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戴安澜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戴安澜将军殉国,震动了国内外。***曾在五律《海鸥将军千古》中写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将军戴安澜吗?
将军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将军戴安澜人物生平经历
基本信息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无为(今属芜湖市)人。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黄埔第3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在1938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89师副师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 1942年7月31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题赠了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
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国民党追授他为陆军中将,***,***为其题词。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远征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 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国内抗战
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
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事迹年表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现洪巷乡)风和戴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师长,接替杜聿明。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
1939年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1939年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939年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40年1月,在坚守昆仑关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
1942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戴师长立下遗嘱:如果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4月25日,又率部克复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Legion of Merit,即功绩勋章又称军功勋章,戴将军获得之为军官级)。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的挽诗《海鸥将军千古》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8年5月3日,安葬于故乡安徽省芜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固守同古
掩护英缅军安全撤退
1942年3月8日,作为远征军先遣部队的第200师星夜赶到同古。这是一座位于缅南平原的小城,距缅甸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时的英缅军,在日军凌厉攻势下,正如潮水般溃退。
19日,追击撤退英缅军至皮尤河西岸的日军,率先与防守同古的第200师先头部队接火。战讯传来,戴安澜宣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冈机场被日军占领,守城的200师后路被断。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指挥部,师长戴安澜手提一挺机枪,率部与日军作战。激战通宵,司令部全体官兵的子弹全打光了,刺刀也拼弯了,危在旦夕。幸亏天亮时,一营援兵赶到,师部才化险为夷。
由于英缅军已按计划撤退到卑谬,并且在与尾随而至日军的战斗中一触即溃,造成卑谬失守,使第200师陷入到日军第55、56、33师团的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全师被聚歼,30日晚,同古守军主动战略撤退。
同古一战,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收复棠吉
亦难挽远征军之败局
进入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淖。
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备受青睐。
60多年过后,时任缅甸华侨志愿队队长的王楚英老人回忆,在眉苗,蒋除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孰料一夜之间,战局陡转直下。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中国远征军返回国门的咽喉之地便一一失守。
艰难撤退
将军殒身缅北丛林中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戴安澜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义无反顾地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风水www.azg168.cn)
将军戴安澜一代抗日名将的一生
少立大志,投笔从戎展抱负
无为县城往西,长江之畔的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村,是抗日名将戴安澜出生和青少年时期度过的地方。 8月13日下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将军的故居。
骄阳下,一座青砖小瓦的民国风格建筑矗立村野,散发着古朴之风。两进三开间的房子,中间一个天井,宽敞的屋内摆放着水车、石碾等旧物。正屋案头,一身戎装的戴安澜照片摆放正中,睹之让人肃然起敬。
“小时候,他家里并不富裕,老屋是戴安澜当团长后,在族人的帮助下修建的。 ”练溪社区党总支书记戴晓进,是戴安澜的宗族孙辈,这些年一直帮助照管着故居。他介绍说,老屋历经沧桑,前些年,政府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将军故居为砖木结构,简朴不失古朴,淡雅不失庄严,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有景仰将军英雄事迹的人士前来参观。
