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藏文化

藏族的发展历程

2016-08-29 17:19:13 作者:azg168 风水网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关于藏族你都有哪些了解呢?你知道关于藏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藏族的发展历程

 藏族的发展历程

  论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分类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藏族建筑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并驾齐驱,藏族传统建筑所承载和传递的也正是藏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是在其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个性特征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演进更替,而被遗存的不同时期建筑物再现着那个时期的历史及文化个性特征,从而显现出藏族建筑的发展和巨变。

  从藏族建筑发展历史看,藏族传统建筑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

  关于藏族建筑发展历程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传统划分方法,即:一是史前时期藏族建筑,其中包括原始时期和雅隆王统时期;二是吐蕃王朝时期,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割据时期);三是政教合一时期,其中包括萨迦、帕竹和格鲁政权时期;四是现代藏族建筑,由于学术界注重研究藏族传统建筑,很少有人研究现代藏族建筑,所以藏族现代建筑部分没有列入其中。但我觉得这段藏族建筑历史十分重要,故将其列入其中。从藏族建筑发展划分时段及内容看,与前面的分类基本相一致,只是粗细详略之别。前面本人的藏族建筑发展历程分类法与嘉铭、赵心愚、杨环着的《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划分方法基本一致。本文以学术界传统的藏族建筑历史划分方法和笔者的藏族建筑发展历程分类方法相结合进行论述。

  虽然藏族建筑的发展历史不是依据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的,而是建筑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划分的。但是,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却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建筑功能、建筑布局、建筑理念。故而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基本相一致,只是体现出建筑自身的形制特征的发展变异。

  二、史前时期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藏族建筑原始时期

  藏族建筑原始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其时段大约划定在青藏高原远古人类生存以来至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古人类的建筑主要体现在自己居住洞穴。支撑这个观点的主要资料有:一是以《国王遗教》、《西藏王统记》等史籍中载有青藏高原人类祖先狝猴遵循观音菩萨之命在扎若波岩洞中修道。虽然这个岩洞颇难确定是天然还是人工建造,但是,它就是原始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二是以杜齐的《西藏考古》为主的近现代考古发现资料。杜齐在西藏西部鲁克、努扎和昆仑等地发现了原始洞穴,并记载说:“西藏的洞穴数量极多,有的是孤零零的一个洞穴,有的是成群的洞穴。另外在拉孜和羊卓雍湖附近也有些洞穴,很显然,史前时期曾有人在这里居住过”[1]。此外,“由青藏高原考察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卡娘乡泥巴沟发现一座石灰岩洞穴,在洞穴中发掘出20多种幼动物化石、打制磨光的石器、骨器和1颗原始人类的牙齿。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先民的遗物”[2]。三是全世界的原始人类无一例外地居住于或天然岩洞或人类自己开凿的洞穴之中。藏族先民的建造居住也在其范畴之列。

  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古人类居住在天然山洞之中,目前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自己开凿的洞穴,更谈不上其建造理念和文化特征。

  2、藏族建筑萌芽时期

  藏族建筑萌芽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其时段大约划定在新时期时代至玛桑九兄弟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藏区已经出现的建筑文化遗址有卡若文化遗址、林芝云星文化遗址、墨脱文化遗址、曲贡文化遗址和乃东文化遗址等多处,“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3处,一处是西藏自治区昌都附近的卡若文化遗址;另一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文化遗址,再就是青海海东地区卡约文化遗址。它们基本反映了青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对建筑的初步理解和基本历史面貌”[3]。西藏昌都卡若文化遗址在约1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31座房屋遗址、一个窖穴、数个灰坑和石墙二条以及卵石堆积的石台和石板铺砌的道路迹象。“从已发掘的部分遗构形制,在平面图形式、结构构造、柱洞基础、墙身砌筑、地坪防潮、遗址选择等方面,都反映了卡若原始文化具有较高的营建水平,其中聚落规模之大,建筑遗构的完整,房屋种类的丰富,叠层关系的清晰,是我国内地自中原仰韶文化以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首次重要发现”[4]。

