、敢作敢为的人,这一点可以从他对政敌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将皇八子允祀、九子允禟、十子允、十四子允四弟囚禁。允禟、允祀均被削宗室籍,并令其改名为“塞思黑”、“阿其那”。皇长子允禔、废太子允礽自康熙朝被囚禁,至雍正朝幽死。还有雍正即位以后将辅助他登上大宝的两位重臣——隆科多、年羹尧处死。以上可见雍正他并不是个心念旧恩的人,换种思维来想,如果胤祥早年真的和雍正有过阴谋,试想雍正怎么能够会因为胤祥是自己的兄弟而放过这个对自己的“不光彩”的过去了如指掌,并且有可能在言论上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呢?

  从胤祥本身来看

  其一,胤祥封王后,雍正帝要按亲王册封惯例,赐银23万两。但胤祥谦谢不要,最后接受了13万两。雍正帝又要照例支给他六年官物,胤祥固辞不受,胤禛加恩,将他兼管的佐领改为私属,并多赏给侍卫和亲军,以示优宠。

  其二,在他的亲王爵外,又加封一郡王爵,允许他在诸子中指封。胤祥坚辞不受,就给他增加了俸银一万两。

  其三,雍正帝把胤祥的功绩和品行概括为八个字,即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亲自把这八个字书写匾额赐给胤祥。胤禛还对这八个字一一作了解释:

  胤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胤祥的敬,是“小心兢业,无纤毫怠忽”。

  胤祥的诚,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

  胤祥的直,是“直言无隐,表里如一”。

  胤祥的勤,是“黾勉奉公,夙夜匪懈”。

  胤祥的慎,是“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漏”。

  胤祥的廉,是“清洁之操,一尘不染”。

  胤祥的明,是“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

  雍正帝说,在廷臣之中,做到“忠勤慎明”的不乏其人,而具备“敬诚直廉”的则很少,要众臣向他效法。

  其四,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亡。雍正帝悲恸异常,高度称赞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赐谥号“贤”。雍正帝还谕命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加在谥号之前。所以,胤祥死后的尊号特别长,全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在京西白家幢、天津、扬州、杭州等各处,还建立了怡贤亲王祠,供人们祭祀。与此同时,因祭奠胤祥而姗姗迟来的皇三子胤祉却被雍正削去王爵囚禁了。纵观中国历史,因为参加弟弟的葬礼出错而被革爵圈禁的皇室成员又有几人呢?

  其五,胤祥原名因避胤禛讳已改为“允祥”(胤禛称帝后其兄弟名字的首字均由“胤”改为“允”),至此胤禛诏令恢复原名,以示与其他诸兄弟区别。这是有清一代臣子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其六,胤祥死,由其第七子弘晓袭怡亲王爵。原来他拒辞不受的另一郡王爵,则封其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另外,胤祥第三子弘暾(tūn)早殁,生前未受封,雍正帝破例命从弘暾亲侄内择一人为承嗣,袭封贝勒。

  其七,提高胤祥园寝规格。亲王园寝原有定制,且胤祥生前已亲绘茔图,并叮嘱家人不得逾制修建。雍正帝认为,以他的丰功伟绩,园寝如循亲王常制,于心不忍,便将其茔制加以提高。

  以上种种殊荣其实并不是单单的兄弟手足之情就可以解释的。

  第一,说到忠,胤祥对雍正帝,可谓忠贞不贰。胤禛即位初,朝廷内部的权力关系错综复杂,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稳。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胤祥与贝勒允祀、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祀曾是胤禛政敌,马齐曾为之声援,胤禛出于策略需要才将其置于高位。隆科多因拥戴新君受到重用,不久又被剪除。四人中,胤祥是雍正帝最倚信的大臣。后来,雍正帝回忆这段诡谲多变的时期,言语间相当感慨:“辅政之初,阿其那(允祀)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王(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胤祥在长期受到压抑和冷落之余,能得到雍正帝的器重和厚待,自然感恩戴德,全力图报。

