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

2015-10-24 17:25:18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是怎么样的呢?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哈萨克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

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

  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

  民歌是哈萨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哈萨克演奏的乐器主要是冬不拉。冬不拉有两根弦,多数用四度定弦,用右手指头弹拨发音。冬不拉是木制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这些都适合了游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需要。

  民歌的演唱形式

  弹唱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由歌唱者自弹自唱。弹唱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其曲调篇幅较长大,音乐结构不很规整,节奏比较复杂,常使用以3/8拍为主的混合节拍,曲调的语言性、叙述性较强。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的和说唱性的两种类型。

  前一类有固定唱词,旋律悠扬、宽阔,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做“安玖”,即歌手;后一类旋律简洁、明快,人们把善于即席作词弹唱的人尊称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每年夏季的“阿肯弹唱会”是一种以对唱为主的比赛。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糊口中占重要地位,在节日及婚礼上都要举行对唱流动。独唱歌曲具有柔美的旋律,宽阔的气味,豪放而布满激情,结构比较整洁。

  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哈萨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但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甚至有在一首作品中同时存在两种音乐体系的因素的情况。

  音阶

  哈萨克族民歌广泛地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者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六声音阶。古老的对唱曲常常使用五声音阶。

  调式

  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五声宫调式强调羽音比强调徽音更甚,使得五声宫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具有特殊的色彩。七声调式——最常见的是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其次是多利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

  旋法

  有牧歌发展起来的哈萨克族民歌,普遍带有呼喊式的音调,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有时也出现在句末或曲中),它常常由主音及其四度音或五度音的旋律音程构成。

  节奏、节拍

  哈萨克族民歌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表现出前短后长的形态,这种情形在《蓝色的河》等作品中都有表现。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形成了哈萨克族民歌豪放、宽广的性格特征,使它充满激情,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气势。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哈萨克族语言文字文化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钦察语支。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和蒙古国部分地区。哈萨克族及其语言形成于15世纪前后,哈萨克族标准语言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哈萨克语有9个元音和24个辅音。有元音和谐和辅音同化现象。元音o、═、ε在词首出现时读成复合元音,分别在前边带u、ü、彙。

  哈萨克语词首的於相当于其他突厥语词首的j名词、代词和数词有7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词的结构和同族诸语言基本相同,构词和构形附加成分均在词根之后,也有个别来自波斯语的前加成分。哈萨克语从阿拉伯、波斯、俄等语言中吸收了借词。

  方言内部差别不大。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国的哈萨克族语言可以互通。中国哈萨克语大体上可以分为西南和东北两种方言。阿勒班、苏万部落操西南方言;克列依、乃蛮和克宰部落操东北方言。中国的哈萨克族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从1940年起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拼音文字。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语比较统一,方言差别不大。中国哈萨克语分为西南和东北两种方言。精河的哈萨克人使用的是西南方言。

  哈萨克语词汇丰富,特别注意吸收外来词,其中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有蒙古语借词,有俄语、汉语借词,有些外来语词借入后,其词义还有所变化。由于哈萨克族历史上主要从事畜牧业,有关畜牧业的词尤为丰富,牲畜的毛色、年龄等都有专门的名称。

  

  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我国有不少“马背民族”,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真正的“马背民族”当属哈萨克族。游牧时代,哈萨克族以马背为家,一顶顶漂亮的牧帐随着马背在天山南北的草场之间移动。甚至,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也是通过他们独有的“姑娘追”来完成。

  “姑娘追”,掀开哈萨克族青年跨入婚姻大门的门帘,已经进入婚姻年龄的哈萨克族青年加尔肯·铁提布汉在清真寺里做完礼拜后,很认真地向寺里的阿訇咨询《古兰经》中关于婚姻的讲述。阿訇告诉加尔肯·铁提布汉:作为伊斯兰教唯一根本经典的《古兰经》,对穆斯林的婚姻制度作了很详尽的论述,这种论述同样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家都认可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穆斯林的“逊奈”(即圣行)。哈萨克族同样尊奉《古兰经》中规定的“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聆听完阿訇的讲述后,加尔肯·铁提布汉轻松地走出清真寺,开始计划他的爱情第一步,参加“姑娘追”。

  哈萨克族同胞从小与马结缘,一般10岁左右便开始举行“库南卡布”——赛马驹活动。比赛时,孩子们跨上不备鞍的、两岁左右的小马驹,他们的马背一生便这样启程。在这种人生中,最令他们兴奋的便是马背上的爱情追逐,哈萨克族称之为“克孜库瓦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姑娘追”。当笔者来到天山南北的哈萨克族中时,更是想一睹这个场面,更深地了解哈萨克族的这种历史传承。

  “姑娘追”活动开始时,一对对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会并辔向指定的目标徐徐进发。按照历史传承,在“姑娘追”途中,小伙子可以向心仪的姑娘表白爱慕之情,而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只能默默倾听。当青年男女漫步到指定的地点后,要随即返回。这时,“姑娘追”的精彩环节出现了。只见姑娘们在返回的路上,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头上晃几下,或是象征性地打两下。如果姑娘不中意,那小伙子可就要吃苦头了。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