  这时期的房屋建筑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形制特点,同时已呈现出区域性特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半地穴窝棚式,即往地下挖土造坑,以木草覆盖窝顶或以木构架筑坡屋顶。中期的半地穴棚屋式,即在地坑之上筑墙或背依山坡而三面砌墙,以梁、柱木构架修建房屋,而且从单室发展至双室。晚期以地面建筑为主,摆脱了依赖于自然物体而筑屋的现象,完全是砌墙筑房,而且已懂得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建筑知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格局中呈现出家庭式房屋建筑和公共式房屋建筑。除此之外,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建筑风格特征。

  继卡若遗址的发掘之后,在我国藏区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再次出现属于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存,其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乡遗址和青海卡约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建筑特点。丹巴县中路的碉式建筑及其石砌技术已趋成熟,这一建筑技术和类型特征迎来了古代嘉绒藏区的高碉建筑十分活跃和发达。

  从卡约文化遗址建筑当中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在甘青藏区出现了以泥土夯筑技术为主的建筑类型。这与当地自然资源和西北的黄土文化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

  3、藏族建筑雏形时期

  藏族建筑雏形时期是指六牦牛部落到吐蕃王朝之前的雅隆王统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物有堡寨式宫殿、大石建筑、墓葬建筑和帐篷建筑。

  堡寨式宫殿建筑是指藏区各地方头领在山岗之上修筑的具有碉楼建筑风格的官邸。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就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其中的早、中期是以女性为本位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则转入以男性为本位的“父系氏族社会”。各部落之间以物易物的交换业已出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私有制萌芽已出现,同时也是原始社会向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以“小邦”为单位的阶级社会,始终处在兼并或被兼并征战之中,藏文史籍也记载说:“在各小邦境内,遍布一个个堡寨”,而且“小邦喜欢征战残杀”。由此可以断定早期小邦和后期的部落割据时期产生的碉式建筑,最初可能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其作用在于防范敌对的进攻,故应带有明显的军事要塞性质。后来形成了典型的土著碉式建筑风格,并且成为影响藏族传统建筑的一条主线。聂赤赞普时修建的雍布拉宫是藏族第一座堡寨式宫殿建筑,也是这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承袭了各小邦时期的堡寨功能和特点,又为藏族碉式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启后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从聂赤赞普起至囊日伦赞时止(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末),雅砻王统陆续修建了碉式王宫,悉补野第一位赞普聂赤修建了雍布拉宫,第三代丁赤赞普建造了苯教城堡‘科玛央孜宫’,第四代索赤赞普修建苯教城堡‘固拉固切宫’,第五代德赤赞普修建苯教城堡‘索布琼拉宫’,第六代赤贝赞普创建了苯教城堡‘雍仲拉孜宫’,第七代王止贡赞普修建了苯教城堡‘萨列切他宫’。从雅砻王统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起至第十五代赞普意肖烈时止,在雅砻河谷的青瓦达孜山上,曾先后兴建了达孜、桂孜、扬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孜邦都六座王宫,其中雍布拉宫和青瓦达孜宫最负盛名。这些王宫一直还保持着早期小邦时期堡寨的建筑形式。

  碉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仅于雅砻地区,在今四川的甘孜、阿坝藏区,其建碉技术就已十分发达。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南亦西南夷列传》中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

  藏族建筑雏形时期在藏西和藏东地区都出现了碉式建筑,从这一时期整个藏族房屋建筑而言,它不是唯一的主体建筑。但是它却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碉房的建筑风貌。

  碉式建筑是由石材、木材、黏土构成的混合建筑物,其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并直接使用建造,有利于建筑材料多次使用。这时期在藏族建筑当中体现出社会的阶级等级、农牧生产分工和军事冲突平凡等特点。

  三、吐蕃王朝时期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这一时期根据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划分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建筑发展时期和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建筑多元一体时期。

  1、藏族建筑发展时期

  藏族建筑发展时期是指松赞干布领导建立的吐蕃王朝200年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藏族历史上高度统一的时期,是青藏高原的藏族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为藏族建筑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极好的机遇。

