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国地域文化蒙古文化

蒙古文化特色

2016-10-11 17:08:38 作者:azg168 风水网

  你知道蒙古的特色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饮食文化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蒙古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

蒙古文化特色

蒙古文化特色

  蒙古国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著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因此,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社会、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当辛苦一天的牧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蒙古包里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蒙古族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蒙古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蒙古族食品。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的饮食与汉族饮食模式相互交流与影响。蒙古民族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元代著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八珍肴龙风,此出龙凤外,荔枝配江姚,徒夸有风味。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汉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记述的近百种美味中有五分之二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其中的驼羹、牛蹄筋、马乳等佳肴早为汉、满等民族所接受。游牧民族制做酸马奶的技术早就传至中原。《汉书·礼乐志》记载有桐马酒,《说文》云:“汉有桐马官,作马酒。”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奶与茶的结合“奶茶”,自古以来是蒙古民族喜爱的饮品。推荐阅读:蒙古民族文化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都有哪些特点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形成

  就游牧文化而言,它与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农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本质上是人通过和自然的斗争而生存、生活。游牧文化则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是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到阴山山脉。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半干旱、干旱类型,降水稀少、冬季漫长寒冷,且常有暴风雪,夏季短暂干热,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多风沙、富日照。

  植被类型是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适合狩猎和游牧,孕育了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是游牧文化的摇篮。13世纪,蒙古民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民族、部族纷争的历史,同时也继承、汇聚、整合和发展了历代草原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等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蒙古族游牧文化。

  二、蒙古族游牧文化中“逐水草迁徙”、“黑车白帐”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且会形成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习俗。蒙古族从事的游牧业,在中国史书上被描绘成“逐水草迁徙”、“黑车白帐”,看似无规律的游荡生活,其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资源又不破坏和使其退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特色明显的蒙古族赛马文化

  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民族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蒙古马曾列为世界两大名马之一。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不衰。在丰美的草原上,每逢喜庆节日,蒙古族牧民便举行赛马比赛,使赛马运动在牧区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那达慕赛马赛马能培养骑手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等优秀品质,骑手要有娴熟的马上功夫,健壮的体格和驾驭能力。

  蒙古族赛马的内容

  蒙古族赛马分走马、跑马两种。走马,主要比赛马走得快、稳、美;跑马,主要比赛马的速度耐力,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者为胜。只有个人赛,一次性决赛。参赛者男女老少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般是本地区的牧民参加,也有邀请邻近地区参加的,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者。比赛时,骑手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头束彩色的飘带,足蹬皮马靴,为减轻马的负重,也有不穿马靴,不备马鞍的。骑手准备就绪后,一般是在起点处排成一行,裁判员挥动旗帜(或鸣枪)发令,霎时,骑手们蜂拥而出,跃马扬鞭,奋力争先,匹匹骏马奋蹄奔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呼声阵阵,高潮迭起,趣味盎然。

  夺魁的骑手会被热情的观众举起上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马也披红戴花,倍受青睐,参赛获胜者可获物质奖励。    

  蒙古族赛马的分类

  蒙古族赛马为自愿报名参加,不限人数,不限年龄,但骑手多是经过选拔的6-13岁的男童或女孩,6-8岁的更为常见。

  赛马比赛按参赛马的年龄分几个档次,决定赛程,如成年马赛程为25-30公里,5岁马为20公里,4岁马为18公里等。赛场是未经修整的大草地,或直跑,或绕跑。参赛的马匹都会在比赛前几天得到细心的调养,减少喂草、饮水的次数,修剪鬃毛,在其鬃毛和尾巴上系扎各种彩色布条等。

  蒙古族赛马是最振奋人心、最刺激的一个体育项目,取得名次的马会受到由民族歌手朗诵的赞马诗,诗中的内容大多是形容马匹的状态、产地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特点。还会在得第一名的马头及马背撒奶酒或鲜奶以示庆贺。蒙古族赛马现在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是蒙古族文化即草原文化的主要表型形式。推荐阅读:蒙古民族服饰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