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壮族乐器有哪些

2015-10-30 16:40:57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壮族的乐器在那么多民族上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不同呢?对此壮族的乐器大家有哪些吗?传统的壮族乐器又是如何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乐器有哪些

壮族乐器有哪些

  壮族乐器盘点

  壮族三弦,是壮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与汉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为壮剧及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结构组成

  结构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身全长80厘米~85厘米。共鸣箱扁平,呈长方形,四角椭圆,与侗族中琵琶相像。琴箱长18厘米~20厘米、宽14厘米~16厘米、厚5厘米~6厘米,琴框和底板系在一整块铁力木、红椿木或青杠木等坚硬木料上挖凿出琴的腹腔后而成,它们的厚度均为1厘米~1.5厘米,琴框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在琴框之上蒙以老蛇皮为面,应选用青花大鳞之蛇,皮面不应有伤疤、孔洞或秃鳞现象。琴头和琴杆共同使用一根较硬的木料制成,多用红椿木、杏木、茶木或楠木制作,其尺寸与琴身全长相同。琴头长14厘米~16厘米,上部呈扁铲形,顶端向后稍弯曲,宽6厘米~8厘米,下部呈 方柱形,中间开有一个长方形通底弦槽,槽长8厘米、槽宽2厘米,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硬木制,呈圆锥形,轴长10厘米~12厘米。琴杆窄而细,呈半圆形柱状体,杆长66厘米~70厘米,前平后圆,上、下等宽,正面为按弦指板,表面平滑,便于运指,不设品位,琴杆上端设有 山口,琴杆下端插入琴框上下的方孔中。木制琴马呈桥空形,置于琴箱皮面中央。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

  中国壮族乐器——天琴

  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偏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二百年前已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原为天婆(巫婆)为人禳灾治病时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唱天、弹天、跳天。所用乐器便称天琴。传统天琴长约120厘米。琴杆木制,雕龙纹。琴头雕成凤形、帅印、太阳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制弦轴。琴筒用葫芦或麻竹筒制。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有一天,两人在一个岩洞口听到洞中传来悦耳的 “叮咚”之声,循声而入看见一个水潭,上面岩壁中渗出许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俩听着这美妙动人的乐音,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他俩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去,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农亚想了想说道:“我们何不做一个也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东西呢?”于是二人在山中找来一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插进葫芦里,绷上野藤的细丝条,果然弹出 了“鼎叮”之声,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

  琴声传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将农端、农亚召去,后来他俩在天上成了歌仙,终日给玉皇大帝弹琴唱歌, 难得下凡。为消除乡亲们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他俩便赶回凡间 与乡亲们聚会歌舞。平时偏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请他们下来歌舞一番。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直到天,每逢壮族传统节日,偏人都要举行群众性的“跳天”文娱活动。鼎叮则是这种活动中使用的唯一乐器,故此称之为天琴。

  天琴的外形、构造和用料均独具特色,琴筒与板胡相似,琴头正窄侧宽,琴杆既细又长。尤为特殊之处,是琴头、琴杆用三节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个钉,未涂一点胶。这种乐器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有与之相同的乐器,真可谓是乐器史一个奇迹。天琴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演奏天琴可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擅长演奏欢快和抒情的曲调。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舞。是壮族支系偏人文娱活动中使用的唯一弹弦乐器,不论男女都喜爱弹奏天琴,特别是民间艺人和歌手演奏技艺更高。天琴独奏,又称“弹天”,演奏中有大跳的换把动作,常运用上下滑音,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传统的演奏曲目有三十多首,其中在民间流传较广的独奏曲有:《邀仙曲》《逗天曲》、《弹天曲》、《解闷曲》、《欢乐曲》、《舞曲》、《天琴声声应妹心》、《颂路》和《庆丰收》等。

  在龙州一带,天琴还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等民族英雄建有祠庙,每年有固定纪念日。届时,人们自发地穿着以红色为主的服饰,向英灵敬献各种供品,表达缅怀之情。人们有的手持乐器演奏,有的歌舞翩翩,天琴则是乐队中唯一的主奏乐器。

