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壮族的民族文化

2015-11-02 17:37:31 作者:azg168 风水网

  “蛙婆节”是壮族独有的文化,壮族丧葬文化是怎么样的呢?壮族的文化特色是是什么?古老的壮族文化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壮族的民族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壮族的民族文化

壮族的民族文化

  壮族文化元素有哪些

  壮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元素来源于壮乡生活环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壮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生态环境以及近年来现代园林所营建的壮族文化景观作品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按不同的表现形态,将壮族文化元素归纳为自然环境文化元素、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3类。

  民族文化广义上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独立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壮族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壮族文化是壮族地区特定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层面需求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元素取自于壮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优秀代表,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壮寨自然环境、干栏建筑、壮族喜好植物、壮族生活器具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文学艺术、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

  壮族物质文化元素是壮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构筑物如壮族民居、聚居村寨等,还包括与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种器具、装饰品、传统工艺品及服饰、壮锦及器物上的纹饰图案等。壮族物质文化元素是最具体详实、最能直接传递民族文化特点的构景元素。

  壮族精神文化元素是构成壮乡景观的内在因素,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风民俗、壮族人特有的图腾信仰、民间故事与传说、壮族歌舞和语言文字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壮乡园林景观的外部表达形式,在细细品味这些元素后,不难发现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似乎在提示后人,表达时必须深刻去领会这些精神文化元素。推荐阅读:傈僳族的舞蹈文化

  

  壮族稻作文化

  在美丽神奇的滇东南,世代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壮家人。古往今来,壮族人民由于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并且不断吸收汉族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发展创新,普遍使用牛耕铁犁精耕细作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并融入宗教、饮食、建筑、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成为壮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壮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志均有大量记载。由于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故有的地方干脆把他们称为“水户”。在耕作技术方面,壮族的水田比附近汉族地区耕作的更为先进精细,一般实行一犁一耙,有的地区甚至两犁三耙。

  绝大多数地区已使用畜肥、绿肥施田,粮食产量也比较高。云南省冠以“那(纳)”的地名近千个,细考“那”的含义,其实是壮语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表明壮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文山八宝出产的“八宝贡米”,品质十分优秀,可谓誉满神州。由此可见,农耕稻作文化同壮族的历史渊源之深。

  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对“龙”的图腾崇拜,根源于壮族的农耕稻作文化。因为“龙”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条件。“龙树”的萌发、荣、枯,传递着上天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种植的时间表。

  “龙”不仅能祛病免灾,保人健康长寿,而且是壮家儿女的幸福源泉。因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龙。对“龙”的崇拜,反映着壮族人民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壮族善种糯谷。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他们用红、黄、蓝、紫、绿、黑等天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它是壮家人节日的必备品,主要用来祭神。

  壮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坝临水地区,依山畔水建山寨。民居为干栏式建筑,既适应炎夏潮湿的气候环境,避免毒蛇猛兽侵害,又为农耕稻作创造条件。一般为三层,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放置农具和饲养牲畜,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栋,有的还建有耳房和抱厦组为一套的。

  在壮族的文学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生动具体反映农耕稻作的生活内容。在其神话体诗歌《古歌》和故事体诗歌《谷子来源》等作品中,既叙述了谷种的来源,劈山造田的辛劳,洪水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又表达了他们战胜困难,夺取丰收的坚定信念和取得胜利后的欢欣。诗句感情奔放,激昂动人。

  壮族历史悠久的农耕稻作文化,已经成为壮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它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着壮族人民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

  

  神奇的壮族文化:蛙婆节的传说

  “蛙婆节”,也称“青蛙节”或“蚂虫另节”。它是东兰壮族人民以村寨为单位,在每年正月期间自发举办的、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为目的的最隆重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的“蛙婆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月末结束,历经四个环节,为时近一个月。

  传说青蛙是天帝派下凡间专事桑稼的农神,但一农夫不知其尊卑,错将夜间满野欢叫扰眠的青蛙全部毒死,造成当年天地大旱,颗粒无收,无以聊生。然而,酿成大祸后村民却始终不知个中原因为何。后来,天帝道明原由,令下民将死去的青蛙一一找回,日夜祭拜,并以最隆重的仪式逐个埋葬,以赎过罪,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沿袭,因此成节事,即今“蛙婆节”。