  第二,说到敬,胤祥处理工作,可谓认真负责。康熙后期,官吏贪污,钱粮匮乏,国库空虚。雍正帝面对历年户部库银亏空的窘迫状况,把整理财政、清查赋税作为当务之急,在胤祥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清理钱粮亏空活动。从雍正元年至三年,各地题奏历年钱粮亏空案件有100余起,累计亏空钱粮2300多万两。为了追补亏空,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令亏空官员完纳赔补。对违法的王公贵族同样严惩不贷。康熙帝第十二子履郡王允祹、第十子敦郡王允均被勒令追索亏空,以致被抄家。为此,胤祥还背上了“过于苛刻”、“过于搜求”的骂名。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国家财政很快有了起色。

  第三,说到诚,胤祥待人接物,可谓秉持原则。他从为国举贤的大局出发,向雍正帝推荐优秀人才。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礼,曾被胤禛视为允祀同党,命他看守陵寝,不予重用。胤祥觉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奏请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见,晋封允礼为果郡王,后晋亲王。允礼先后管理理藩院、工部、户部、宗人府,办理苗疆军务,均取得突出政绩。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原只是户部郎中,皇帝对他并不了解,胤祥觉得此人“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极力保举,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胤禛器重的股肱重臣。

  第四,说到直,胤祥为人坦荡,敢于直言进谏。雍正帝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从中作梗,阻挠他成功。胤祥向雍正帝奏言:“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 之道,方能迅奏肤功。”雍正帝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平定。

  第五,说到勤,胤祥辅政8年,可谓勤于任事。直隶水系庞杂,水涝灾害频仍。尤其永定河水,一经泛滥,如野马脱缰,为害最甚。雍正三年直隶大水后,胤禛决心防治水患,任命胤祥总理京畿水利。胤祥和大学士朱轼共同实地查勘后,提出兴水利,开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筑减水坝,开入海直河等建议;并请设置营田水利专官,募农耕种。均奏准实行。直隶水利兴建后,水患有所减少。胤祥有关京畿河务的奏疏,编为《怡贤亲王疏钞》,由吴邦庆辑录,后收入道光年间刊行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第六,说到慎,胤祥不仅有功不傲,而且功越高越谨慎。他自幼与胤禛交往,对他的为人和秉性了如指掌。目睹胤禛坐上皇位后,对政敌报复毫不手软,也促使他对雍正帝始终保持谦抑的态度。这正是胤祥宠眷不衰、得以寿终正寝的要诀。对雍正帝赐予的各种奖赏和殊誉,他从来是能辞就辞,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的,谨慎接受。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

  第七,说到廉,胤祥为政,可谓自奉清廉。他主管财政,钱粮过手无数,稍有贪心,子孙就会享用不尽。可是他却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胤祥平时衣食力求节俭,病危时,就身后事一一嘱咐: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亲自画出坟院图,叮嘱王妃及诸子说:“不要违背我的话,超越以往的定制。”

  第八,说到明,胤祥审案,堪称善辨真伪。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次,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许多人,胤祥总是慎重从事,不轻下断语。他总结审狱的经验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如果一概刑讯逼供,刑杖之下,何求不得?但这又使冤案难以平反啊。雍正帝命人把胤祥的这席经验之谈刻在木板上,高悬在公堂上。

  可见胤祥的名声和地位根本不是凭借与雍正的私人关系而得到的。那确确实实是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忠诚、清廉打造的。

  如此看来胤祥包庇胤禛被囚禁的论断就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了。

  第三,胤祥被圈禁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对此,从清朝的官修史书到民国初年修成的《清史稿》,均无只言片语。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胤祥被圈禁,到六十一年(1722)正月他兀然出现在政坛中心,这中间的14年,在他的生命史上完全是一片空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是:胤禛即位后删除了一切于己不利的文字,其中包括胤祥的相关记载。人们不禁会问,胤祥被圈禁了多长时间?一年,二年……还是若干年?这又是一个难解之题。

