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撒拉族的舞蹈文化

2015-10-27 17:35:52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撒拉族的舞蹈文化的由来是怎么样的?撒拉族的舞蹈是怎么样的呢?撒拉族跳舞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撒拉族的舞蹈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呢!

撒拉族的舞蹈文化

撒拉族的舞蹈文化

  撒拉族舞蹈文化

  撒拉族有自已的民族传统舞蹈,是表达撒拉族青年对爱情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娱乐性歌舞。勤劳勇敢的撒拉族人民历来就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虽说舞姿简单,又无甚乐器伴秦,但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深为撒拉族人民喜闻乐见,“依秀儿玛秀儿”主要流行于地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的循化孟达地区,全由男子表演,一般为二人,也可四人或多人参加,多在举行婚礼时进行表演。

  其表达形式一般是边唱边舞,也有模仿动物神态的哑剧舞蹈和追溯民族渊源的有一定情节的舞蹈剧。每个舞蹈尽管动作及队形变换简单,但都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反映撒拉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民族历史的舞蹈有《骆驼舞》、《伐木号子》、《打猎》、《抛石舞》、《摘花椒》、《碰镯》等。

  《骆驼舞》,撒拉语叫“对委奥依纳”,是带有戏剧色彩而又浓郁民族气息的撒拉族民间传统舞剧。多在举行婚礼时月光下表演,其内容追述撒拉族先民迁来循化的经过,既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舞蹈动作,驼铃和生活礼节动作的模仿与朗诵、对话相结合进行表演。

  气息的撒拉族民间传统舞剧。多在举行婚礼时月光下表演,其内容追述撒拉族先民迁来循化的经过,既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舞蹈动作,驼铃和生活礼节动作的模仿与朗诵、对话相结合进行表演。在所有这些舞蹈里,曾经参加过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的舞蹈《打墙》,相比之下更显示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撒拉族男子的乐观、勤劳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孟达乡木厂村马阿卜都,善于表演多种撒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1964年9月,他代表撒拉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业余会演”,受到党和*****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他演唱的《伊秀儿玛秀儿》、《阿丽玛》、《满苏日》唱词纯朴,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民族特色,格调清新,演唱技艺娴熟,深受群众欢迎。

  建国后,循化县又陆续创作了《撒拉阿纳绣四化》《伐木号子》《电话响遍撒拉庄》《撒拉尔之魂》等舞蹈,在全省乃至各国少数民族会演中获得荣誉。

  对于撒拉族舞蹈,许多有志之士曾经或者正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他们力图创作出更能真实地反映撒拉族人民生活推荐阅读:珞巴族的文化特色

  

  撒拉族舞蹈

  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其先民从中亚迁来时就带有《古兰经》并有伊斯兰教学者跟随而来。解放前撒拉族曾自称撒拉尔。在过去的汉文史书中也有写作撒拉尔和撒拉回的。解放后,党和国家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并根据撒拉族人民的意愿,于一九五四年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东迁原因无文字记载,众说不一,根据口头传说可归纳以下三种情况:1、受部落首领的派迁到逊尼(中国)执行传教任务。2、由于部落或教派之间的斗争,迫使这一部分人东迁寻找自由土地。3、元代成吉思汗西征时,教权首领尕勒莽敌不过蒙古贵族的军权,于是率十八人签军东来。以上三种情况,虽然对迁因未作定论,这有待于民族史学家进一步去研究。但对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中亚撒马尔汗,却都没有任何异议。

  撒拉族是我国诸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无有文字、通用汉文。据一九八二年统计为六万九千一百零二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毗邻的化隆县甘都乡,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乡一带。另外青海其他地区。新疆部分地区也有少数撒拉族析居。撒拉族人民勤劳、勇敢、坚毅、强悍、酷爱歌舞。在东迁循化之前,有无传统舞蹈,因没有记载,现无法考证。定居循化后的七百多年中,和周围的藏、回、汉等民族人民共同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彩富有魅力的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丰富本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宝贵财富,但是自清乾隆期间,撒拉族中的伊斯兰教始分派别后,因受宗教干涉,这些舞蹈被长期禁锢,更不许在公开场合中表演,久而久之,知道的人就越来越少。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解放后,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被误认为撒拉族没有舞蹈。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民舞集成”的深入普查,多次到民间采访,终于发掘出为多数不少的撒拉族民族民间的舞蹈。其题材之广,种类之多,土风味之浓,是很多人没能想到的。现将代表性节目列举如下,就渊源及风格特色做初步分析,以达到进一步认识撒拉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风格特征和社会价值的目的。