  每年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歌节,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尽情欢乐。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这种活动有时要持续几天几夜。节日中播下爱情种子,日后将会开放出朵朵幸福之花。

  琴头前后窄扁、两侧宽平,上部多呈扁方形柱状体,前后表面修削为对称的波浪形,左右两侧雕刻龙、凤、文字或花纹图案为饰,也有的将琴头上部雕刻成龙头、凤头、鱼形、帅印、太阳或弯月形,线条粗犷而奔放,有镇邪、照妖和光明、吉祥之意。琴头下部正面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两个硬木制弦轴(左右各一),轴体短小、呈圆锥形,表面刻有条纹。琴杆细而长,前平后圆,上窄下宽,呈半圆形柱状体,正向较窄的平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有的琴杆上节的背面刻有两道凹槽,作为左手拇指的定位标记,分别用于伴奏不同的高低调门。琴杆下节末端插入琴筒的方孔中。琴马竹制或木制,呈桥空形,置于面板中上部。张两条丝弦或尼龙弦。琴底安装有一块金属片系弦,琴弦或直接拴系于尾柱上。在弦槽和尾柱之间,系有一条绸布制背带。

  天琴装饰富有特色,琴头两侧的雕饰全部充填鲜艳色彩,外表涂以透明油漆,面板饰以彩色条纹,琴杆表面无漆,经长期使用后,外表泛出油亮的古铜色。弦槽上方的琴颈部位,常缀以一束彩色飘穗,也有的系一条红绸飘带为饰。由于琴身可以拆装组合,便于携带。传统的天琴,形制较大,琴身全长近120厘米,琴筒长13厘米、最大直径达20厘米以上;现在的天琴,尺寸较小,琴身全长仅90厘米,琴头平顶无饰,琴筒用天麻竹或铁制,筒长8厘米、直径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蛇皮,筒后口敞口。

  演奏天琴可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擅长演奏欢快和抒情的曲调。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舞。是壮族支系偏人文娱活动中使用的唯一弹弦乐器,不论男女都喜爱弹奏天琴,特别是民间艺人和歌手演奏技艺更高。天琴独奏,又称“弹天”,演奏中有大跳的换把动作,常运用上下滑音,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传统的演奏曲目有三十多首,其中在民间流传较广的独奏曲有:《邀仙曲》《逗天曲》、《弹天曲》、《解闷曲》、《欢乐曲》、《舞曲》、《天琴声声应妹心》、《颂路》和《庆丰收》等。

  在龙州一带,天琴还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等民族英雄建有祠庙,每年有固定纪念日。届时,人们自发地穿着以红色为主的服饰,向英灵敬献各种供品,表达缅怀之情。人们有的手持乐器演奏,有的歌舞翩翩,天琴则是乐队中唯一的主奏乐器。

  每年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歌节,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尽情欢乐。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这种活动有时要持续几天几夜。节日中播下爱情种子,日后将会开放出朵朵幸福之花。  推荐阅读:苗族乐器有哪些

  壮族拉弦乐器——骨胡

  壮族拉弦乐器骨胡,又称马骨胡。壮语称“冉督”,“冉”为胡琴,“督”为骨。又称“冉列”、“冉森”,“列”、“森”有体积小、声音高之意。流行于广西隆林各自治县、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靖西、德保、田东、田阳等地。骨胡的琴筒用马、骡或牛的大腿骨蒙以蛇皮或青蛙皮而成,长约10厘米,直径约5厘米,琴杆长约60厘米,竹或木制:竹制者用罗汉竹或金竹;木制者取红木或红椿木。弦轴用黄猄角或硬杂木制作。原用丝弦,现用金属弦。木质琴马,线为千斤,马尾弓长约60厘米。

  骨胡低音区声音结实刚劲,中音区清脆明亮,高音区尖锐犀利。演奏时,琴筒置左腿或夹于两膝间,琴杆垂直,左手扶杆按弦,右手持弓擦弦。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是使骨胡特色鲜明的几种常用演奏技法。骨胡主要与其它乐器组成八音乐队合奏(为主奏乐器)或为壮戏伴奏(居领奏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骨胡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所广泛使用并有所改良。   推荐阅读:蒙古族乐器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