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生于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父为慈禧太后之弟,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但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隆裕太后长期忧郁,以致积郁成疾。终年45岁;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隆裕太后吗?
隆裕太后——清朝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隆裕太后人物生平
隆裕皇后在历史上的记载较少,《清史稿》中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隆裕皇后的个性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地方。在一些史料与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她描述成是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有学者认为“隆裕为人,庸懦无能,对权力却非常热中(注:原文如此,疑为“衷”)对于珍妃“因失宠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统摄六宫的地位与慈禧姑侄的身份,‘频频短之于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状……”,也有史料说 “后密白于慈禧……” ,嫉妒成性。这样的描述在影视作品中反映更加明显,由石岚导演的戏剧片《清宫怨》里,隆裕皇后被描述成一位监视光绪帝、盲目反对维新变法实行的反面角色。然而在一些史料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笔者推测,隆裕并非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与影视戏剧作品中描述的那样愚蠢而且善妒。有些文献中形容她“总是很和善”、“非常有教养”、“细心体贴”、“温雅有礼”。她“端庄贤淑”,“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和善,脸上的表情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她举止可爱,态度可亲,性格讨人喜欢”,“与世无争”。笔者认为,尽管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她“待人接物很是老练”,“显示过处理事务方面的大才干”。她博览群书,曾经“读过不同国家的历史”,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对于一个生长于封闭的满清高等贵族家庭、受传统伦理道德熏陶后直接进入保守的满清权力中心的传统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陪伴在慈禧身边的妃嫔女官大多非常封闭,她们不了解时事,也不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在德龄郡主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庆亲王的四女儿(四格格)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你真的是在欧洲长大并受教育的吗?我听人说,谁要是到了那个国家并喝了那里的水,就会把本国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你到底是通过学习才会讲他们的语言,还是因为喝了他们给你的水呢?”我提起在巴黎的时候曾碰到她的哥哥载振贝勒,当时他正途经巴黎去伦敦参加爱德华国王的加冕典礼……她说:“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等这些问题问完之后,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与光绪皇帝的正宫,在帝后矛盾之下,隆裕皇后也并非如同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坚定在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盲目参与到帝后矛盾中去,而是尽量调和帝后矛盾,尽管她对政治并没有极大的热情。在赫德兰先生的著作中他这样描述隆裕皇后:
我夫人告诉我:“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她作为清廷后宫的掌管者,遵从了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的思想被禁锢在安守本分的传统德行中,正是因此她的政治天赋远远比不上慈禧太后。她没有勇于冲破满洲入关以来积极推行的理学思想,也没有勇气冲破“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在传统伦理道德与祖宗家法的双重束缚下,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隆裕皇后不同于并非来自高等贵族家庭的慈禧太后,她只能屈从于传统的要求。因此,在慈禧太后死前,她并不如珍妃那样热心参与朝政,尽管她对西方政治与历史较为了解,但这只是作为她喜爱读书的副产品,并非作为她的政治观点存在。她没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她不是站在慈禧太后或光绪帝任何一方的,而是同时作为光绪的妻子和慈禧的儿媳及侄女调和家庭矛盾。她并没有意识到在“家国一体”的中国,帝后矛盾并非只是家庭矛盾,更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与斗争,仅仅调和家庭矛盾是不够的,而她却没有能力进行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更无法在诡谲的宫廷斗争中调和各方势力。她受到的传统教育与她对帝后矛盾局限的认识决 定了她只能请示和服从慈禧,劝戒和忍让光绪。由此,她也必然会被视为保守一党。
