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民居工艺

壮族的文化艺术

2016-01-09 14:06:13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在壮族中,壮拳也是有着一些防身和健身的功效,而在壮族其他艺术上都是有着很大的相关乐器,对此壮族的文化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乐器艺术文化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马骨胡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也可作为高音乐器。马骨胡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亦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来用于壮剧伴奏。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 d1—e3,两个多八度。  

  壮族武术艺术文化

  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

  该拳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椿”、“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

  在攻击防守上,壮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导,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合广西山区演练。

  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桂南龙州农式丰、钦州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都精热祖传的壮拳。

  壮拳壮拳拳种在桂西南源远流长,据《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江上峭壁画有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而且沿江两岸崖壁上如此类者多有。”壁画是二千年前古越人所作,历代也有增添。古代画家笔下“都才”的主要练武功架,与现代汉传左江汉域的壮拳中功法七步铁线椿功神似功同。壁画里的武士们身高体壮,说明了壮拳对提高军事素质有着良好作用。壁画中战阵所展现的球首刀、剑、长枪、手镖、山弩以及竹箭等壮拳种中惯用的武术器械,在这一时期,已明显地利用为配合阵法使用的战术兵器。

  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1042-1048年),南下汉人将十,皆贬称此拳种为“南蛮”拳。著名的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此拳械,并将它广为传播王安石曾称誉:“粤右良兵,天下称最”。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功架,使后来壮拳兼备大架子。用此架式功夫训练的良兵,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吸取壮拳技艺训练他们的队伍,据胡宗《筹海图篇》卷十一,经略一、慕客兵。:“择其最骁勇者,各照良兵兵法编为队伍,演其技艺习其劲捷。”可见当时壮拳技艺已有很大发展,并已传达室入江浙。本世世三十年代,龙州镇壮拳拳师应越南琥术界邀请,组成“少武团”,经镇南关(现友谊关)往凉山、同登、河内表演传艺,又把这革新了的套路传入越南。  推荐阅读:裕固族工艺品有哪些  

  壮族画画方面的文化艺术

  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作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刀、剑一般佩带在正身人腰部。铜鼓数量多,只画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岩画由于长期暴露,许多画像颜色逐渐减褪,模糊不清,有的画壁已崩落,现正在研究保护措施。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代灿烂文化遗产。

  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画面长约172米,距江面最高约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离山脚一级阶地3~10米不等。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笔调粗犷,场面十分壮观。现存图像1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最大的高达2米以上,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  推荐阅读:乌孜别克族工艺品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