  公元7世纪30年代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藏族社会由部落割据的社会形态跨入了统一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民族范畴、统一的文化体系的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对藏族社会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经济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其中拉萨都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它标志着西藏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它标志着在藏族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部落小邦时代宣告结束,从而被一个统一的吐蕃王朝所代替,也就是说藏族社会从奴隶制部落邦国向奴隶制王国转化过程已经完成。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主要体现在拉萨都市建设和桑耶建设。拉萨都市建设主要包括:布达拉宫的兴建、查拉路甫石窟的建造、拉萨大堤的修建、拉萨八角城及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修建。

  从吐蕃王朝拉萨都城建筑特点看,“(1)社会功能性建筑有了新的拓展。 (2)建筑规模和营造技术空前发展。(3)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建筑料。(4)建筑的艺术形象已经崭露头角。(5)掌握了建筑水下施工技术。(6)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中的表现比较明显”[5]。(7)布达拉宫顶饰的长矛、旗帜及门外的璎珞栏杆马道等建筑物反映了其军事治国社会性质。吐蕃社会内部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外部与大唐帝国和尼泊尔政治联盟和文化交往,是藏族建筑文化空前发展的主要因素。

  2、藏族建筑多元一体时期

  藏族建筑多元一体时期是指吐蕃王朝崩溃后藏族社会处于分裂割据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400余年的历史,青藏高原的藏族社会由统一的政权走向各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割据时期。这个时期较大的地方势力有桑耶地方政权、古格地方政权、唃嘶罗地方政权、六谷部地方政权、亚泽地方政权、拉达克地方政权等。其中古格王城建筑遗址具有代表性,既保持了以山岗或山坡为营建特点,又保持了军事防御性建筑布局。既继承了王宫建筑基本功能,又继承了利用自然物或就地取材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集宫殿、佛殿、民居、军事建筑为一体的格局。以建筑功能、佛教艺术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对后来藏族建筑的装饰审美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藏族现当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1.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一批藏族音乐家登上了中国音乐舞台。自此,藏族音乐为全国大众所熟知,藏族音乐欢快的旋律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征服了广大听众并被他们所热爱。这一时期,藏族音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逛新城》等一大批传唱范围波及全国的歌曲,才旦卓玛也因此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歌唱家。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像罗念一、金沙等投身藏族音乐创作中的词曲作家,他们运用现代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带有时代特色的藏族音乐作品并介绍给了全国人民。也正是这个时期,全国大众打破了文化和地域上的隔阂,通过藏族音乐第一次接触了解到了藏民族。 

  2.20世纪80年代,藏族地区以外的大众对藏族音乐的印象和认识还是停留在才旦卓玛和60年代流传的一些作品上面。这一时期的藏族音乐以歌唱党、歌唱毛主席、歌唱解放军和家乡的新面貌为主要特色,但同时在音乐作品中开始反映社会的变化,为藏族音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埋下了伏笔。

  3.20世纪90年代,藏族音乐开始全面崛起,真正意义上开创了运用现代手法推广少数民族音乐的先河,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涌现出了大批藏族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和极具特色的藏族歌手,同时内地顶尖的音乐人开始集中创作藏族题材的音乐,从而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藏族流行音乐作品。被誉为“藏族歌王”的亚东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全国传唱,并多次获得过全国音乐大奖,从而让藏族流行音乐成为了中国通俗音乐里一个独特的派别,有了大批固定的听众和追随者。随着亚东的成功,藏区大批有音乐表演天赋的歌手开始走出相对封闭的世界,在内地致力于藏族流行音乐的创作、演绎和传播,德干旺姆、容中尔甲、韩红等一批藏族歌手在全国走红并把藏族音乐作品带给了大众,以此奠定了藏族音乐在国内独树一帜的地位。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民族舞蹈之藏族热巴舞的发展趋势

  一、热巴舞蹈的起源

  ??热巴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它以铃、鼓舞为主吸收了弦子、锅庄、踢踏、说唱、韵白、哑剧、杂耍等表演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热巴舞起源于琼波丁青,其创始人是11世纪大觉悟者琼布·米儒推巴嘎,也称米儒日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舞蹈时,男执“香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到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二、热巴舞蹈的种类