隆裕太后袁世凯为什么要纳隆裕太后为妾?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二十天后,袁世凯出任清朝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第二年的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共和。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许诺他就任大总统的保证之后,袁世凯便开始逼迫清帝退位。然而,隆裕太后虽然是个没有权术的人,但在那“进亦忧退亦忧”的窘境之下,还是有着处变不惊的气度的。当袁世凯带着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样子来到紫禁城养心殿后,便跪在隆裕太后的脚下,满脸是泪,煞是伤心。
当时,隆裕太后说道:“我也是赞成共和的。但若说到要我们清室退位,目前阻力还很大,袁总理,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至善之策么?……”关于隆裕召见袁世凯这一幕,据长大后的宣统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着这样的回忆和描述:“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这个“粗胖的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没有选择,她依然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载沣豁免、后来成为日本走狗的汉奸汪精卫。
公元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正式发布清室退位诏书,这也是清王朝颁发的最后一道清室退位诏书。这道诏书一经公布,京师沸腾,街巷楼阁遍悬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人们真的相信,大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一个全新的共和的时代已经到来。全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到处是表达喜庆和欢悦的鞭炮声和锣鼓声。
2.png
其实,袁世凯逼迫清室退位时,隆裕太后很不情愿将大清的万里江山拱手让与他人。袁世凯便发动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轮流去恐吓隆裕太后。隆裕吓得只好哀求袁世凯:“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啊!”袁世凯郑重其事地说:“放心吧,放心吧!”隆裕太后颁发清室退位诏书后,袁世凯公开对自己的心腹说:“隆裕太后若是年轻,我还可以考虑纳之为妾呢。”那么,袁世凯为何钟情于这位大清王朝并不受宠的末代太后,甚至厚颜无耻地要纳她为妾呢?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曾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据说,早年的袁世凯,在对待女色的问题上还是比较讲究一些操守的。妻子于氏长相端庄,知书达理,为人谨慎,与袁世凯相处倒也和谐美满。然而,随着官位的不断升迁,尤其是成为地位尊崇、权势显赫的大清朝廷高层命官之后,自命风流的袁世凯对于女色的贪婪也就越来越异常强烈了。
袁世凯的原配夫人于氏人老珠黄,早已无性福和谐而言了,而袁世凯本人随着权位的高升则越老越轻狂,对于女色的需求则越发变得难以满足了。这大概就是因为“权力是最有效的春药”的缘故吧!于是,袁世凯甩开膀子在女色问题上越发肆行无忌了。据说,他把一个又一个他看上眼的漂亮女人都弄到了自己的床上,并挑出一些好的直接纳为妾,把不准备留下的花些钱财彻底打发掉。
经过一番吐旧纳新的折腾,袁世凯在逼迫隆裕太后之时就已经妻妾成群了。据说,在他的众多妻妾中,除了正妻于氏为人谨慎、贤慧明理之外,其他的姬妾虽然个个貌美如花,但是,她们的身世和素质则普遍较低。譬如,二姨太黄氏,是豆腐坊的黄家女儿;四姨太柳三儿与五姨太红红,都是出身于花街柳巷的风尘女子;七姨太范氏,是袁世凯奶妈的女儿;八姨太叶氏,原是地主家的丫环;九姨太贵儿,也是别人家的婢女;十二姨太汪氏,是一个船夫的女儿;十三姨太周氏,杭州西湖上的一位名妓十五姨太翠媛,竟是他的六姨太洪氏的亲侄女。由此不难看出,袁世凯在纳妾的问题上,大有一些“饥不择食”的意味。因此,要纳一位清室后宫寡居多年太后也正是他风流成性的生动写照。
隆裕太后,名叫叶赫那拉氏·清芬,都统桂祥的长女,慈禧太后的侄女。公元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慈禧强行立其为光绪帝皇后。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醇亲王载沣年仅3岁的幼儿溥仪被立为皇帝后,改元宣统,尊隆裕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并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隆裕进宫时年仅20岁;二十年后,光绪皇帝驾崩,她成为了清室后宫的寡妇;袁世凯要纳她为妾的时候,隆裕太后时年已经45岁了。第二年,隆裕太后由于忧郁寡欢,以致积郁成疾,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将她与光绪帝合葬于崇陵。
说起来,隆裕太后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年轻时身为皇后既不得宠,也得不到慈禧太后这位姑姑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但是,由于她做过皇后,也做过太后,并年仅3岁宣统帝抚养成人,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由此可见,她也绝非无能之辈。
据有关史料报道,隆裕太后“待人接物很是老练”,“显示过处理事务方面的大才干”。她博览群书,曾经“读过不同国家的历史”,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对于一个生长于封闭的满清高等贵族家庭、受传统伦理道德熏陶后直接进入保守的满清权力中心的传统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陪伴在慈禧身边的妃嫔女官大多非常封闭,她们不了解时事,也不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在清宫著名女官德龄郡主的书中对当时还是皇后的隆裕有这样一段记载:
