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裕固族的民族文化

2015-11-02 17:45:25 作者:azg168 风水网

  裕固族有什么历史文化遗产吗?裕固族丧葬文化是怎么样的呢?裕固族的文化特色是是什么?古老的裕固族文化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裕固族的民族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裕固族的民族文化

裕固族的民族文化

  裕固族文化与习俗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化遗产

  裕固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经过多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包涵遗存了我国古代西部各民族形成、发展或同化、消亡的复杂历史过程,记载了古代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活动场面,构筑支撑起了自治县民族文化灿烂、优秀的框架。裕固族语言已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工程”全国试点?抢救保护项目。2009年,肃南县文化出版局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肃南县人民政府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民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生动记载了古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唱词,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就其内容而言,有优美抒情的牧歌、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热情洋溢的赞歌、别具风格的婚礼歌、特色浓郁的习俗歌、缠绵悱恻的情歌、古朴庄严的宗教音乐等。其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突厥语民歌、蒙古语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专家认为,西部裕固族民歌与匈牙利民歌有着相近的歌词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音乐特点,这表明裕固族先民与古代西部民族有着共同渊源,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有着共同特点,是研究突厥语诸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参考资料。东部裕固族民歌则保存了中古时期蒙古族民歌的形态,同样对研究中国西部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因此,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历史和民歌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和依据之一。裕固族民歌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有十个部落,分东西两部,其服饰各有特色,具有依据气候、民族传统、年龄、性别、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主要分为服饰类别、装饰类别、礼仪类别等,突出体现在裕固族已婚妇女服饰和未婚少女服饰方面。

  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

  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樱毡帽,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两条垂前胸,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三条头面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

  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镶黑边后边卷起,帽顶正中彩缎上有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或布、绸缎缝制,扎彩色腰带,腰带上佩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用水獭皮等镶边,下摆左右开衩并镶边。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裕固族服饰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婚俗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有自由恋爱。到了婚龄,由男方准备聘礼,明媒正娶,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裕固族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主要有:求亲定婚、选人请客、娘家宴请、姑娘戴头面、惜别送亲、打尖迎亲、马踏帐房、射箭拜天地、冠戴新郎、看验酒席、酒宴颂歌、新娘打茶、回亲等12项程序28个礼节。主要程序要进行3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进行婚取仪式,第三天结束。

  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区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裕固族婚俗的姑舅表婚制是一种原始婚姻制度,它表现在姑舅表亲婚配的优先权上,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典型遗存。裕固族婚俗中有禁止在一个氏族部落内部通婚的习俗。

  裕固族婚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裕固族婚俗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历史经历有关,先人信奉的宗教演变又与裕固族婚俗文化的构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裕固族婚礼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剃头仪式

  裕固族剃头仪式是裕固民族的一种主要成人礼仪,剃头仪式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涵盖了裕固族口述文学、音乐舞蹈、民俗风情、禁忌习俗、生产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许多方面。主要程序和仪式是:在幼儿满3周岁时,孩子的父亲请喇嘛择吉日,请来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宰羊摆酒,为孩子进行剪头仪式。在仪式上要准备好所需的剪刀、羊毛、酥油、哈达等物品。孩子的舅舅在剪头仪式上是最重要的客人,一边开第一剪一边说祝词,并有丰富的礼物送给外甥,礼物大多为牛马羊等牲畜,这是母权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裕固族文化中的一种反映。其他来客也视辈份大小、亲疏远近前来剃头,并送礼祝福。仪式上有即席诵说,祝福语的内容是人生礼仪赞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口述文学与语言

  裕固族文字久已失传,其先民们通过口耳记载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习俗、社会习俗和民间文学等,从而形成了裕固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口述文学形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民间故事、民歌、歌谣、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别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裕固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表现了裕固族人民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境遇、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同时,也补正了各类史籍对裕固族记载的不足,为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主要代表作品有史诗《尧达曲克尔》、《沙特》、《尧乎尔来自西至哈志》和长诗《黄黛琛》、《萨娜玛珂》,及神话《莫拉》和《火种》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剪马鬃

  剪马鬃是裕固民族的一种主要生产习俗。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一两天,为满周岁的小马驹剪鬃。届时主人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抓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剪刀、盘子,盘子里有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5至7层小塔,炒面塔周围有酥油塔固定,分别表示中心与四面八方,剪刀把上系有吉祥的白色哈达。剪鬃仪式上,主人邀请客人中有经验的牧人执剪。他(她)一边剪马鬃,一边说唱剪鬃祝福词。剪下的头一绺鬃毛,由他(她)亲自送进帐篷,敬献给“毛神”,祈求“毛神”保佑。然后其他客人依次都要剪一点马鬃,并祝福主人的小马驹健康成长,祈求主人家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给主人家所有的满周岁马驹剪完后,主人盛情邀请客人进帐篷入席宴饮。客人则热情赞扬主人治家有方,牲畜兴旺。宴毕,主人要骑上刚剪过鬃的马驹,到草原上接受牧户们的祝贺。由于裕固族先民过着游牧生活,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因此,剪马鬃与少年成人礼一样受到普遍重视。