  每年正月初一起,村民们便敲锣打鼓遍野寻蛙。一旦找见,人们立即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田间歌声四起,村寨锣鼓喧天,户户鞭炮齐鸣。这就是“蛙婆节”的第一阶段“寻蛙婆”。

  蛙婆找见后,便拿到寨中专门的祭蛙亭,经颂蛙师一番祷颂后,将青蛙装入金黄色的竹筒灵棺内,再由两个人抬着“蛙婆棺”在寨内挨家挨户临门祝贺赐福,当几位诵师代蛙婆念完祝语后,主人家立即热情虔诚地将糯米、钱币、糍粑、红蛋等奉给蛙婆,以示感谢。晚上,将蛙婆重置于祭蛙亭,全寨男女老少尽聚于此“守灵”,烧拜尽孝许愿祷告。

  这是第二阶段“祭蛙婆”。月末未至,祭蛙时间较长,寨中老幼日夜聚集于此掌灯结彩,敲打铜鼓,对唱山歌。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唱蛙婆”。及至月末,人们选好宝地,择准良辰,由蛙师按常规举行仪式后,在蛙师、长老的引领下,全寨老少高举画有五谷六畜、虫鱼鸟兽的幡旗,敲锣打鼓,劲吹唢呐,高号牛角,浩浩荡荡地为蛙婆送葬。

  这是“蛙婆节”最后阶段“葬蛙婆”。葬蛙之日,方圆域地十里八乡男女老少知讯尽来,田间地头,满山遍野,人山人海,极其热闹。至夜,葬蛙之处篝火熊熊,铜鼓声声,山歌对对,亦歌亦舞,通宵达旦,好一个壮家人的“狂欢夜”。,也称“青蛙节”或“蚂虫另节”。它是东兰壮族人民以村寨为单位,在每年正月期间自发举办的、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为目的的最隆重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的“蛙婆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月末结束,历经四个环节,为时近一个月。

  传说青蛙是天帝派下凡间专事桑稼的农神,但一农夫不知其尊卑,错将夜间满野欢叫扰眠的青蛙全部毒死,造成当年天地大旱,颗粒无收,无以聊生。然而,酿成大祸后村民却始终不知个中原因为何。后来,天帝道明原由,令下民将死去的青蛙一一找回,日夜祭拜,并以最隆重的仪式逐个埋葬,以赎过罪,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沿袭,因此成节事,即今“蛙婆节”。

  每年正月初一起,村民们便敲锣打鼓遍野寻蛙。一旦找见,人们立即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田间歌声四起,村寨锣鼓喧天,户户鞭炮齐鸣。这就是“蛙婆节”的第一阶段“寻蛙婆”。

  蛙婆找见后,便拿到寨中专门的祭蛙亭,经颂蛙师一番祷颂后,将青蛙装入金黄色的竹筒灵棺内,再由两个人抬着“蛙婆棺”在寨内挨家挨户临门祝贺赐福,当几位诵师代蛙婆念完祝语后,主人家立即热情虔诚地将糯米、钱币、糍粑、红蛋等奉给蛙婆,以示感谢。晚上,将蛙婆重置于祭蛙亭,全寨男女老少尽聚于此“守灵”,烧拜尽孝许愿祷告。

  这是第二阶段“祭蛙婆”。月末未至,祭蛙时间较长,寨中老幼日夜聚集于此掌灯结彩,敲打铜鼓,对唱山歌。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唱蛙婆”。及至月末,人们选好宝地,择准良辰,由蛙师按常规举行仪式后,在蛙师、长老的引领下,全寨老少高举画有五谷六畜、虫鱼鸟兽的幡旗,敲锣打鼓,劲吹唢呐,高号牛角,浩浩荡荡地为蛙婆送葬。

  这是“蛙婆节”最后阶段“葬蛙婆”。葬蛙之日,方圆域地十里八乡男女老少知讯尽来,田间地头,满山遍野,人山人海,极其热闹。至夜,葬蛙之处篝火熊熊,铜鼓声声,山歌对对,亦歌亦舞,通宵达旦,好一个壮家人的“狂欢夜”。推荐阅读: 水族舞蹈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