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民族

基诺族的文化特色

2015-10-21 17:15:20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基诺族各方面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呢?基诺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基诺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基诺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基诺族的文化特色

基诺族的文化特色

  基诺族的民俗文化

  (一)服饰

  基诺族的服饰是基诺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最明显标志。

  基诺族妇女上衣为无领对襟,多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衣袖用红、黄、蓝、白等多种色调布配制或采用五颜六色丝线刺绣而成,一般用彩色布料镶边。内衣为上部呈方形下部呈菱形的兜肚或紧身衣,一般都绣有花草或小孩图样,而且多为红色。下身为镶边的合缝裙或围裙,裙长至膝盖。小腿部分多用绣有图案的白色或深色包脚布绑腿。头戴披风式尖帽,帽子上绣有或镶着彩色图案。

  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多为土布镶彩边缝制而成。下穿宽大的土布裤子,一般只到膝部。小腿部分绑着土布制的包脚布,年长者一般用一尺宽、一至二米长的黑布包头。

  此外,一般年长的妇女都用槟榔把牙染成紫色,双唇也染成紫色。基诺族男女都有穿耳孔习惯,尤其是女性,几乎都穿孔,认为耳孔越大越漂亮,通常戴有小手指粗细的银耳铛或插有一朵或几朵花。

  (二)饮食

  基诺族人主食为大米,一般是红色的旱谷米,辅以玉米及糯米。喜欢吃野菜,喜好酸辣味,而且喜欢吃生蔬菜,如生吃白菜、芹菜等。做菜的配料常用香茅草、香椿、野八角、野芫荽等。制作方式以包烧、水煮为主,还有舂、烤、腌等,喜欢用竹筒或芭蕉叶当锅烧、煮饭菜。基诺族人的午餐一般在地里吃,带上佐料,采集些野菜之类的,便是一顿美味可口的佳肴。基诺族人善饮酒,一般只饮自己酿造的米酒和谷子酒。

  (三)住房

  基诺族原始的住房,外观上和傣族的大同小异,一般用木头、木板作房骨架,用茅草盖房顶。通常都是两层建筑,一楼堆放杂物、生产工具和作为猎、牛圈;二楼人居住,分为卧室、厨房、露天阳台等。相传,基诺族房子的外形是根据诸葛亮的帽子形状建造的。当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达基诺山后,看到基诺族人民过着居无定所的原始生活,他便教基诺族人民过文明社会生活,让其按他的帽子形状建盖住房。后来,基诺人民为了纪念诸葛亮,把离基诺山不远的小黑江(罗梭江)边的一座高山叫孔明山。现在孔明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婚恋

  基诺族青年男女必须在举行“成年礼”后才取得谈恋爱的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举行成年礼,接受父母等长辈的祝福。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即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这一阶段互相赠送象征性礼物,一般都是秘密进行的。

  第二阶段,基诺语称“巴宝”,即热恋双方爱情由秘密转为公开。这一阶段,小伙子送给自己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是其“嬷嬷”(阿妈)把他猎获的野兽肉用芭蕉叶包好,然后用软竹篾绕两道,做成“礼肉”送到女方家里。这礼肉不仅代表着小伙子“嬷”的心意,而且也是向姑娘的父母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儿女的恋爱正向下一阶段发展。

  第三阶段,基诺语称“巴里”,即爱情的高级阶段——请求同居。女子同意男子私下提出的同居要求。同居后,男子再到女方家,如女方的房门没有半开也不得任意闯入。同居时,男子天不亮即应离开女方家。从互赠礼物的“巴漂”到同居的“巴里”过程中,女方父母一直关注女儿的恋爱情况,使其恋爱以合符古规古理的方式进行;严格禁止三代以内的近亲通婚。如不违背这些古风俗规,一般无人干涉男女婚姻。经过一段时间同居后,双方觉得该组成家庭时,男子即可在早上给女方家背水、扫地,向女方父母表示要与其女儿结为夫妻。不久,男方父母或父母委托亲戚朋友向女方家求亲,此后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结婚仪式。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三步曲”,缺一不可,而且是循序渐进,是一个完整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基诺族的婚姻质量较高,离异现象极为罕见。

  现在基诺族的恋爱婚姻受汉族文化冲击较大,同时受国家《婚姻法》的调整,恋爱过程没有先前复杂,较而言之,更注意送彩礼和婚礼仪式的举行。

  (五)葬俗

  基诺族普遍实行土葬和火葬两种方式。一般正常的生老病死用土葬,而死于非命则用火葬。

  这里简要地介绍土葬的一些习俗。当人去世后,死者家属向天放三枪,以示死者将到阴间地府;同时也是呼叫亲戚朋友快从地里赶回来。听到枪声后,寨子里的成年人一般都会赶来帮忙。来的亲戚朋友都会给死者或家属带来礼物。出殡以前,一般都要选好墓址,死者家属给死者擦洗以后,给其穿上生前最好的衣服或新衣服。入棺时,要放入死者生前的劳动工具或亲朋所送礼物,如男的放刀具,女的放背篓等。然后用竹筛罩着烧死者洗澡用的白布,等火熄灭后,亲友拿开筛子看烟灰呈现形状,以此来推断死者将变成什么或超生为什么。出殡时,又打三枪,以示送死者到阴间和驱赶前来迎接死者的离魂离开死者家。出殡一般在凌晨鸡叫时,送殡当天,寨子里的成年人都来帮忙。死者家属要杀猪、鸡或牛来宴请这些人。死者亲属手臂上都会绕一块白布条或用白线缠三圈,男左手,女右手,表示拴住他们的魂不要跟死者走。下葬后,用土隐埋,用周围的可取石头镶边,一般不立碑,有的则盖一个简单的墓棚。送殡的亲友返回途中,都会用草或沙土掩盖自己的脚印,以防死者鬼魂跟回家。送葬的人回家之前,都要家人送衣服来更换,把送殡的衣服留在家门外,这样可防止阴魂进家。此后,在节庆之日或适当的日子亲友会去拜祭献饭,以示怀念。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基诺族特色饮食

  逢年过节和喜庆盛会时还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盐巴、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匀,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样才进食。

  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基诺族最喜欢吃的菜有酸酉奄鱼。做法是将鲜鱼去鳞洗净,拌上辣子、盐巴与热的米饭,装进竹筒里,用芭蕉叶蒙在筒口,扎紧,待酉奄熟后即食,这种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饭佳肴。

  蚂蚁蛋也是基诺族喜吹的营养佳肴。农历三、四、五月间把蚂蚁包砍开,用篾箩接着,一个较大的蚂蚁包子获蛋七、八市斤,蚂蚁蛋一般有筷子头那样大小,似蜂儿的样子,营养丰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里烧吃,或放上盐巴、辣子舂细加水做成汤喝。

  

  独具特色的基诺族传统风俗文化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在民间一直保留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当事人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俗。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

  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基诺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祀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