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保安族的文化历史

2016-01-08 13:56:55 作者:azg168 风水网

  保安族的人们在历史上也是一直信仰伊斯兰教的,而在很久以前的时候,保安族的人们和汉族藏族的人们的交流所形成了保安族的人们现在的现状,对此保安族的文化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保安族的文化历史

保安族的文化历史

  保安族的历史渊源

  保安族族源可以总结为“一主多元”,“一主”即,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来自中亚细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多元”即,这些驻扎在隆务河畔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保安族先民),在长期的戍边生活中,与不同时期迁入保安地方的回、土、撒拉、汉、和当地藏等民族不断交流、互动、联姻,融入到保安族中形成了多元。

  据成书于14世纪的:《元史》、《蒙古秘史》、伊朗史学家志费尼着《世界征服者史》、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着《史集》等史籍都有记载:成吉思罕自公元1219年至1225年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占领七十多座城市和地区。每占领一地就把当地工匠手艺人强征入蒙古军队服役。“把为数超过十万的工匠、艺人跟其余的人分开,孩童和妇孺被夷为奴婢,驱掠而去……蒙古人结束花喇子模的战斗,虏掠驱奴,进行抢劫屠杀,血腥镇压,再把居民中的工匠瓜分,送到东方诸国”。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中原,军队中大量补充了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1227年占领河州、洮州和金朝所属的积石州(辖现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同仁、贵德等地)。为了巩固这些新统一的地区,蒙元军队组建了一支由保安族先民工匠参加的“探马赤军”,派到现青海同仁县保安地区驻防。他们亦兵亦工,仍然从事工匠营生。

  到“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47年)统计,保安站族,男妇一千名口。”这是历史上官方文献中首次提到“保安站族”,在笔者看来,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百多年,同时也与这里的不同民族共同生活、交流互动了三百多年,他们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文化模式和共同的经济生活;以清真寺为中心,以军屯制为地域方圆,形成了他们共同的地域空间“哲麻提”-社区;形成了不同于汉语、藏语、土族语、蒙古语的共同语言──保安语;形成了集农耕、经商与手工业经济为一体的共同的经济生活。因此,十六世纪中叶保安族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    

  保安族的历史沿革

  自元代起,蒙古人开始进入西北藏区。13世纪中叶,随着“西域亲军”的东来,保安族人原来居住的青海同仁地区,始成为人们过往的交通要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同仁原隆务镇附近设置“保安站”,修建保安城。并设守备驻防,置都指挥管理同仁的十二族。

  明末清初,保安地区已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各个民族小聚居的“四寨子”,即尕撒尔、年都乎、吴屯和保安。保安族人主要聚居在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时称“保安三庄”,隶河州卫。当时的保安族社会有所发展,人口增加。

  雍正七年(1729年),因土千户王喇夫抗清,川陕总督岳钟琪调河州副将镇压,保安堡番兵被遣散,改设把总,属西宁镇统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统辖。

  咸丰、同治初年,由于保安城内清朝地方官员在保安与土、藏、汉等民族之间,利用水利灌溉的争抢,从中挑拨离间,加之当地隆务寺主及封建主的欺压,保安族被迫举族东迁。先是迁至青海循化居住三载,后又东迁到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尕撒尔人居大墩,保安城的妥加人居梅坡,下庄的保安人居甘河滩,尕马家的保安人最后定居高李村。他们迁到该地后,仍继续沿用原住地名称,称大墩、梅坡、甘河滩为“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民国,保安族地区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的统治之下。1930年时行保甲制,该地区被划为两保,每保十甲。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发生了深刻变化。1981年,与东乡族、撒拉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小积石山东麓成立积石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推荐阅读:阿昌族的文化历史

  德昂族的相关历史方面

  1 唐代铁城山古城遗址 元代“探马赤军”、明初军队营地 保安村小河以南铁城山、又称曼勒亥山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元代管理保安的长官驻在“古歇日”(大山)、又称曼勒亥山。清乾隆《循化志》、《同仁县志》、青海省级文物保护碑、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2 保安堡城墙、保安营房 明万历二年筑城,清营房300多间,现存几十间。保安镇

  城内村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明筑保安堡,请设保安营,城内保安族“营伍”人占一半100多户。同治年保安族被困突围。清乾隆《循化志》《保安族古籍文存与文化形态》、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3 清真寺,堡城水窗眼(排水道)遗址 清同治三年九月,保安族从此洞突围。 保安镇城内村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清同治三年九月,保安族从水窗眼突围。清真寺址城内村一社王涛家周围。《保安族古籍文存与文化形态》、《中国保安族》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4

  保安族“营伍人”古墓群遗址 关卡造林点路东。占地约50多亩。在保安村北500米关卡造林点路东。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保安族“营伍人”古墓。公路以东侧坡地。笔者实地调查。

  5 撒尔塔大庄古墓群遗址 公路以西,占地约60多亩在保安村北500米关卡造林点。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撒尔塔大庄保安族“马家仓、王家仓”墓地。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6 撒尔塔戎村庄遗址 “撒尔塔戎”占地270亩,有连片的宅院遗址。保安镇下庄村南片、保安大桥以西。隆务河东,保安镇,距保安堡遗址西南150米。公路东始到路西至隆务河滩 “马家仓、王家仓”保安族500多户的居住地,当地人称“撒尔塔戎”,同治三年迁走。清乾隆《循化志》、《同仁县志》、《保安族古籍文存与文化形态》、《中国保安族》。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7 脱屯堡残垣遗址 撒尔塔大庄村遗址东北片 保安镇下庄村东北角。 隆务河东,保安镇下庄村东北角明万历二年前的脱屯堡。《循化志》记载,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8 乎马拉撒(藏语:蒙古管辖的马家的地方)遗址 保安小河以南。元代马姓人的耕地。保安村铁城山下北片。一片耕地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 蒙古管辖的马家人的地方。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9 王兴沟遗址 清代“卓玛王家”王兴家族的业产 现保安村以南保安大桥北桥墩以东以西。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保安大桥北墩。王兴沟是大庄保安族王姓家族的业产,原先有房屋、果园和耕地。《中国保安族》中《关于保安族的变迁》,笔者实地、社会调查。

  10 营伍磨遗址 保安族修建的水磨 隆务河东岸,保安镇下庄村西南。 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保安地段。保安族“营伍仓”的四处水磨和“官磨”。 笔者社会实地调查。 推荐阅读:鄂温克族的文化历史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