庆亲王的四女儿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隆裕太后博览群书,“开眼看世界”,正是当时思想较为开放的袁世凯对她倾慕的重要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隆裕太后作为清王朝后宫的掌管者,遵从了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这些都是袁世凯家中所有妻妾所不具备的传统品德。其实,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纳一个清室后宫寡居的太后为妾,以便为他以后实现皇帝美梦铺路。两年之后的1915年12月,袁世凯竟然改元洪宪,同时将总统府改称为新华宫,自称“洪宪皇帝”。但是,不久,袁世凯就因病不治而亡,时年57岁。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黄粱美梦就此烟消云散。(风水www.azg168.cn)
隆裕太后清帝退位隆裕太后朝堂上嚎啕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
这一天,摄政王载沣已退归藩邸,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则称病不入朝,他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令其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前去朝见。
这些大臣,也可以说是清王朝的最后一班大臣,这天仍像以往一样,头戴翎顶,衣冠楚楚,冠带一新,他们一大早就来到干清宫东南角上的廊子里候旨。当时的空气颇为沉闷,气温又是如此之低,各人捧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一个个都不说话,低着头各想各的心思。
透过氤氲的茶气,还是可以看出各人在表情上的不同: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三个人平静中略带喜色,似乎急不可待;绍英、熙彦、达寿三人面有愤色,却又无可奈何;王士珍、谭学衡两人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仿佛在为得而复失的高级职位而惋惜;而司法大臣沈家本表情冷漠,似乎这这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这时,一个小太监的通报声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
大臣们听后纷纷起身,他们习惯性的整了整冠帽朝服,随后由胡惟德领着,一起向养心殿走去。等到了大殿后,大臣们发现宝座上空无一人,唯有内务府大臣世续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带刀的侍卫倒像往常一样,依旧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片刻后,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太后驾到!”
各大臣齐齐转身,只见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宝座。因这是最后一次朝见,也就不按以前的规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帘,大臣们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领着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给太后和皇上行大礼了。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胡惟德上前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尴尬异常。
好在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
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看到这里,底下的大臣们也被感染,好几个人开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泪。作为领班大臣的胡惟德干哭了几声,见大家老这么惺惺作态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只好假装哽咽的对已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太后说:“太后,如今大局已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会辜负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隆裕太后听到这里,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她将退位诏书紧紧的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赵秉钧几个人见了不免有点着急,他们连连向胡惟德使眼色,让他赶紧的把诏书要回来。
胡惟德很是为难,只得用眼神一个劲的瞟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想请这两位资深大臣想想办法,可这两位对南北和议一向就持反对意见,他aa俩非但不肯出头,反而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这时,胡惟德想起他袖里还有一份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发来的电报,于是急忙从袖中取出,故作惊慌的奏道:“太后,你先别哭,我这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要向太后奏报!”
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这三个字,忍不住又打了个冷战,慌忙止住哭声,她带着哭腔问:“电报里说什么,是不是革命党又要变卦?”
胡惟德见“革命党”起了作用,他心里一乐,便故作镇静展开电报念道:“万急。南方伍廷芳代表电: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
隆裕太后听后也顾不上抹泪了,便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命世续和徐世昌赶紧用御玺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优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