少年安澜,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戴晓进和村中老者的讲述中,一个读书刻苦、少怀壮志的有为少年形象,在记者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1904年,清末动荡年代,戴安澜出生于地道的庄户人家。家人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衍功”,冀望他长大后能建功立业。 1911年秋,7岁的安澜进入本地塾馆拜师识字,取学名“炳阳”。
1918年秋,桐城名士周绍封应邀来村设塾馆。勤奋好学、品行端正的戴安澜,赢得了周先生的垂青。他曾对人说,此子禀赋优异,少有大志,后必有成。之后,戴安澜又进入无为县城区学堂读书,后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安徽公学学习。
一次偶然,成为戴安澜人生的转折点。 1924年3月,从在广东粤军任团长的叔伯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后,戴安澜辞别父母,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同年底,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表达自己要力挽狂澜,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生;要像海鸥,不惧风暴,勇敢搏击。
1926年初,军校毕业后,戴安澜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从此开启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浴血烽火,身经百战忘生死
投身军旅后,戴安澜始终战斗在一线,保家卫国。 “听长辈说,戴安澜军务繁忙,转战全国,一生中仅抽空回过一两次故乡。其中一次,是接他的妻子。 ”戴晓进告诉记者。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戴安澜矢志与日寇血战到底,相继参加了长城抗战、华北抗日、鲁南会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昆仑关战役,并屡立战功。
1928年5月,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济南惨案”。济南城血流成河,横尸遍地,中国军民死伤万余人。戴安澜亲身经历了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亲眼目睹了战友牺牲的情景,这让他对日军的残暴罪行刻骨铭心。
那时,长子刚出世,经历惨案的他,为表达与日军血战到底、消灭侵略者的决心,为儿子取名“覆东”,意为覆灭东洋。
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片的东北土地沦陷。随后,日军进一步向华北靠近,步步进犯。1933年3月,时任国民革命军团长的戴安澜,奉命率部赶往长城古北口,与日军主力展开激战。
战场上的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士兵却多为农民出身,不懂战术,有的士兵枪还没摸热,便上了战场,死伤惨重。为弄清日军机枪与步枪如何协调作战,戴安澜冒着炮火登上长城观察,被日军发现后,用机枪封锁了两个小时。
“有人批评父亲,说你是团长还跑到最上面去,太不安全。父亲回答说,我就是要亲自上去看看,如果我不去,就不知道敌人的情况,在使用哪些不同的兵器作战。 ”在一次采访中,戴覆东这样说道。
“七七事变”爆发后,已升任旅长的戴安澜,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中条山诸役。 1938年3月至5月,先后参加台儿庄对日作战、武汉会战,因战功卓著,报记大功一次,晋升第八十九师副师长。
1939年底,已升任国民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第二○○师师长的戴安澜,奉命参加昆仑关攻坚战,阻止日寇继续北上。面对敌人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戴安澜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三失三夺昆仑关。是役,苦战近一月,毙敌数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团旅长中村正雄少将。战斗中,戴安澜身负重伤。经过一个月的疗养,创伤痊愈,他又回到部队。
远征缅甸,域外建功扬国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请求,同时也为保卫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避免当时唯一一条国际援华物资补给线被切断,中国组成远征军,与英国在缅部队共同抗击侵犯缅甸的日军。戴安澜奉命率二○○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于1942年初赴缅作战。
3月4日,戴安澜由腊戍入缅。想到这次出国远征作战,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行军途中作七绝两首,其中有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
得知仰光失守后,英军不战而退,撤出同古。戴安澜孤军镇守,沉着布置,准备战死同古,并写下遗书。在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同时,他又指示所属各部: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营各级亦是如此。
同古之役,远征军上下同仇敌忾,给日寇以重创,极大鼓舞了民心士气。二〇〇师以仅9000多人的队伍,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达12天之久,以牺牲千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敌5000余人,打破了日寇难以战胜的神话。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1942年10月,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戴安澜因此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因英军失守要地棠吉,4月24日拂晓,戴安澜率二○○师奉命发起棠吉攻击战。战斗中,戴安澜命令炮兵将火炮推至步兵阵地前沿,炮轰防守高地的日军,这一方法十分有效。部队一举攻占了制高点。二○○师的将士激战一夜歼灭了守城日军,攻占棠吉,捷报飞传,国人无不欢欣鼓舞。战斗中,戴安澜的两个贴身卫士,一死一伤,可见战斗之激烈。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阻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
忠勇殉国,马革裹尸酹壮志
就在西方为中国军人善战而兴奋时,戴安澜不会想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在中国远征军身上。
