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瑶族的民族文化

2015-10-31 16:30:13 作者:azg168 风水网

  瑶族的文化有哪些呢?瑶族丧葬文化是怎么样的呢?瑶族的文化特色是是什么?古老的瑶族文化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瑶族的民族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侗族的民族文化

瑶族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侗族丧葬习俗

  上祭。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乐穴。侗族葬礼。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挂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停丧传葬。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目前在于避开“饿鬼”。

  民推荐阅读:傈僳族的舞蹈文化

  

  族文化: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活动的由来

  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爱,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瑶族抛花包的活动程序

  给对方邀请(限花)——回复——集会——对唱——抛花包——野餐——入户——座堂——进餐、对歌——分别。蓝靛瑶男青年欲向别寨的女青年发出邀请,首先了解该村的未婚女青年的情况,然后以全寨男青年的名义发出(歌信)邀请信,信中包括限花歌信和谢情信两种构成。信长为15厘米,宽为13厘米的大红纸,多用毛笔写成,歌意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的文采。当女青年收到(歌信)邀请信后,即召集本寨姑娘商议该不该应请,并告知较有威信的老人后,取得同意方给对方回信,表示欢迎对方光临。

  所定抛花包日期到,女青年就把做好的花包和准备好午餐拿到原约定好的地方等对方的到来。抛花包有两种:一是群体抛,这是交际抛,男女双方可抛给任何一个;二是专一抛,男女经过交往之后,如对对方产生好感,姑娘就把特制心爱的包抛给意中人并送给对方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如男方愿意后,以包花为证,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男女青年当抛花包到中午时大家就进野餐。然后继续抛花包到下午,女方就唱歌邀请男方到本寨较有威信的老人作东家做客,东家已准备好丰富的晚餐等待着客人到来。当进餐时首先要唱歌感谢东家的热情接待,然后双方就一直对唱到天亮才分别。

  现在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瑶族抛花包做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是瑶族聚居地区世代传承的体育活动,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和原创性的体育运动。通过对瑶族抛花包运动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展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性与娱乐性。

  

  瑶族干巴节文化

  “干巴”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节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农历二月下旬各村寨的瑶族人民便忙碌起来,商议节日活动的内容,然后各村分头准备。上山狩猎的村寨,负责修理枪支、冲火药、打码子,做弓弩等。下河捕鱼的村寨也置鱼网、鱼叉等器物。

  节日这天,天刚蒙蒙亮,原商定上山围猎的村寨的成年男子,手持火枪、弓弩,带上耙耙等食物,上山围猎,老年人和妇女则在家中宰鸡杀鸭,染制各种糯米饭,舂耙耙,准备酒菜。男子上山获得的野物,拿回来分配时,人人有份。要是获不到野物,就会被人们取笑。

  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狩猎的“门胞”总是不辞艰险,千方百计地捕获野物。原商议下河捕鱼的衬寨也在黎明之前出发,男女老少结队而去。捕到的鱼虾,也按户分配,共享节日的欢乐。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糯米花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但或多或少要留下一部分,挂在火炉边上,烤成野味干巴,用以招待最亲近的人。晚上,男女青年围在火炉边,唱起动人的谣歌。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洁(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洁”(《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推荐阅读: 水族舞蹈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