  ??随着历史的变迁,热巴艺术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不同的种类,共分为三大表演类型流传于民间,即以卖艺谋生的流浪热巴艺人、自娱性的百姓热巴和以艺术表演为媒介经商的热巴。

  ??1、卖艺谋生的流浪热巴

  ??这类热巴艺人以家族为主体,必要时分散成若干组乞食卖艺,最后在汇合点相聚,技艺世袜相传。这类热巴艺术水平高,演技精湛,难度大,服饰全,内容丰富,是民间热巴的主体。这些热巴历史久远、区域广,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因地而宜。

  ??2、自娱性百姓热巴

  ??怕类热巴艺人以百姓村落为核心组成,外村人也可加入,它受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影响,风格也不同,各村有自己热巴的队伍,以不流动、不以表演换取报酬为特点。大多在节庆日演出,自娱性热巴与前者热巴相比,内容较少,驻难度较小。

  ??3、以表演为媒介经商的热巴

  ??这类热巴艺术以家族为核心,有家族历史传统,不以卖艺为手段,而以行商为媒介,收入颇丰,表演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有高难度的表演,针对群众的观赏心理,节目有增无减,很受群众的欢迎。

  ??热巴舞蹈在以上三种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专业的艺术形式,使一代又一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热巴艺人脱颖而出,为热巴舞蹈的不断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热巴艺术是藏族歌舞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热巴艺人的出现,无论是对藏族民间歌舞艺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对藏族固有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是弘扬、发展文化艺术的最佳途径。今日的热巴舞经过收集、整理、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提炼并“再创造”而形成了既有古老的民族歌舞元素又有时代气息的新的热巴风格,这对热巴舞的“再发展”提供了创作基础。

  ??1、创新热巴音乐

  ??过去热巴舞主要以鼓声、铃声、唱腔、道白作为音乐形式,穿插在舞蹈中,显得较为单调。通过创新热巴音乐,不仅突出了热巴舞蹈的艺术性,而且使整个热巴舞蹈活了起来。其特点为:一是以热巴鼓点为基调,使其节奏更加鲜明、奔放。二是以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再创作使其更加生动、明快,充满激情和时代感。三是运用现代音乐创作及表现手法,为古老的热巴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这样即保留了古老热巴原有的艺术特征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2、创新热巴舞蹈

  ??提炼热巴舞蹈的精华必须以其独有的表现形式作为创作元素,形成一种可视性更强的综合性艺术,使其发挥热巴舞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在创作过程中:一是在传统的鼓点技巧中进行鼓点变化,从一、三、六、九点,增加为四、六、八、十二点到最激烈的旋转三十六点。目前,已经发展到六十四点鼓,并将此鼓点技巧称之为“泽吉鼓”(以创始人命名)。此鼓点更为激烈、鼓点变化丰富,难度系数更高,表现力更强,强化了热巴舞应有的个性。二是在舞蹈构图上做文章。传统的热巴舞主要构图为圈舞,很不适应舞台表演。为打破传统,在舞蹈构图上运用了新的创作手法使热巴舞更适应现代舞台表演的要求。三是增加鼓种(热巴鼓、达如鼓(手摇鼓)、腰鼓、背鼓),丰富其表现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大胆创新,给热巴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审美价值更高,更具有感染力。  

  ??四、热巴舞蹈的发展趋向

  ??当代热巴舞是以舞台为阵地,是展示藏民族审美意识并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再发展”必须突破几下几点:1、舞蹈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得到合理升华;2、要巧妙的将藏民族浓厚的文化底韵与当代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编导要用舞蹈工作者独有的艺术眼光从现实的“大生活”中提炼出可舞性极强的“小细节”将其合理的舞蹈化,运用艺术的扩张手法,并以热巴舞的表现形式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如舞蹈《新康萨热巴》、《藏东赛鼓》新的动作风格和鼓点的问世,可以说是当代热巴艺术发展新的趋势,是当代舞蹈继承、发展、创新的典型。它不仅具有当代热巴艺术极强的专业性、动作性,而且保持了热巴舞原有的韵味又摆脱了热巴舞动作传统的桎梏,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观赏性,为热巴舞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