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如潮水般溃败,缅北战局急转直下。 4月,日本抢先攻占了腊戍,远征军回国之路被截断。 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阻击。
当时,英美方都建议由英国军队收容中国军队。戴安澜态度非常明确:“我生为中华军人,死为中华雄鬼,宁愿与日寇战死,决不苟且偷生!”在与军部失去联系,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北野人山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
戴覆东后来听父亲的战友讲,“父亲一共要穿过5道防线才能回国,两道山路,三道水路。敌人对父亲恨之入骨,前四道防线父亲都闯了过去,最后到了河边,一部分官兵已经过了河,父亲走在后面掩护,结果被敌机枪击中,胸腹中弹。 ”受伤后的戴安澜,被参谋长在草丛中找回后,仍然指挥部队突围。
饥困交加的士兵们,没有丢下自己的师长。他们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历经千辛万苦,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5月26日,二〇〇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因没有药品,又遭受雨淋日晒,戴安澜伤口发脓溃烂,心力交瘁,几次昏厥。此时,戴安澜已不能说话,他感到生时有限,示意士兵拿出地图来,指示回国路线,又示意卫士扶起他的头来,向北方的祖国艰难凝望后,即壮烈牺牲。一代抗日名将,凋谢在缅甸的荒山丛林中,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
中国远征军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一次中国军队悲壮激烈、震撼人心的远征。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重创日军,解救英军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魂归故里,英风正气壮山河
位于芜湖市中心的赭山,由大小两个山头构成,因土石殷红而得名。在小赭山南麓半山坡上,戴安澜的墓便在于此。
墓地背依葱茏山峦,四周松柏环绕,幽静庄严。墓的西侧,碑刻着将军的生平功绩。东侧,碑刻***等中国**党领袖为将军题写的挽诗、挽词和挽联。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在挽诗中,***高度评价戴安澜。
距戴安澜墓不远,是后人立下的一尊戴安澜将军铜像。仰望铜像,将军一身戎装,昂首挺胸,胸挂望远镜,手上撑着拐杖,英姿勃发,气度非凡。铜像基座上,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戴安澜将军”五个烫金大字。
“将军原葬广西,后迁葬芜湖,其中曲折种种,说来令人唏嘘。”现已退休的芜湖市委党校教授姚永森,对戴安澜生平研究颇深。
1942年7月间,戴将军灵柩先后经云南、贵州,运抵广西全州厝葬。将军灵柩所经城市,均隆重地举行公祭大会,家家素烛鲜花,人人挥泪,迎灵队伍多达数万人。
1942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命令,表彰戴安澜“视死如归,悲壮激烈,临阵不退,见危甘蹈”,追授他陆军中将。 1944年,因日寇进占广西,担心遭到破坏,将军被迫移葬于贵阳花溪河畔。
1947年,灵柩始运抵芜湖,暂厝体育场。墓地择定小赭山,以让将军隔江遥望家乡。各界群众列队前往墓地,送葬队伍长达三里之远。哀乐声中,人们挥泪不已。新中国成立后,戴安澜将军于1956年9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为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在芜湖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深受爱戴。”芜湖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秦建平介绍,***同志1978年作出批示,整修戴安澜烈士墓。作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瞻仰祭奠英烈、追忆将军英魂的人们,络绎不绝。
“父亲许许多多的优良品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父亲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至高无上,以此来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标准,更是我们要永远牢记不能忘怀的。怀念先烈,一定要努力践行先烈精神。 ”2014年,在芜湖市举行的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将军之子戴澄东先生含泪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
将军风范,山高水长;英烈不朽,浩气长存。戴安澜的卓著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风范,更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记者手记:铁血丹心报国情
从怀抱理想、辞别故乡,开启军旅生涯,到浴血百战、马革裹尸,魂归故里,戴安澜38年的人生,短暂却充满传奇与光辉。这位著名皖籍抗日将领身上,展现出的浓浓家国情、拳拳报国志,令人肃然起敬,值得代代相传。
将军一生,戎马丹心,爱国情怀须臾不曾离,报国志向时刻未曾减。他矢志救国,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浴血天涯,救民族于危亡,解百姓于苦难。戴安澜曾说过,“祖国的存亡,完全操之于我们自己”,“兴亡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亲历侵略者的残暴和恶行,戴安澜对日寇有着刻骨之恨。他将名字改为“安澜”,立志要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报效国家。为报国仇,他以名明志,为四个孩子取名:覆东、靖东、藩篱、澄东,都与国难和抗日有关,寄予着他决心打败日军、赶走日寇、重建家园的决心和愿望。
战乱之中,戴安澜心挂妻子和子女。今天读他留下的一封封家书,依然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也能读到绵绵的思念和牵挂。他曾在家书中托付妻子王荷馨:“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 ”
对自己的发妻,戴安澜不离不弃。戴安澜的子女曾说,母亲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很早便和父亲定了亲。父亲从小学习成绩突出,后来考取黄埔军校。入学后,他便把母亲接到广州。母亲本没名字,缠着小脚,父亲开始给她取名王荷心,他说荷花的心是很苦的,但出淤泥而不染。父亲耐心地教母亲认字,后来又给她改名荷馨,意为散发着荷花的馨香。
一生戎马、不失儒雅,淡泊名利、酷爱读书,是戴安澜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对于人生,戴安澜有自己的理解。据家人回忆,戴安澜生前曾写下一段话置于案台之下:“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戎马倥偬,但戴安澜手不释卷。在将军留下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录:“余之英文,已在枪炮中完成。数学一项,亦愿在枪炮声中完成之! ”显见,即使在行军打仗途中,他仍不舍读书学习。传承家风,勉力前行,戴家子女从小刻苦学习,严于律己,成绩优异,后来成为术有专攻的专家等,皆有所为。