  裕固族留头羊习俗

  留头羊是裕固族的一个主要生产习俗之一。每年4月份,对当年出生的第一个公羊羔举行仪式,即“阿克达特”。仪式由年长的老人主持,家族成员参加。主持人口诵祝福词,祝福主人家这一年牲畜兴旺。该习俗包含了裕固族社会生产和原始信仰方面的内容和活动,其形式活泼、特色鲜明、独具风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祭鄂博

  鄂博被裕固族视为民族的保护神,祭鄂博仪式是裕固先民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的一个重要仪式,其历史悠久,是裕固族远祖时期产生的,是随裕固族发展变迁而不断丰富的。裕固先民改信佛教后,祭鄂博仪式也随之演变,成为两种信仰结合的载体。因此,祭鄂博仪式是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多样宗教交错相识的最直接的反映,既反映了裕固先民的原始崇拜思想,也反映了由信仰萨满教向信仰藏传佛教的演变痕迹,对研究裕固族形成发展历史,研究西部民族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祭鄂博一般在山顶、山岔、山坡或平坦地带用石头垒一山包或方斗形的城堡,中间插上5一6米长的松木杆子,杆头削尖染红后,栓上各色羊毛绳、布条、哈达等,周围也拉上羊毛绳,把印有经文的哈达、布条栓在上面。祭祀这天,各家带奶酪、酒等祭品参加祭祀仪式。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尖端缠有羊毛的新木杆,插在鄂博上,人们或徒步或骑马边绕鄂博转圈边向天空洒奶酪、酒等物,在鄂博前要“围藏”,即:点燃柏树枝,请喇嘛念经。然后,他们将一只专门喂养、从小均未剪过羊毛的“神羊”牵出,在神羊右肩上拴上红、绿布条,头上抹些酥油,再朝它头、背处浇水,当它全身颤抖时宰杀祭献鄂博,祈求它消灾免难,保佑家家平安。祭毕,人们将羊背肉割下酬谢喇嘛,余者由参加祭祀。祭鄂博每年进行一次,由喇嘛选定时间,大致在农历6月份举办,也有在农历二月初二或四月二十一日举办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皮雕

  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其生产、生活用具大部分来自畜产品,作为生产生活用具装饰的皮雕工艺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来源于他们自身,是裕固族畜牧生活的重要反映和生产生活习俗与审美观结合的产物。作为艺术品的皮雕与他们的精神生活,即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既有西部游牧民族的特色,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在裕固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裕固族传统手工艺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图案丰富多彩,纹饰优美流畅,风格粗犷豪放,给裕固族的游牧生活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和高贵的气质。其原料以动物皮张为主,采用阳雕、镂空、剪切、绘画等为主要手法涂色后,用于工艺画、马鞍、皮靴、刀鞘、皮袋等皮制生活生产用具的装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刺绣

  裕固族刺绣艺术是生产生活用具的一个重要辅助性、装饰性艺术,从裕固族服装服饰等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后就开始孕育、成熟,并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手工艺术之一。主要用于装饰衣领、衣袖、布鞋、背包以及其它装饰品,图案以人物、花、鸟、虫、草及鸡、鸭等家禽和羊、马等十二属相为多。裕固族刺绣工艺所需工具和材料为:绣线、布料、剪纸、剪刀、绣针等,工艺过程复杂,全部是手工操作。首先要根据所需绣花剪出花样,然后根据花样需要准备丝线、布料、绣针,将花样粘贴在要绣的布料上,按照花样进行绣制。颜色一般都是由艺人随时配置,这就要求艺人必须有较高的色彩分辨和欣赏能力。裕固族刺绣作品风格明快、简练,注重对称,形象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栩栩如生,颜色朴素大方,带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而且因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区别。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织褐子

  裕固族织褐子习俗自古以来经营畜牧业密不可分,所需的绝大部分生活资料来源于牲畜和畜产品。裕固族先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了以牛羊、驼毛为主要材料,织做褐子的习俗。

  织褐子的主要材料是牛、羊、驼毛捻成的毛线,经染色处理后,以场地的大小需要决定其长短,用专用的木制器具织制。织褐子因操作简便不分男女、大小,都可操作,一般在夏季气温较暖和、牧闲时候才集中制作。其制品瓷实、耐用、使用广泛。推荐阅读:傈僳族的舞蹈文化

  

  裕固族民俗风情文化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名称,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

  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称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和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种就是汉语,是用来与汉民族兄弟交际的工具。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

  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至今,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文文字。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

  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新娘进入大帐房后,先献哈达给设于房内正上方的佛龛,新郎新娘磕头,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仪式完毕后,新娘返回小帐房,揭去头帕,新娘的父亲和户族中的人向男方的亲家和邻居致意请求对女儿多加关照。随后将陪嫁的物品摆到大帐房中供客人鉴赏,接着就是盛大的宴请。裕固族信奉喇嘛教。

  他们的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裕固族禁吃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鱼等。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之日不出卖牲畜。户族辈份严格,晚辈禁叫长辈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点格尔汗是古萨满族信仰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点格尔汗即天神。推荐阅读: 水族舞蹈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