  《骆驼舞》是撒拉族的传世之作,产生于定居循化之后,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两个人翻穿羊皮大衣,一前一后,扮骆驼形象,另有两个人,一人身穿长袍,头缠“达斯达尔”(箍巾),手牵骆驼,驼背上的褡裢里,装有《古兰经》、水、土等物。一人扮蒙古人,此舞共四人表演,动作以手式和走步为主,他们边舞边吟,向观众叙述祖先长途跋涉,含辛菇苦。万里迢迢来循化定居的东迁史。《骆驼舞》的情节与民间《骆驼泉》的传说相同,只不过《骆驼舞》相比,不如《骆驼舞》提供的史料直朴确切,更有历史值价。《骆驼舞》多在男女婚嫁的喜庆日子里表演,撒拉族把男女青年结婚的这一天称“都依奥依那”(意为表演“骆驼舞”的日子)。当这一天到来,艺人在院中表演,观众席地围坐,并参与对答。随着情节的变化,观众的情绪有时欢乐也有时忧伤。表演者与观众情绪相呼应,气氛十分热烈。据撒拉族老人讲,很早以前,对跳《骆驼舞》十分重视。凡遇男女婚嫁之日,不论谁家,都要表演《骆驼舞》,并邀请“阿格乃”和“孔木散”(本家族和同根子的意思)的人前来观看,形式隆重、气氛喜悦。其目的有娱乐也有教育,即借观舞机会,使男女老少受到一次民族历史的教育。寓教育于娱乐中。以达到使后人勿忘祖先的目的。因此,《骆驼舞》从舞蹈的角度去看它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撒拉族历史保存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阿里玛》(撒拉族语为秋子,即一种味美色艳的水果)是男子歌舞形式,它产生在牧业地区,据艺人介绍,早年在孟达地区有一块放牧的场地(当地叫马场),起名为《阿里玛》,艺人们闲遐时,常在这块场地然起篝火表演《阿里玛》一些撒拉族牧民群众簇拥围观。《阿里玛》的动作较简单,但比较舒展、能表达出优美抒情的感情来,音乐为四三拍,弦律优美。以歌伴舞传意、来赞美撒拉族、藏族、回族、土族、汉族。等各族妇女的服饰及容貌之美丽。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古朴善良的性格和各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好愿望,这个舞蹈解放后经过艺人的发展、已变成群舞,有时妇女也参加跳。

  《依秀儿麻秀儿》(撒拉族语意为瞧呀!全向我身上瞧呀,)这是一个男子舞蹈,一般有二人或四人表演、也可有更多人参加。此舞主要流行在崇山峻岭的循化县孟大山区。表演时艺人面对而立,先唱一段宴席曲,然后伴歌相对起舞、步履轻盈、舞姿潇洒,你来他往、彼此相望、情绪饱满、表演诙谐,表现出撒拉族小伙子跨耀自己的美丽服饰和飒爽英姿的豪迈感情,同时也再现了他们自信、向往、笃厚的民族个性。《依秀儿麻秀儿》多在婚嫁时的宴席中表演,由于它的欢快和诙谐的情绪,给婚嫁喜庆之日增添了喜悦气氛。因此,这个舞蹈同《骆驼舞》一样,是撒拉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

  根据艺人的介绍,《依秀儿麻秀儿》产生于放牧生活中,很早以前,撒拉族青年放牧时,身穿皮衣,并缀以装饰物,相遇时经常你瞧我视,相互比美,表现撒拉族青年古朴的爱美之心。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舞蹈。每当我们看艺人表演时,他们总是把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艺人的爱美之心融为一体,尽情表演。使观众看后产生一种鼓舞和力量。

  《尕牙尕得肉》是牧童放牧在野地里玩耍时跳一种舞蹈,表演时,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垒起一个石堆,舞者各手拿数块石子,将一块顶在头上,围成圆圈,跳起各种旋转和跳跃的动作,将头顶的石头击中石堆,然后众再欢跳一阵表现出击中后的喜悦情绪的动作,就此反复多次,至大家不愿跳为止。《尕牙尕得肉》是源于牧童游戏的舞蹈,动作欢快,情绪饱满,表现牧童玩耍时那种天真活泼的喜悦感情。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牧童生活的舞蹈。

  除上述几个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舞蹈外,还有不少源于浓业劳动的舞蹈,如《打墙舞》、《梿枷舞》、《拉木舞》……等,表现了撒拉族人民热爱劳动和聪明智慧。

  通过对撒拉族舞蹈的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舞蹈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作用。舞蹈源于人民的劳动生活,在伴随人民遨游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锤炼,使之更加完整,是人民群众培育的艺术之花,也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从调查中我们还可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舞蹈表现内容,涉及到民史、民俗、劳动、和民族个性等多方面,极为丰富,不会跳舞的人常见,不会跳舞的民族至今未发现。因此,抢救、挖掘发展民族舞是巩固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文化事业的需要。推荐阅读:高山族的文化特色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