  对于这个问题,胤祥的圈禁时间不会是十几年,最多不过是一两年,也有可能是同其他的皇子一起开释的,只是因为作者的疏忽或是其他别的原因而没有留下记载而已。

  针对这个问题,因为史料的记载缺失,没有在任何史料上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最近在翻看冯尔康的《雍正传》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以下的记载。用这样的记载推测胤祥囚禁的时间问题应该不无道理。

  《雍正传》在谈及康熙末年皇三子——胤祉在皇子争斗问题的时候,有如下的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康熙命令他(胤祉)负责修辑律吕、算法诸书,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开蒙养斋馆,皇帝重视,对它的主持人胤祉,人们自然要刮目相看。开馆那一年,朝鲜君臣论清朝政事,有人说‘十三王、第三王又称以抚军监国’。”

  第三王指的就是胤祉,这当然不会错,那么十三王指的是谁呢?如果按照排行来推测,十三王当然是指胤祥。我们可以从朝鲜的历史来推测出,朝鲜高丽王朝,称皇帝的儿子为王,第几子就称为第几王,即便是称没有爵位的皇子也是如此。所以,这里所说的十三王指胤祥应该不会错了。胤祉未作过抚军监国,胤祥当然也没有。但是外间如此流传,足见他们曾名播遐迩。这同样也说明,胤祥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爵位,但是他在当时朝廷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大胆的断言,胤祥的囚禁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五年。

  在从其他的角度推测胤祥的囚禁问题:

  雍正初期用人当然要用自己信的过的人,最重要的还要是有“人脉”、有一定政治基础的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通过任用的人达到拉拢文武百官打破政敌所结党羽的目的。从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胤祥恰恰就是起到这种作用的人,所以胤祥的圈禁时间不会很长。

  历史的记录不是流水帐,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名垂青史的。如果胤祥被牵涉到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那么即便是他后来开释,康熙也会对他有所提防,这种提防不仅表现在不封爵,而且还应该表现在差事和对胤祥的语言上。差的事情少了,被记录的机会自然也就小了,在加上雍正上台后对那段历史的改动,很有可能就删除了胤祥的相关记载。

  有人不禁会问,既然康熙因为废太子而伤透了心,那为什么又封了其他的皇子呢?是他存心和胤祥过不去还是胤祥本身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呢?从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以前以及雍正时期的表现来看,他定不会是个不忠不孝不贤不能的人。试想,父子之情怎么会轻于兄弟之义,所以胤祥断然不会做出令皇父伤心动情的事情。换种思维来想,如果胤祥是个连生父都背叛的人,在那个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为用人基本标准的封建社会里,雍正怎么可能会任用这样的人呢?

  这样就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康熙对胤祥是存心的。那么他的意图目的究竟何在呢?(风水www.azg168.cn)

  爱新觉罗·胤祥怎么死的

  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黄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废太子,并将皇太子、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皇八子、胤祥圈养。十一月康熙解除其他皇子圈养,继续对皇长子和胤祥实行圈养。之后胤祥行踪历史无记录,康熙六十一年又突然出现。

  胤祥幼年丧母,因此据说胤祥少时由雍正生母德妃乌雅氏所抚养,胤祥自幼跟随胤禛(雍正帝),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为他其后的政绩打下好基础。自三十七年七月12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

  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胤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形相依”。

  当康熙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让胤祥的少数作品得以传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基,被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本内容由河南商都文化发布)七年六月,命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有疾。八年五月疾笃,上亲临视,及至,王已薨,上悲恸,辍朝三日。

  1729年冬,和硕怡亲王胤祥病倒了,他所居住的交晖园与圆明园邻近,雍正皇帝常派御医过来治疗,并多次打算亲登亲王府看望,都被和硕怡亲王胤祥恳辞谢绝。胤祥病中仍关心朝廷大事,隔十天半月就硬撑着入宫觐见皇上,后病情日重,为避免雍正皇帝登府看望、增添忧伤,他特地搬到京郊西山养病。

  1730年夏,和硕怡亲王胤祥生命垂危,雍正皇帝获悉,急从圆明园起驾前往探望,还未赶到怡亲王府,和硕怡亲王胤祥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4岁。这对感情至深、互为依赖的君臣兄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死后,上谥号为“贤”,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