抗日英雄,人民爱戴。当年,当中国远征军撤到滇缅边境时,一位老华侨被戴安澜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主动将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棺材献出,并护送装有遗骨的棺木一直走到村镇的尽头。从云南到贵州,再到广西,戴安澜的灵柩每到一地,当地民众都自发地加入到迎送的行列,拜祭这位英雄。如今,在芜湖、无为,将军的墓地和故居,瞻仰祭奠的人们,终年不绝。人们追忆英烈,缅怀他的卓著功绩,更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奋力建设好自己的祖国。推荐阅读:吴佩孚
将军戴安澜的子女现状
戴安澜与其妻王荷馨共育有三男一女,戴安澜子女分别是长子:戴复东;二女:戴藩篱;三子:戴靖东;四子:戴澄东。戴安澜为其子女取得名字都具有很深的寓意,与他们出生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各自名字都含有一个“东”字,很显然是与东洋鬼子有关,希望他们日后能够覆灭,平靖,澄清东洋鬼子,“藩篱”则意为“筑起一道屏障,不让东洋鬼子入侵”。可以看出戴老对他的子女都寄予厚望,盼其长大成材,为国效力。
而今戴安澜子女正如他们的父亲所期盼的那样,纷纷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在不同的领域学有所成,尽自己的所能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他的大儿子戴复东现在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名誉院长、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东南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二女儿戴藩篱任上海政协委员,针对社会问题,献计献策。三儿子和他的大哥一样,在学术方面颇有造诣,曾在南京理工大学任教授一职。而其小儿子戴澄东则是国家高级工程师,曾在江苏省水利厅、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省委统战部任职。他们都在用自己所学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不负父亲所寄予的厚望。
每每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时,他们都感慨不断。可见,戴老对他的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这样,戴安澜将军身上的美好品质才得以在子女身上传承到。
对戴安澜的评价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戴安澜将军的评价都是无比之高的。戴老离世之后,美国政府为了表彰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作出的贡献,向他授予一枚勋章,他也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此等殊荣的中国军人。
罗斯福总统并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他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而国内媒体更称之为“域外死忠第一人”。
对戴安澜的评价,无疑他是伟大的,在那样一个恶劣的战争条件下,将生死置之度外,将民族大义放在最高的位置。在弥留之际,伤口已经溃烂发出了腐臭味,却得不到处理,这种痛苦不亚于吞子弹来得痛快,可他却没有一句怨言。或许对他而言,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祖国的故土上离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坚定不移的像着祖国的方向死去。他的死是痛苦的,却饱含着他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他的死同时又是光荣的,他完成了作为军人的最高使命,就是将自己奉献给战场,让自己死得其所,能够为战争的胜利献上自己一份力。
对戴安澜的评价,这种伟大无私的精神无疑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为之赞颂的。而那个“域外死忠第一人”的称号也当之无愧。他的心是赤诚的,对祖国的爱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戴安澜墓
戴安澜,号海鸥,他生于1904年,自幼家境贫寒,1923年的时候在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后来弃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这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多场战役,包括著名的北伐战争、台儿庄战役等,为祖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牺牲之后,为了纪念他,安徽芜湖市人民府在1979年为其修建了陵墓,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公园。
戴安澜烈士被***、***、**等同志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位于芜湖市赭山公园的戴安澜墓占地面积为336平方米,左碑刻有***、***等先辈所题的挽词和挽联,右碑则刻有戴将军生平的简历,中碑则是由王昆仑所题的“戴安澜烈士墓”,它现在已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
1942年,戴安澜奉命入缅作战,在同固战役胜利后,戴安澜又率领部队为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解围,并且收复了棠吉。同年5月16的时候,戴将军的部队遭到了埋伏,虽然最后突出了重围,但是戴将军却被流弹所伤,胸腹部受伤,但是将军并没有倒下,而是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可惜当时的缅甸正值雨季,由于连日的战斗,疲惫不堪,而且又进入了人烟稀少的山区,没有足够的医药,戴将军最终因为伤势恶化,于5月26日离开了人世,享年38岁。
戴安澜去世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1956年将其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纪念戴安澜将军,芜湖市政府在1979年的时候为其重修了墓地,也就是现在所见到的戴安澜墓。墓区的林木茂盛,前来瞻仰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推荐阅读:蔡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